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谓的街头巷尾就是摆地摊,可别小看一个小摊位,它是很多失业者的缓冲区,也是很多创业者的试验地所在,因为他们,这个城市的烟火气才会增添几分色彩。
还记得2015年的时候,一位经济学家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他说:中国经济最大的韧性在街头巷尾。
所谓的街头巷尾就是摆地摊,可别小看一个小摊位,它是很多失业者的缓冲区,也是很多创业者的试验地所在,因为他们,这个城市的烟火气才会增添几分色彩。
说到这,这不禁让我想起大学时候校门口的场景,每到晚上四五点钟的时候,门口就会有很多美食摊位,耳边听见的是叫卖声;鼻尖闻到的是美食的香气。
可此时此刻我却突然意识到: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那些熟悉的叫卖声了?大学门口多久看不到这些摊位了呢?
这样的场景放在以前,被称之为“摆地摊”的,一句“城管来了”就能让他们变得惊慌失措。放到现在,按照现有一些城市的管理方法,画分出一些区域,为“创业者”提供一个摆地摊的地方,但其他地方仍然不允许,而且它还换了个名字,被叫做地摊经济。
同样是摆地摊,但换了个名字却完全不一样。
2023年,全国各地放宽相关管理政策,如杭州,率先允许商家将餐桌摆到店外,这的确是以此激活消费的好事,但摆摊的却需要缴纳相关费用,如市集入场费,而且这种费用往往非常高昂。
另外,一些城市将地摊经济与夜经济结合,如天津,设立不同夜市一条街,以及一些商场举办地摊活动,主办方提供策划和场地,但“创业者”想要入驻摆摊却不同的合作方式。
一种是一次性缴纳足够的费用,在规定的时间(夏季)区间在夜市摆摊,结果不少摊主抱怨,所谓的“夜市”根本没有客流量;于是催生出分成模式,摊主销售一件商品,管理方抽取一定的提成。
这种方式倒是让摊主心里有了一丝底气!然而,所谓的夜经济在北方只有夏日才有条件推进,到了冬天基本歇菜了。最终的结果主办方赚的盆满钵满,摊主谈不上亏损,可细算下来和打工的收入没什么区别。
以前的摆地摊,是摊主为自己服务;现在换了个名字,摊主仍然没有完成从“打工人”向“创业者”的转变。
当然,更荒诞的是,现在的互联网出现了一种名为“摆摊培训”的产业链条。
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日入过万”“刚出摊就售罄”等等类似的词汇充斥网络,吸引着无数的浏览者,而当他们看到“日入过万”和经济实惠的培训费用联系在一起的时候,选择掏腰包的人数不胜数。
不掏钱还好,掏了钱了你会发现,所谓的“秘方”不过是普通调料的配比,甚至通过AI、网络共享以及搜索引擎检索,都能够找到同样乃至更好的“秘方”。
有人感觉到被骗,选择甩手离开,逃出去的钱就当买个教训;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这么想问题,于是有一部分人选择对外出售秘方,将成本转嫁给后来者,自己则靠着“知识付费”的方式完成了割韭菜,但躺赢的人仍然没有多少。
就如出现过的炒鸡架、舒芙蕾以及现在正火热的卤菜皆是如此。
有人故意将连锁加盟的商业模式融入到地摊经济中,结果就如我们看到的一般,它被资本包装成“月入过万”的暴富神话,用网络流量实现收割韭菜的目的。
现在的地摊经济似乎进入一种泡沫化的阶段,能不断传播不断的发展,让一些摊主赚到钱,这没什么不好。可发展到后期阶段却成了资本割韭菜的工具,这也让很多人对摆地摊没了信心。
当然,地摊经济不会消亡,但凭借加盟的方式的确非常容易陷入割韭菜的境地,当“摆摊自由”变成“交租自由”的时候,我们需要警惕的还是自己的钱包才是。
要记得,真正的烟火气,从来不在滤镜里,而在讨价还价的市声中。
来源:津门游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