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的“产品版本”变了,“故事版本”跟上了吗?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3:25 1

摘要:整件事的起点,是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大概内容是,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去吃发现是预制菜,贵还不好吃。这条微博的观看量奇高,成了事情的第一个舆论爆点。紧接着,第二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发声,说西贝没有预制菜。贾国龙这条发言的视频,又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从9月10日罗永浩发布第一条微博开始,一直到前天,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同时罗永浩也表示事情到此为止。这场“风波”算是暂时画上了句号。

整件事的起点,是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大概内容是,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去吃发现是预制菜,贵还不好吃。这条微博的观看量奇高,成了事情的第一个舆论爆点。紧接着,第二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发声,说西贝没有预制菜。贾国龙这条发言的视频,又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成了整个事件的第二个舆论爆点。

而上周末,整件事的舆论热度发酵到了顶峰,西贝的营业额也开始进一步下滑。直到这周一,西贝发了道歉信,罗永浩表示不再追究,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而在西贝致歉信的最后一段,还特别强调,西贝从今以后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

当然,西贝事件的讨论度,很大程度上也许不来自预制菜本身,而是消费者觉得“你使用预制菜你怎么不承认?

9月13日预制菜新国标草案通过审查,紧接着预制菜概念股就大涨。

就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顺利通过审查后,预制菜概念股在之后的交易日集体大涨,得利斯、味知香、龙大美食等预制菜企业涨幅一度超过5%。这不禁让人思考,预制菜新国标的出台,是否为预制菜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网友评论说,预制菜的车轮滚滚向前,西贝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意外浪花,并不会改变整个行业的走向。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浪花毕竟是由洋流造成的,观察浪花,我们或许能发现洋流的微妙变化。那么,为何这次用户对于预制菜的情绪如此激烈?一方面,预制菜作为新兴行业,其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预制菜因其便捷性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品质与口感的差异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

很大程度上,也许是因为西贝的“故事”版本与“产品”版本不匹配。西贝的产品已经进入“工业化”版本了,但西贝的故事还停留在“家庭厨房”版本里。

西贝如今家喻户晓,但你知道它最初只是一间地方小吃店吗?从地方小吃到全国连锁,西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西贝的扩张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从1988年成立至今,西贝已经历了三代店型的变革。其中,2002年在北京丰台六里桥开出的第一家店,堪称第一代店型的代表。这家店不在商场里,而是沿街而建,足足四层楼高,内部装修更是别具一格,采用了窑洞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西北的乡土风情之中。而店内的服务员,也统一穿着西北风格的衣服,为顾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用餐氛围。西贝最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的服务模式。他们采用了一种母女农家厨房的模式,由一对工作人员分别扮演“母亲”和“女儿”。“母亲”在厨房里炒菜,而“女儿”则在前台热情地招呼客人。这种服务模式,不仅让顾客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让西贝在餐饮界独树一帜。

西贝用窑洞、西北菜和“母女”服务,向顾客讲述了一个去窑洞吃热乎饭的故事。

2011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其中最具西北特色的食物之一,就是陕西的黄馍馍。片中卖黄馍馍的人叫黄国胜,他是一位来自陕西绥德县的农民。由于《舌尖1》的超高收视率,再加上黄国胜在镜头前的出色表现,黄馍馍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红美食。仅仅过了一个月,也就是2012年6月19日,西贝餐饮就迅速行动,邀请黄国胜夫妇来到北京,并签约让他们成为西贝黄馍馍的代言人。据传,这次代言费高达30万元,合约期更是长达三年。西贝此举不仅是在利用黄馍馍的知名度,更是在强化他们的品牌故事——去西北老乡家里吃顿饭。当时的产品版本,包括黄国胜的黄馍馍,都是与这个故事紧密相连的。

后来,随着国内的商业地产火爆,各个城

市都新建了大量的商场。西贝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在商场里开店。

为了提高效率,稳定品控,西贝对自己的产品版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最初的一代店型,菜单上琳琅满目,有200道菜之多,餐厅面积也达到了惊人的1000平方米以上。然而,到了二代店型,西贝开始做减法,菜单精简到了100道,餐厅面积也相应减少了一半左右。而如今的三代店型,更是将餐厅面积精准控制在300到500平方米之间,菜品也进一步精简到了50道。这样的改动,不仅让餐厅运营更加高效,也极大地提升了品控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西贝还启用了中央厨房机制,确保了所有门店的菜品口味一致,避免了北京和上海同一道菜味道完全不同的尴尬情况。

而且,商场店的厨房面积有限,因此西贝决定,把很多复杂的工序,比如熬汤、腌制、发面等等,都在中央厨房完成,然后配送到各个门店。

西贝故事版本与产品版本不匹配,消费者感到被糊弄。

走进西贝,服务员依然热情地告诉你,他们的面条都是手工擀制的,强调家庭餐厅和合家欢聚的氛围。然而,很多顾客已经发现,西贝的后厨与以往大不相同。一旦消费者发现故事与产品不符,就会产生被糊弄的感觉,这种感觉比单纯的“贵”或“不好吃”更让人难以接受。在预制菜大范围普及的今天,消费者对餐厅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短视频平台上,“预制菜主播”应运而生,专门测评各类预制菜,甚至溯源到餐厅的预制菜生产厂家。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聪明,一旦发现餐厅的故事与产品不匹配,信息就会迅速传播,引发大量消费者的反应。那么,那些使用预制菜的餐厅是如何应对的呢?他们基本上都做了两件事:一是价格足够便宜,二是试图为自己找到与产品匹配的故事。

从9月10日罗永浩发布第一条微博开始,一直到前天,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同时罗永浩也表示事情到此为止。这场“风波”算是暂时画上了句号。

整件事的起点,是9月10日下午,罗永浩发了一条微博,大概内容是,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去吃发现是预制菜,贵还不好吃。这条微博的观看量奇高,成了事情的第一个舆论爆点。紧接着,第二天,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发声,说西贝没有预制菜。贾国龙这条发言的视频,又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成了整个事件的第二个舆论爆点。

而上周末,整件事的舆论热度发酵到了顶峰,西贝的营业额也开始进一步下滑。直到这周一,西贝发了道歉信,罗永浩表示不再追究,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而在西贝致歉信的最后一段,还特别强调,西贝从今以后打明牌,做一个透明的西贝,彻彻底底向胖东来学习。

当然,西贝事件的讨论度,很大程度上也许不来自预制菜本身,而是消费者觉得“你使用预制菜你怎么不承认?

9月13日预制菜新国标草案通过审查,紧接着预制菜概念股就大涨。

就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制定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顺利通过审查后,预制菜概念股在之后的交易日集体大涨,得利斯、味知香、龙大美食等预制菜企业涨幅一度超过5%。这不禁让人思考,预制菜新国标的出台,是否为预制菜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有网友评论说,预制菜的车轮滚滚向前,西贝事件只是其中的一个意外浪花,并不会改变整个行业的走向。这话虽有一定道理,但浪花毕竟是由洋流造成的,观察浪花,我们或许能发现洋流的微妙变化。那么,为何这次用户对于预制菜的情绪如此激烈?一方面,预制菜作为新兴行业,其食品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另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预制菜因其便捷性而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品质与口感的差异也引发了消费者的不满。

很大程度上,也许是因为西贝的“故事”版本与“产品”版本不匹配。西贝的产品已经进入“工业化”版本了,但西贝的故事还停留在“家庭厨房”版本里。

西贝如今家喻户晓,但你知道它最初只是一间地方小吃店吗?从地方小吃到全国连锁,西贝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西贝的扩张之路,可谓是一波三折。从1988年成立至今,西贝已经历了三代店型的变革。其中,2002年在北京丰台六里桥开出的第一家店,堪称第一代店型的代表。这家店不在商场里,而是沿街而建,足足四层楼高,内部装修更是别具一格,采用了窑洞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西北的乡土风情之中。而店内的服务员,也统一穿着西北风格的衣服,为顾客营造出一种独特的用餐氛围。西贝最特别的地方,还在于它的服务模式。他们采用了一种母女农家厨房的模式,由一对工作人员分别扮演“母亲”和“女儿”。“母亲”在厨房里炒菜,而“女儿”则在前台热情地招呼客人。这种服务模式,不仅让顾客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更让西贝在餐饮界独树一帜。

西贝用窑洞、西北菜和“母女”服务,向顾客讲述了一个去窑洞吃热乎饭的故事。

2011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其中最具西北特色的食物之一,就是陕西的黄馍馍。片中卖黄馍馍的人叫黄国胜,他是一位来自陕西绥德县的农民。由于《舌尖1》的超高收视率,再加上黄国胜在镜头前的出色表现,黄馍馍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红美食。仅仅过了一个月,也就是2012年6月19日,西贝餐饮就迅速行动,邀请黄国胜夫妇来到北京,并签约让他们成为西贝黄馍馍的代言人。据传,这次代言费高达30万元,合约期更是长达三年。西贝此举不仅是在利用黄馍馍的知名度,更是在强化他们的品牌故事——去西北老乡家里吃顿饭。当时的产品版本,包括黄国胜的黄馍馍,都是与这个故事紧密相连的。

后来,随着国内的商业地产火爆,各个城市都新建了大量的商场。西贝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在商场里开店。

为了提高效率,稳定品控,西贝对自己的产品版本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动。最初的一代店型,菜单上琳琅满目,有200道菜之多,餐厅面积也达到了惊人的1000平方米以上。然而,到了二代店型,西贝开始做减法,菜单精简到了100道,餐厅面积也相应减少了一半左右。而如今的三代店型,更是将餐厅面积精准控制在300到500平方米之间,菜品也进一步精简到了50道。这样的改动,不仅让餐厅运营更加高效,也极大地提升了品控的稳定性。与此同时,西贝还启用了中央厨房机制,确保了所有门店的菜品口味一致,避免了北京和上海同一道菜味道完全不同的尴尬情况。

而且,商场店的厨房面积有限,因此西贝决定,把很多复杂的工序,比如熬汤、腌制、发面等等,都在中央厨房完成,然后配送到各个门店。

西贝故事版本与产品版本不匹配,消费者感到被糊弄。

走进西贝,服务员依然热情地告诉你,他们的面条都是手工擀制的,强调家庭餐厅和合家欢聚的氛围。然而,很多顾客已经发现,西贝的后厨与以往大不相同。一旦消费者发现故事与产品不符,就会产生被糊弄的感觉,这种感觉比单纯的“贵”或“不好吃”更让人难以接受。在预制菜大范围普及的今天,消费者对餐厅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短视频平台上,“预制菜主播”应运而生,专门测评各类预制菜,甚至溯源到餐厅的预制菜生产厂家。消费者变得越来越聪明,一旦发现餐厅的故事与产品不匹配,信息就会迅速传播,引发大量消费者的反应。那么,那些使用预制菜的餐厅是如何应对的呢?他们基本上都做了两件事:一是价格足够便宜,二是试图为自己找到与产品匹配的故事。

来源:巴陵小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