公众考古季|北京公众考古季:回望与前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4-13 10:10 1

摘要:春风习习,春日熙熙。在繁花似锦的四月,一年一度的“北京公众考古季”拉开了帷幕。不经意间,这项特色活动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考古主动走出书斋,走进大众视野,展现了北京的悠久历史和考古的特殊魅力,为首都人民献上了一道文化盛宴。

春风习习,春日熙熙。在繁花似锦的四月,一年一度的“北京公众考古季”拉开了帷幕。不经意间,这项特色活动已经走过了五个年头,考古主动走出书斋,走进大众视野,展现了北京的悠久历史和考古的特殊魅力,为首都人民献上了一道文化盛宴。

契机:百年考古与新的使命

2021年,以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科学发掘为标志,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了百年诞辰。国内考古界一片欢腾,尽管新冠疫情阴影笼罩,依然不能阻挡全国各地举办纪念活动的热情,各类电视节目、论坛、展览目不暇接。值此盛事,北京市文物局在《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举办“北京公众考古季”,共贺考古百年。

在社会主义中国,考古是人民的事业,考古学本身也有走向大众、服务社会的内在需求。作为现代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公众考古学是考古学与公众之间的桥梁,强调通过教育、传播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式,实现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与公众参与。开展公众考古活动,在普及考古知识、提高全社会文物保护自觉性和完善政府职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有鉴于此,2021年9~12月,北京市文物局以“百年考古 文化北京”为主题,组织了首届“北京公众考古季”活动。这是北京地区首个市级层面统筹的系列公众考古活动,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北京市委宣传部等上级单位,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会、首都师范大学等在京科研单位、学术团体、高校的大力支持,各区、各遗址管理单位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带干粮”参与其中。

为打好这套公众考古的“组合拳”,主办单位在工作机制上做了诸多设计。为保障活动专业性,开幕式专程邀请来自中国考古学会公共考古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家担任主持,并对活动进行指导。为体现活动的公众性,构建了“2+6+N”的活动体系,“2”代表开幕式和闭幕式,是对整体考古季意义阐释和活动安排起到引领和总结的关键环节;“6”代表公众参与、考古体验、专题展览、云端展示、学术讲座、延展活动6大板块;“N”代表各承办单位策划推出的相关活动。五年来,每届活动的参与专家或有不同,活动板块和体量多有变动,但总的框架不离其宗,既保障了考古季的顺利进行,也实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场域:走进考古遗址公园

考古遗址公园是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的最佳场所。一方面,公众参与是考古遗址公园自身发展要求,另一方面,遗址现场比书本、课堂拥有更强大的场域能量,人们置身其中,更容易唤起历史记忆、感受精神力量,交流互动也更为便利。历届考古季的开、闭幕式和考古体验活动大多都在北京的考古遗址公园进行。

“踏址寻城”路县故城遗址考古体验活动

周口店和圆明园都是2010年第一批挂牌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二者在基础设施、学术研究、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国家文物局的运行评估中获得好评,是遗址保护融入城乡建设发展的典范。

2021年北京公众考古季活动在房山周口店开幕,具有特殊的纪念意义。1921年,安特生发掘仰韶遗址前,在北京调查发现了周口店遗址,奏响了北京考古的前奏。百年之后回到起点,是为纪念,更为重新启航。开幕式设置了北京市重要考古成果和石窟寺考古调查成果发布、考古“网红打卡地”推介、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聘任、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项目颁奖等环节,集中体现了考古成果的传播利用。

圆明园遗址公园地理位置优越,园林景致秀美,承载着特殊的民族记忆,是北京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公众考古基地,2022年的考古季开幕活动在此举办。2023年的考古季开幕活动非常特殊,与圆明园石柱回归展合并举行。圆明园流失海外文物牵动着亿万国人的心,在国家文物局、外交部等有关部门和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下,辗转海外百年的七根石柱终于回到原址,入藏圆明园博物馆。

北京在建的考古遗址公园还有琉璃河和路县故城两家,前者已列入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后者列入了第一批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两处大遗址都有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工作站进驻,专业人员充足,除了遗址现场、固定的展陈空间,还有文物标本库房、科技考古实验室等可供开放的场所,开展公众考古活动的软硬件设施相对成熟。最重要的是,这两处遗址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意义非凡,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也屡有收获,多次进入北京中学考试试题,具有较高的社会认知度。

寻找燕都”琉璃河考古研学活动

考古季期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组织的“寻找燕都”“发现路城”家庭考古研学活动一席难求。为了扩大受众范围,组织者从线上招募嘉宾,每期15个名额基本“秒光”。四年来,共有超过120个家庭参加了这项公益研学活动,大家不仅增进了对考古知识和家乡历史的了解,还体验了一把考古队员的日常:打洛阳铲、运渣土、发掘绘图、写探方日记。值得一提的是,这项活动不仅受到学生家庭的欢迎,也吸引了不少成年观众。根据反馈建议,2024年,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加开了一次成人专场考古研学,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走进圆明园”考古工地开放日

集合:大家一起来考古

北京公众考古季的一大特色,就是“多方众筹,节俭办季”。通过资源整合、融合发展等措施,广泛发动机构、高校与媒体,实现了从中央单位到基层文博单位的多级联动。引导公众“从好奇中来,到敬畏中去”的同时,各单位的特色节目和品牌活动也通过考古季的平台得以宣传推广。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和北京考古遗址博物馆作为市级考古文博机构,是考古季活动的主力。两家单位重点推出了“踏址寻城”“一铲千年”等考古研学活动,开发了北京市内、京津冀、洛阳等多条线路,教育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脉络。考古主动走进校园,学校也将课堂搬到考古现场。《来,考古》系列课程已在东城、海淀、房山的多所中小学开讲,首次在广渠门中学选课系统中上线,12秒就报满30人名额。作为北京市委宣传部“‘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的子项目之一,“行走田野间 探秘北京城”活动则让北京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十余所高校的3600多名师生,走进考古遗址、参与考古工作,为院校共建和考古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新的平台。此外,两单位还在考古展览、讲座直播、微信公众号、创意短视频、科普图书出版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行走田野间,探秘北京城”活动

在各区政府的支持下,北京市各遗址管理单位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管理处举办“寻根周口店 问祖人之源”——百个家庭考古体验活动、科普舞台剧《龙骨魂》等多项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青少年爱好者,仅“小小考古学家”一项活动参与家庭数就达到160多个,中小学生家庭占比超过2/3。圆明园管理处在“学子游走三山五园”等研学活动之外,推出了圆明园文创设计大赛,以考古发现“复活”的古莲为原型的文创雪糕走红出圈,给公众带来了一场“美味”的考古科普。今年,明十三陵和箭扣长城的管理单位首次加入,带来了明文化主题公众考古研学和长城考古修缮体验探访,期待这两项颇具北京文化特色的活动引发新的社会热潮。

周口店遗址百个家庭考古体验文化活动

高校是考古季活动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北京开设考古专业的高校多达7所,在北京市文物局积极协调下,各校以不同形式予以了支持。其中,首都师范大学和北京联合大学的各项活动整体纳入考古季中来。首都师范大学将“开学第一课”放到了考古工地,教育考古专业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考古开放日”则是由学校青年考古人学社举办,既包括“石器打制”“骨器制作”“陶器制作”等深度体验项目,也包括现场图片展览,2021年的活动现场吸引超300人参加。北京联合大学持续开展“吾乡吾民”系列活动,其中既有关于北京考古重要成果的系列讲座,也有强调知行合一的“走读北京考古”,还有面向社会的考古实验室开放体验活动。最具特色的,要数北京出土古代服饰形象动态展示,节目选取了北京考古发现中汉、晋、唐、辽、金、元6个朝代的15套服饰形象,经过细致考证并复原制作,由联大师生担任模特展示,为现场嘉宾和观众带来集学术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全新体验。该节目在2021北京公众考古季上首演,后登上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舞台,并入选北京高校校园原创文化精品重点项目。

北京出土古代服饰形象动态展示

除了提前谋划的项目外,考古季还会面向不同群体提供“菜单式”定制服务。其中需求活跃度最高的,要数全国中学考古社联盟的成员学校,其中不乏北京中学、北京四中等名校。2024年,北京市第十五中学的操场上发现了大量汉代至明清时期的遗址和墓葬,学校主动联系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为初、高中部的60余位师生举办了两场特色科普活动。项目负责人亲自讲述了遗址发掘情况,并带领大家观摩了校内出土的文物,极大满足了同学们的好奇心。活动结束后,该校老师表示将组建考古社团,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特色科普活动

传播:共享文化盛宴

媒体传播是公众考古的重要形式,也是打破时空壁垒、扩大文化传播范围的有效途径。北京公众考古季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坚持传播内容与传播方式相统一,策划推出了一批精品项目,实现了考古内容的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传播,跨越式提升了公众参与度,实现了考古成果的社会共享。

2021年,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制作推出了十集考古纪录片《北京考古百年》。该节目采访了40余位考古专家及一线的考古工作者,拍摄了13家博物馆、200余件文物、50余处考古现场,以时代为节点,集中展示了1921~2021年间北京考古的重大发现,展现了几代中国考古人的精神与气度,为观众带来丰富的知识分享和文化共鸣。播出之后,收视率节节攀升,受到业界和大众的强烈好评。

《北京考古百年》纪录片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考古大会》《考古公开课》《探索·发现》等优质考古类专业节目中,也多次出现北京考古人的身影。他们以亲历者的视角,倾情讲述了北京周口店、琉璃河、军都山、金中都、圆明园等遗址的考古故事,向世界展示了北京的重大考古发现。

考古成果发布是考古季的重要内容,从最开始作为开幕式的一个环节,到2023年固定成为考古季闭幕活动,“考古北京”已成为介绍北京最新考古成果、讲好北京考古故事的权威平台,受到媒体和公众的热烈关注。2024年的“考古北京”不仅发布了考古成果,还增加了发掘单位向文物出土地管理单位移交文物的环节,给文物以尊严,展现了考古机构的社会担当,3天内全网相关报道达到984条,全网阅读量累计约232万。

从首届考古季开始,“云上考古”就是系列活动中的亮点,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优势的融媒体传播在考古季中已成为常态。历年受邀参与宣传活动的各级纸媒、电视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单位均超过40家,通过直播、短视频、纪录片、图文等类型的融媒体作品,多角度展现北京考古的收获与成长,也让更多民众“遇见”考古。

2021北京公众考古季开幕式采取网络+电视同步的形式,直播了中轴线关键节点正阳桥镇水兽考古发掘,专家与网友实时互动,3小时观看量超过624万。闭幕式“2021琉璃河考古新发现”的网络直播,因“太保墉匽”青铜卣的首次亮相,引起巨大反响。当天平台观看人次达350万,登上新浪微博同城热搜榜第二、抖音热点同城第三,“琉璃河考古”百度搜索量走高至209万个条目,相比前一个月增加了40%,并形成长尾效应。开、闭幕式之外,小规模的线下活动在融媒体的助力下,也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联合新华网举办的《百年考古系列活动》十讲直播,播放量达到517.4万次;路县故城家庭考古研学活动中,北京广播电视台同步推出网络直播《路城考古大揭秘 副中心2000年古城颠覆你的想象》,线上观看量总计221万,远超现场的30余位观众。

2021琉璃河考古新发现直播

前行:走出象牙塔

考古工作是一项重要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具有重大社会政治意义的工作。在过去的四年里,“北京公众考古季”以长时间、高频次、多种类的活动特色,强势融入首都人民的文化生活中,大幅拉近了考古和公众之间的距离,推进了考古学科的大众化,履行了考古工作的社会责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贡献了北京力量。

在各种形式的公众考古活动中,我们为从600份报名表中挑选30个参与者而挠首,为从探方中“挖”出一枚铜钱后激动不已的少年而微笑,为专业讲座中认真做笔记的老者而叹服,为现场和云端的不舍追问与自豪感怀而感动。人民群众对优质考古内容的渴求与追捧,使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公众考古在人们休闲娱乐、知识拓展、构建集体记忆和社会认同方面的重要作用,也不断反思今天的考古工作者能为公众做些什么,以及怎样才能做得更好。

举办北京公众考古季是“十四五”时期北京市提升考古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文物部门的统筹协调能力得以提高,各级各类考古文博机构之间联系更加紧密,考古人员讲好中国故事的本领有所增强,基本达到了工作预期。针对活动过程中发现的基础研究不足、品牌活动不强、专业人才欠缺等问题,北京市考古研究院以建设一流考古机构为目标,制定了科研能力提升、公众考古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专项工作方案。公众考古已然成为北京考古工作的重要内容。

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未来,北京市将持续致力于考古成果的阐释、传播和转化,不断扩大朋友圈,让更多机构、学校、媒体、个人融入,共同打造“北京公众考古季”活动品牌。通过发布新考古发现、新研究成果、新应用场景,促进考古资源开发利用,推动考古研学高质量发展,夯实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基础。让“活”起来的文物,生动展现中华文明的无穷魅力,持续滋养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为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再赋新彩。

来源:北京文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