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变就变!德国突然对以色列出手,要断供武器,背后原因令人咂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3:29 1

摘要:这次的事情不小,毕竟可是要断供武器,德国和以色列不是“铁杆兄弟”吗?怎么说翻脸就翻脸?

国际局势真是说变就变!

谁能想到,一向力挺以色列的德国,突然踩了刹车!

这次的事情不小,毕竟可是要断供武器,德国和以色列不是“铁杆兄弟”吗?怎么说翻脸就翻脸?

最近,德国总理梅尔茨公开表态,说现在德国社会出现了一种危险现象:很多人拿“批评以色列”当借口,实际上是在散播反犹太主义、煽动对犹太人的仇恨。

这话不是随便说的。梅尔茨是在犹太人中央委员会成立75周年的活动上讲这番话的。

他提到,自从去年10月7日哈马斯袭击以色列、加沙冲突爆发以来,德国的反犹行为几乎一天比一天嚣张,越来越公开、越来越暴力。

说到德国跟以色列的关系,那可不是一般铁,作为以色列在欧洲的主要伙伴之一,德国不光是政治上的支持者,还是军火供应大户。

这么多年,德国一直抱着一种“历史赎罪”的心态对待以色列,把支持以色列当作自己的“国家责任”。

毕竟,二战那段历史,让德国人心里始终有根刺。

可就在上个月,德国突然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意外的决定:暂停部分对以色列的武器出口,尤其是那些可能用于加沙地区的军事装备。

这是德国第一次这么明确地限制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

说断就断,一点也没含糊。

就连梅尔茨这周在柏林讲话时也承认,批评以色列政府是应该被允许的。

这没问题,言论自由嘛。

但他话锋一转,严肃警告:一旦这种批评变成了仇恨犹太人的借口,甚至发展到要求德国彻底放弃支持以色列,那问题就严重了。

“我们国家的共识就会受到破坏。”

他特别点名批评了最近一桩文化事件:根特弗兰德斯音乐节原本邀请了以色列指挥家拉哈夫·沙尼来演出,结果临时取消了音乐会,就因为沙尼是以色列人。

梅尔茨直言这是“意识形态审查”,只因为艺术家来自以色列、是犹太人,就被排斥在外。

这位以色列爱乐乐团音乐总监今年36岁,名叫沙尼,本来明年就要上任慕尼黑爱乐首席指挥,是古典乐坛炙手可热的人物。

他对音乐节取消演出的决定也感到无奈,说这是“令人遗憾”的,明明是艺术的事,却偏偏被政治压垮。

“尽管我一直公开支持和平、呼吁和解,但他们还是逼我站队、做政治表态。”沙尼这么说。

好在消息传开后,他收到了大量声援。

柏林爱乐甚至临时邀请他指挥慕尼黑交响乐团演出,用行动打脸那些搞意识形态绑架的人。

这已经是梅尔茨本周内第二次公开谈反犹太主义了。

周一,他在慕尼黑一座犹太教堂重建落成仪式上讲话时,一度情绪激动、几乎哽咽。

这座教堂来头不小,它最初建于1931年,是包豪斯风格的代表建筑,本来用琥珀色大理石、绿松石蓝墙壁,门厅是庞贝红,非常精美。

但在1938年11月“水晶之夜”,那是纳粹有组织迫害犹太人的开始,这座教堂被砸毁,后来还被强行改成工坊和仓库。

战后虽然修复了,但一直到今年,才在文化学者Rachel Salamander牵头下彻底复原。如今它风格简约、色彩明亮,不只是礼拜场所,也将成为文化活动的空间。

梅尔茨在那里说:“我们不能习惯犹太场所永远需要警察保护这件事。

终有一天,德国犹太人可以安心生活,不再需要特殊安保。”

他代表德国政府郑重声明:反对一切形式的反犹主义,不管是老的、还是新的。

德国目前对以色列的政策正在微妙转变。​​

武器暂停出口,虽是小动作,却是大信号。

一方面,是加沙人道危机持续引发国际社会批评,德国国内压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是德国自身对历史责任的反思正遭遇新挑战。

怎么样才能既批评以色列政策,又不滑向反犹主义?

梅尔茨的两次讲话,表面是在警示社会“别借批评之名行仇恨之实”,深层却反映出德国在中东问题上的两难处境:历史债要还,现实账也要算。

道德与现实之间,德国正在找一条艰难的路。

而这条路的尽头,不只是德国和以色列的关系何去何从,更是一个更根本的追问:人类到底能不能从历史中学到教训?​​

来源:文渊的历史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