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脑子里过了一遍,五个人,菜名听着都挺横,心里琢磨着后厨那颠勺的师傅,今晚胳膊得酸成啥样。
账单拍在桌上,800多块,一顿饭的钱。
你脑子里过了一遍,五个人,菜名听着都挺横,心里琢磨着后厨那颠勺的师傅,今晚胳膊得酸成啥样。
结果筷子一伸,那块东坡肉入口即化得有点过分,那鱼香肉丝的味道标准得像是拿尺子量过。
嘿,这感觉不对啊,怎么跟我前天晚上对付事儿吃那速食料理包一个德行?
瞬间,一股被当成傻子糊弄的火,从胃里“蹭”一下就蹿到了天灵盖。
这火,老罗,罗永浩,也憋不住。
你别看他现在是直播带货界“四大天王”之一,骨子里还是那个有点理想主义,又极其“较真”的胖子。
他这人,你可以说他干啥啥不成,但你不能说他不诚实。
让他吃一顿800块的饭,结果发现自己吃的可能是一堆高级料理包,这比亏了八百万还让他难受。
这事儿,打的不是他的钱包,是他的脸,也是所有消费者的脸。
咱们把这事儿掰开了揉碎了看。
西贝那十几道菜,道道精致,就是分量少得像拿来喂猫的。
这都不算事儿,关键在于那股挥之不去的“工业感”。
咱们老百姓的舌头,精着呢。
什么叫锅气?
就是那股子食材和滚油在铁锅里激烈碰撞后,产生的一股子焦香,那是厨房里的灵魂,是现代工业永远复制不来的手艺活。
预制菜呢?
它什么都好,稳定、高效、出餐快,唯独没有灵魂。
所以你看,这根本就不是一场关于“预制菜该不该存在”的辩论。
这玩意儿早就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了。
你在机场、在高铁上,那份救你于水火的盒饭,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预制菜。
那时候你感激它还来不及呢,谁会嫌弃它没锅气?
问题是,场景错了。
你不能把飞机餐的套路,搬到人均一两百的馆子里来,还死不承认。
这就好比你去听相声,花了正价票,坐前排,满心期待着角儿在台上现挂、砸挂,结果发现俩人从头到尾在对口型,放的是录音。
你说气不气?
我们花钱,买的是那个“现场感”,是那个不可复制的体验。
放到吃饭这事儿上,就是买厨师的手艺和食材的新鲜。
你现在给我上“录音”,还不告诉我,这不就是纯纯的商业欺诈吗?
现在一帮“懂王”跳出来说,这是餐饮业的未来,是工业化的大势所趋。
这话听着特有道理,但全是站在老板的角度替他省钱,没一个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替咱们着想。
效率、标准、成本控制,这些词都对,但它们不应该成为餐厅偷懒和欺骗的遮羞布。
预制菜可以有,但你得把它放在明处。
消费者要的特简单:知情权。
你菜单上老老实实写上,哪些是后厨大师傅一勺一勺给你炒出来的,哪些是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后厨加热的。
价格拉开差距,让大家自己选。
我想吃口热乎的、有锅气的,我乐意多花钱。
我今天就是累了,想赶紧吃完走人,那便宜实惠的预制菜就是我的菜。
把选择权还给我们,天塌不下来。
现在这种藏着掖着的风气,把整个餐饮市场都搞得乌烟瘴气。
它让消费者和商家之间最宝贵的信任,变得比纸还薄。
长此以往,谁还敢下馆子?
反正吃来吃去都是一个味儿,那我干嘛不去超市买料理包自己回家热呢?
至少省了大几十的服务费。
老罗这一嗓子,算是把厨房里那点儿不能说的秘密给捅破了。
这事儿闹大了,对谁都没好处,但长痛不如短痛。
我倒是觉得,这正是个机会,逼着整个行业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是在做“饭”,还是在做“食品”?
是想当个厨子,还是想当个微波炉操作员?
所以啊,别再扯什么趋势不趋势了。
咱就聊点最实际的。
给预-制菜上个“户口”,让它明码标价,大大方方地出来见人。
让现炒的归现炒,料理包的归料理包。
这样,厨师有尊严,食客有选择,老板也能赚该赚的钱。
这事儿,就这么简单。
下回,你坐进一家餐厅,服务员笑脸盈盈地递上菜单时,你心里会不会也犯嘀咕,然后忍不住想问一句:“哥们儿,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你家这菜……是现炒的吗?”
来源:萌宠狂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