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家孩子真是活泼可爱,多有精神头啊!”每当听到别人这样的“夸奖”,小雨妈妈只能苦笑一下。只有她知道,儿子小雨的“活泼”已经超出了常规范畴:上课满教室跑,写作业像受刑,一分钟都静不下来,做事丢三落四…
“你家孩子真是活泼可爱,多有精神头啊!”
每当听到别人这样的“夸奖”,小雨妈妈只能苦笑一下。只有她知道,儿子小雨的“活泼”已经超出了常规范畴:上课满教室跑,写作业像受刑,一分钟都静不下来,做事丢三落四…
她一度以为只是孩子太调皮、管教不力,直到老师委婉建议去医院看看,才被诊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多动症。
很多家长和小雨妈妈一样,常将多动症与调皮划等号,要么严加管教,要么放任不管,最终耽误了孩子的干预黄金期。 其实,真正的多动症是一种大脑神经发育障碍,孩子很多行为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那么,如何区分让人头疼的“调皮”和需要关注的“多动症信号”呢?记住以下三招:
第一招:看场合——是“不分场合”还是“看场合活泼”?
活泼的孩子:在需要安静的场合(如课堂、图书馆),经过提醒或自我约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可能在家里、操场上疯玩,但上课时能安静坐下。
多动症信号:核心是“抑制功能缺陷”,无法根据场合调整行为。他们的好动、冲动和注意力分散是不分时间、地点的。会在课堂突然离开座位,在需要安静的场合插话、吵闹,仿佛体内装了永动机,无法刹车。
第二招:看目的——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
活泼的孩子:他们的“好动”往往带有明确目的和兴趣导向。比如为了吸引注意、觉得好玩、或者对某项活动充满好奇。一旦遇到感兴趣的事情(如看动画片、搭乐高),可以非常专注。
多动症信号:他们的动作多是无目的、难以控制的。表现为漫无目的地来回奔跑、晃动手脚、摆弄文具。更重要的是,他们在任何事情上都难以维持持久注意力,包括玩游戏和看喜欢的电视,很容易就分心。
第三招:看结果——是“事后知错”还是“屡教难改”?
活泼的孩子:调皮闯祸后,经过批评教育,能够认识到错误,并可以在下一次类似情境中有意识地减少不当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可塑”的。
多动症信号:他们可能明知规则,却难以执行。不是不想做好,而是做不到。因此会表现出“屡教不改”的特点。同时,由于行为问题,他们常伴有学习困难、社交冲突,并因此产生低自尊、焦虑等情绪问题。
给家长的核心建议:
不要轻易给孩子贴上“调皮捣蛋”的标签。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上述 “不分场合、无目的、屡教难改” 的信号,并且这些行为持续至少6个月,严重影响了学业、社交和家庭生活,请不要一味责备孩子。
这或许是他的大脑在发出求助信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儿童心理科、发育行为儿科),进行科学评估和干预,才是对孩子最真正的理解和爱护。 早发现、早引导,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
来源:路歌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