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傅连暲曾经得过肺结核病,身体受损颇大。这种病又特别要注 意休息和营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连续辗转迁徙,工作连轴转,不仅谈 不上休息,更因为生活艰苦,营养严重缺乏。傅连暲的身体每况愈下,终 于病倒了。本来他是闲不住的人,只要身体能够撑得起来,他就不让自 己倒
为刘少白鸣冤,仅是傅连暲给毛泽东长信中的一点内容。这封信还 包括其他两个内容。
由于傅连暲曾经得过肺结核病,身体受损颇大。这种病又特别要注 意休息和营养,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连续辗转迁徙,工作连轴转,不仅谈 不上休息,更因为生活艰苦,营养严重缺乏。傅连暲的身体每况愈下,终 于病倒了。本来他是闲不住的人,只要身体能够撑得起来,他就不让自 己倒下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经常是抱病为别人治疗的。但这次却 不行了,他多次想帮人看看病,但就是起不来。
这期间,延安时期的老部下马兴惠奉命调一野前方工作,途经山西 临县三交镇总卫生部所在地时,专程谒见了尊敬的傅部长。
傅连暲鼓励 他说:“前方病号很多, 一些首长亲临作战前线,调你到前方,就是为了 很好地开展卫生保健工作……”(傅连暲的指示和鼓励,增加了马兴惠 的力量。他到前线后,开展一系列卓见成效的卫生工作,受到彭德怀司 令员的通令嘉奖。傅连暲在报纸上和广播中得知他的事迹后,十分高 兴,又给他写信,再作鼓励。)
送走马兴惠后,傅连暲又想到了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个医生而不能 给人看病,这是傅连暲最感痛苦的事情。夫人陈真仁看他心急如焚,既 替他着急,又很心疼他。
“我难道真的不行了?”傅连暲无奈地问陈真仁,眼中充满祈求。 “你会好起来的,但不能急。”陈真仁理解傅连暲的心情。
“我真害怕什么时候双眼一闭,就再不能为革命做工作了。现在多 少事需要我去做呀!”傅连暲总是在想着、念叨着。
“先把身体治好,才能更多地、更好地做工作。”陈真仁在旁边尽力 安慰他。
但傅连暲没有停下来,他闲不下来。身体不好,不能为大家治病,但 他的大脑却没有停止思考。
他甚至作好了最坏的打算,想到了百年之后的事情。
他想:如果我真的死了,但能够碰上这么多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 中共领导人,并且受他们的影响而参加了革命,为革命、为人民做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一辈子也该知足了。但遗憾的是,不能再为 人民服务了,看不到革命胜利的那一天了。
是的,他坚信革命有胜利的一天。这时,解放战争已进入了第二年, 国民党蒋介石被迫由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转向“重点进攻”,尽管他们 的力量还很强大,但敌我的力量对比已发生明显的变化,变得对我们很 有利。由于中共中央采取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正确方针,大军跨 进东北,建立了立足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像一把锋利的尖刀 直插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中国共产党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拉开 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这些,都使傅连暲坚定了革命必胜的信念。
10月中旬,陕北的形势相对稳定,毛泽东率领部队转移到了陕北的 神泉堡。江青来到了军委总卫生部驻地,准备接李讷与毛泽东团聚一 段。但负责照看小李讷的李若调走了,小李讷没有人带,必须找个人照 护 。
傅连暲想来想去,找到了韩桂馨,对她说:“韩桂馨同志,李若要调 走了,准备派你去接她的班,到主席身边工作,你愿意不愿意去?”
韩桂馨听后,显得很激动,在主席身边工作,这是大家都求之不得 的。但是,她担心做不好,心里又有所顾虑。
傅连暲看出了她的犹豫,就开导她:“你看,主席他们都忙于工作, 李讷没有人照顾,考虑到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又粗通卫生工作,派你去 比较合适。”
韩桂馨于是愉快地答应了。
“那好,你收拾一下,随江青同志一起去吧。孩子到了上学年纪,上 不了学,你是高小毕业,要帮助她识字读书。”说完,傅连暲又拿出笔,写 了几页纸的“注意事项”,末了,又交代韩桂馨说,“江青同志是主席的生 活秘书,管你们这一摊,遇事多向她请示,要注意搞好关系。”
韩桂馨郑重地点头答应。
江青返回陕北神泉堡前夕,傅连暲又连夜修书一封,请她见到毛泽东时代为转交。
毛泽东正是在转战陕北的间隙,收到傅连暲信的。在这封长信中, 傅连暲除前面已说的为刘少白“申冤”外,还关心新中国的建设问题。傅 连暲坚信中国革命一定会胜利,从最近的发展形势看,我们的战略决策 是正确的,他建议全国胜利时是否建都北平为首选,并说:“因北平在地 理上、战略上,与蒙古、北朝鲜、苏联联系上都较合适。谅主席早已胸有 成竹了。至于南京、西京、瑞京(瑞金),作为历史上纪念区各有它的意 义。”
这个建议,与后来中央的考虑不谋而合,充分说明傅连暲在革命的 熏陶下,已经具备了战略眼光。
傅连暲觉得没有太多的遗憾,自己既然不能再为革命工作,那至死 也要做出贡献。于是,他又想到了自己的惟一还可以留下的身体。
早在1940年,他就曾向中央正式写过“遗嘱”,其中写道:
……我不但生前坚决于革命,即死后亦要为人民服务,我死后把我 的骨头作标本教医学生之用,更可以看出我的骨头之坚固,亦就答复了 有人怀疑我政治动摇的无稽了。所以要求中央把我的骨头留下,并命名 为“傅连暲之骨格”。
没想到,那次傅连暲并未向马克思报到,身体竟然奇迹般地好了起 来。“遗嘱”虽然没有实行,但说明了傅连暲的革命意志一直没有变。
这 次,傅连暲考虑到自己身体不好,而机关还将从山西转移到河北,长途 跋涉,实难预料,他想最后再为人民做贡献——让自己不能再为革命事 业奋斗的躯体,能继续为医学做出贡献,于是在信中向毛泽东再次恳切 地要求:
我年纪虽不算大,但近来日见衰弱,这是病体必然的变化,若活不 了的话,请批准将我的骨骼留交医大(或将来我们的中央医学院)学生 学习之用。因我这副骨头在革命医生中是有革命意义的,经过革命严格 考验的……废物利用,作为学生学习解剖与实习之用,较之买一副普通 骨骼作标本,其价值不可同日而语。此种要求如蒙批准,请命名“傅连暲之骨格",那么我心愿已足,感激万分了。
傅连暲早已下定了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决心,只要对革命有 利,对百姓有用,他都可以义无反顾地贡献出来。他作此安排,实在是一 种唯物主义态度。当秘书为傅连暲抄存底稿时,发现他将骨骼写成“骨格”,以为是笔误。傅连暲说他是有意这样写的。他没有多作解释,却让 秘书体会这不是一副普通的骨骼,而是体现了傅连暲的人格、品格、风格,有着很深的寓意。
毛泽东展阅来信,深为傅连暲的精神和赤胆忠心所感动。这年11月 10日,毛泽东在陕北杨家沟住处工作了一个夜晚之后,提笔给傅连暲写 了一封回信:
连暲同志:
来示悉,很感激,我身体近还更好些。
你身体有病,望于工作中保重。此祝,健康!
毛泽东
收到毛泽东的信后,傅连暲激动之余,竟觉病好了一半。在夫人陈 真仁的精心关照下,他那虚弱的身体后来又挺了过来。想到自己又有了 为革命继续工作的机会,傅连暲自是更加珍惜。
傅连暲跟随刘少奇领导的中央工作委员会辗转迁移,最后到达河 北省西柏坡。在河北省建屏县(抗战期间由平山县的西半部分分出来建立)的西柏坡,傅连暲组织筹建了建屏医院(惯称朱壕医院),开展了大 量的卫生医疗工作。
1948年中秋节,傅连暲55岁生日,谢觉哉亲笔题写一首长诗为他祝 寿,其中“寿人寿国功在党,傅公名应列首榜”一句,被广为传诵。
为新中国卫生工作做准备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中国革命胜利的脚步大大加快。1948年,是 国共两党军队在战场上初见分晓的一年,可以说胜利大局已定。
傅连暲对革命的胜利是坚信不移的。正因为如此,他于抗日战争一 结束,就马上向毛泽东、周恩来提出心中早已酝酿的长远规划,积极准 备接管大中城市的医疗卫生工作。鉴于缺乏管理大城市卫生工作和大 医院的经验,为此,早在国共和谈并拉开争夺东北序幕的时候,傅连暲 就曾积极建议,在向东北派出干部时,应该考虑到卫生部门的需要。
他的这个建议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同意派出优秀的卫生干部去东 北工作。
后来在抽调干部到东北工作时,光从晋察冀解放区就抽调了三十 多名卫生干部。晋察冀军区卫生部负责人张汝光,奉命带领这些干部, 随同从延安派赴东北的上千名干部一起编为东北支队,于1945年9月初 从山西兴县出发,挺进东北。这些医务人员一方面为建立东北根据地、 医治军民做出贡献,另一方面,又学到了大城市大医院的管理经验,为 接管城市的医疗卫生工作积累了经验。1956年,张汝光调任总后卫生部 副部长,1966年后任部长。
朱仲丽陪同王稼祥到苏联治病后,也回到国内,到了哈尔滨。东北 正处用人之时,但各方面的干部极缺乏。于是,王稼祥被留了下来,朱仲 丽也被分配在哈尔滨市立第一医院担任院长。那时,哈尔滨是我党所接 管和掌握的最大的一座城市。第一医院有500多张床位,其规模使许多 入城的同志感到兴奋。
从根据地的战争环境到全国广大城镇的和平建设,这对中国医疗 卫生工作来说,对于长期身居领导职位的傅连暲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 转变。傅连暲认识到全国的医疗卫生工作必须依靠广大的医务工作者 去做,而长期内战、旧的习惯势力、旧的思想的影响使城市的某些医务 工作者、专家、教授等并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各项政策,共产党的干部 对他们也是陌生的,所以要团结他们一起搞建设,是一项非常困难而又 必须做好的工作。
1948年,朱仲丽因公事到西柏坡。傅连暲知道后,马上找到她,向她 了解工作情况。对朱仲丽,傅连暲也是很熟悉的。朱仲丽的父亲朱剑凡, 是湖南有名的人物。朱仲丽是延安当时少有的真正从科班出身的医生, 她从医科大学毕业后,来到延安,分配到边区中央医院当外科大夫,后 来又调到中央机关所在地杨家岭、枣园以及中央军委总部王家坪等地 医务所,担任所长兼医生,又兼任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正因 为有这些经历,才使她更能有比较地讲解一些新鲜、实用的经验。
傅连暲听了朱仲丽的情况介绍,认为很有典型意义,应该让更多的 同志听一听。于是,他又专门组织召开了一次会议,请朱仲丽在会上介 绍管理大医院的工作经验,以及如何团结老专家、教授,与他们一道工 作等问题。
最后,傅连暲发表了讲话:“刚才,我们特意请朱仲丽同志为大家作 了很好的介绍,这些经验很值得大家学习。解放战争的形势发展很快, 夺取全国胜利的形势已成定局,大批干部将进入城市。我们从山沟走进 城市,正如毛主席讲的,将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所以一定要加紧学 习。从卫生工作来说,一是环境新,二是工作对象新,三是经验少。
“我们不能认为只有自己是革命的,对老专家、老教授看不惯、不信 任,那样工作是做不好的。 一定要注意团结和争取老知识分子,这是我 们在新形势下做好工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傅连暲的讲话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解放军打响平津战役,并很快完成了对北平、天津及塘沽的包围。 一天,化名胡必成的周恩来把傅连暲找去。
“周副主席,你找我?”前脚刚走进那暖烘烘的农家土屋,傅连暲就 迫不及待地问。
“啊,傅医生,你来得正好。刚才主席和少奇刚走。”周恩来脸上还显 得很兴奋。
“我想肯定有什么喜事吧!”
“是呀,解放战争形势发展迅速,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真是时间不 等人,千头万绪。"周恩来兴奋之中透出焦急。
“但还是要注意身体,不能太过疲劳。”傅连暲虽然被周恩来的兴奋 所感染,但仍然没有忘记自己医生的职责。
“傅医生,全国胜利后,你打算干什么?”周恩来看着傅连暲,亲切地 问 。
“我还是当我的医生。”傅连暲不假思索地回答,“还有,我想办一所 医学院,培养更多的医生。”
“还有呢?”周恩来又问。
“还有?”傅连暲不知周恩来到底要问什么,想了一下说,“军队应该 有军医学院。”
“你有没有想过更重要的工作,我们想让你担任一些领导工作。”
“可是,我还是想当医生。”傅连暲道。
“领导工作更重要,中央考虑让你担任中央政府的卫生部部长。”
傅连暲没有想到党安排他做这么重要的工作, 一时不知所措,想了 想,诚恳地表示:“还是叫贺诚同志回来当吧,他比我合适。比起做官,我 更喜爱医生这个职业。”
贺诚可以说是傅连暲的老领导,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就是卫生部 长,傅连暲对其医疗技术和为人都很佩服,对他也是尊敬有加。后来一 起参加了长征,两人都经受了长征的考验。到延安后,贺诚陪同王稼祥赴苏联治病, 一呆就是六七年,直到1944年9月间才回到国内,被留在东 北担任民主联军总卫生部部长兼党委书记。在东北期间,贺诚在接管大 城市医院,团结旧有医务人员,做好军民卫生工作,保证前线将士的身 体健康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成绩。这些傅连暲都是清楚的,所以他一 再认为由贺诚来当这个部长更合适,自己宁愿做些具体工作。
周恩来想了想,道:“贺诚同志我们也会考虑,现在是说你自己。”
“中央实在要我当,我就当个副部长吧,部长一职还是留给贺诚同 志。”傅连暲坚持说。
周恩来见傅连暲态度诚恳,也就不多说了,转而郑重地嘱他多考虑 一些建立卫生部、设立卫生机构以及建立医学院等一系列工作的事情。
从此,傅连暲脑子里就一直考虑着将来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卫生部 的问题,“看来,还是毛主席说得对,要从头学起呀!”他心里经常这样 想 。
与此同时,陈真仁也积极奋战在医药战线,她担任总卫生部药材科 副科长职务,由于科长李维珍经常外出,不久又调到华北军区任职,所 以药材科的工作主要由陈真仁负责。
那时,各解放区的药材、药品供应都比较紧张,而且很不平衡。华 北、东北的供应比较好一点,但西北战场则非常困难。陈真仁领导药材 科的同志们,想尽各种办法,利用土法制药,筹集药材、药品,调剂余缺, 大力支援西北战场。
1948年底,军委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了全军第一次药材工作会议。 针对过去药材工作由于分散管理存在的各自为政、苦乐不均的问题,会 议进行了认真检讨和总结,确定全军药材工作要实现统一制度、统一标 准、统一调拨、统一管理。
为了使会议的召开达到预期目标,收到好的效果,陈真仁带领大家 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我军药材管理和供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了深入 了解,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这次会议开得很成功,对我军医药工作的发展发挥了巨大推动作 用。毛主席特地请与会同志到中央所在地西柏坡参加了文艺晚会。傅连 暲和陈真仁都观看了精彩的演出。
会议将要结束时,传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北平和平解放了。
大家的欢呼声尚未落下,傅连暲和陈真仁就开始忙碌起来。作为中 央军委总卫生部副部长兼中央卫生处处长的傅连暲,马上调派了大批 医生,准备奔赴北平“赶考”。陈真仁的药材科也派出一些干部,加入到 了接管城市卫生工作的行列中。
傅连暲同志工作照
来源:大肥肥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