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延安窑洞的灯火照亮"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党员干部与群众并肩的身影,群众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穿越百年风雨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赶考路上,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如何让这条生命线焕发新活力,考验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政治智慧与为民情怀。
从延安窑洞的灯火照亮"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到脱贫攻坚战场上党员干部与群众并肩的身影,群众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穿越百年风雨的精神密码。在新时代赶考路上,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如何让这条生命线焕发新活力,考验着每一位党员干部的政治智慧与为民情怀。
一、血脉永续:群众路线的时代叩问
历史长河中,群众路线始终是丈量政党兴衰的标尺。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运动,让党与群众在劳动号子中血脉相连;改革开放初期小岗村红手印催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印证着群众首创精神对时代的推动。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实践再次证明,当党员干部真正俯下身倾听、沉下心服务时,就能凝聚起排山倒海的奋进力量。
但必须清醒看到,个别干部"官本位"思想作祟,把"键对键"替代"面对面",用会议文件代替实际调研。这种作风积弊如同无形的墙,正在消解群众对党的信任。某市信访局"人脸识别取号"的冰冷规定,曾引发群众"信访不如信网"的无奈吐槽,正是脱离群众的典型警示。
二、破题之钥:从心出发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走好群众路线,需要构建"共情-共鸣-共为"的三维实践体系。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将群众办事痛点转化为改革靶点,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政务服务迭代升级;深圳"民生微实事"项目由群众点单、政府买单,让惠民工程精准对接百姓需求。这些实践启示我们:只有把群众的"表情包"作为工作的"风向标",才能找到破题的金钥匙。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形式主义顽疾。某地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干部每月至少5天驻村调研,建立"群众问题台账"销号制度;某街道创新"民情日记"数字化管理,将群众诉求办理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这些举措将群众路线具象化为可量化、可追踪的工作机制,让为民服务从口号变为行动自觉。
三、薪火相传:筑牢执政根基的永恒课题
群众路线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俱进的创新。在数字时代,既要用好"学习强国"等线上平台拓宽民意渠道,更要守住"板凳会""田埂会"的传统阵地。当年轻干部带着"民情地图"走进社区,用直播带货助力农产品出山,用短视频记录乡村振兴故事,群众路线便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新的生机。
回望百年征程,从"半条被子"的鱼水深情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青春誓言,变的是时代场景,不变的是为民初心。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唯有将群众路线深植于思想基因,转化为行动自觉,才能让党的执政根基如泰山之稳,使复兴伟业汇聚起亿万人民的磅礴力量。
群众路线没有休止符,只有进行时。当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成为联系群众的纽带,当每一项政策都浸润着为民情怀,我们就能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续写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壮丽篇章。这既是对历史的最好回应,更是对未来的庄严承诺。
来源:骆驼刺杨新疆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