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层又换人,兴银基金“新帅”能稳舵多久?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2 14:55 2

摘要:兴银基金日前一则公告引发市场震动:董事长吴若曼因个人原因离任,总经理易勇代行董事长职权。目前看来,履职总经理尚不足半年的“兴业系”老将易勇将直面公司严峻的管理挑战——自2021年起,这家千亿级公募已历经四任总经理更迭,督察长、财务总监等核心岗位亦频繁换人。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叶青 见习记者 栗鹏菲 北京报道

兴银基金日前一则公告引发市场震动:董事长吴若曼因个人原因离任,总经理易勇代行董事长职权。目前看来,履职总经理尚不足半年的“兴业系”老将易勇将直面公司严峻的管理挑战——自2021年起,这家千亿级公募已历经四任总经理更迭,督察长、财务总监等核心岗位亦频繁换人。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权力交接恰逢兴银基金产品结构的转型期。在“债强股弱”的业务格局下,易勇需要同时破解两大难题:既要终结管理层频繁换人的恶性循环,又要重构产品矩阵打破发展困局。

高管频繁更迭暴露治理隐忧

梳理兴银基金近年高管变动轨迹可以发现,总经理职位在四年内已四度易主。

2021年3月,首任总经理张力离任后,张贵云接任不足半年便因工作调动离职;2021年8月,赵建兴接任总经理,任职至2024年7月;随后由董事长吴若曼代行总经理职责,直至2025年1月易勇正式接任。

在此期间,公司其他核心岗位同样经历多轮调整。督察长郑瑞健在任职1年2个月后因身体原因离任;副总经理沈阳在任职近三年后离职;财务总监郑翊鸣结束3年7个月任期后因工作调动离任。如此高频的核心管理层变动在公募行业实属罕见。

据上海一位公募基金独立董事分析,银行系公募在治理上往往面临“双重考核”压力,既要满足银行股东的稳健性要求,又要应对市场竞争的灵活性需求,这种矛盾可能导致管理层频繁调整。业内人士则表示,中小型公募高管频繁变动,本质是公司治理机制与市场化竞争之间的失衡。股东战略调整、业绩考核压力、管理层经营理念分歧,都可能成为触发点。

“债强股弱”困局待解

与高管频繁变动相伴的,是兴银基金长期存在的“债强股弱”产品结构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该公司固收类产品(债券型+货币型)规模达1038.35亿元,总规模占比达97.7%,权益类产品(股票型+混合型)规模为24.42亿元,总规模占比为2.3%。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公司管理规模较2023年缩水近190亿元,主要源于货币基金规模的大幅下滑。

业内人士表示,兴银基金依靠固收类产品发展,依靠货币基金提升规模突破千亿。但货币基金看似稳健,其实对基金公司也存在高度依赖风险:一旦监管加强、利率下行、竞争加剧,货基规模也会大幅波动。

深圳某大型公募FOF基金经理向《华夏时报》记者指出,过度依赖固收类产品,本质上是路径依赖与风险偏好的体现。“一方面,银行系股东资源在固收领域有天然优势;另一方面,权益市场波动对规模冲击更直接,导致部分机构选择‘舒适区’策略。”

事实上,兴银基金并非没有尝试。截至2024年底,在权益产品方面,兴银基金近两年排名进入前 10%(12/124)。此外还在指数量化、ESG 责任投资等方面有所发力,兴银双创 50 指数基金近一年业绩排名前 16%。

“兴业系”高管能否稳住阵脚

易勇具有“兴业系”基因,曾在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兴证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新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京东科技控股股份有限公司、财通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作为“兴业系”资深从业者,易勇此次履新也被业内视为重返“兴业系”。

市场普遍认为,易勇的履新或有助于强化与兴业银行在渠道资源、固收资产配置等方面的协同,尤其是在兴银基金固收类产品规模占比超97%的背景下,其与兴业银行在债券投资、机构客户服务等领域的合作空间显著。

“易勇的资管经验丰富,特别是在固收领域。”某熟悉兴银基金的业内人士透露,但他面临的是一个不容易的局面,既要稳定管理团队,又要推动业务转型。记者了解到,银行系基金公司的优势在于渠道和固收,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补足权益短板。这就需要股东层面给予足够的耐心和支持,同时管理层要展现出足够的专业能力和战略定力。

就未来发展等问题,记者多次联系兴银基金,但截至发稿未获回复。

多位业内人士建议,兴银基金可以考虑从三个方向寻求突破:一是深耕固收特色,发挥银行系资源优势;二是选择性布局特色权益产品,避免同质化竞争;三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提升团队稳定性。

业内普遍认为,兴银基金的案例,本质是银行系公募在市场化进程中的缩影。如何在股东资源禀赋与市场化竞争中找到平衡点,将是决定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责任编辑:麻晓超 主编:夏申茶

来源:东坡不做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