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呼图壁县第一中学,有这样一位地理教师——邓江军。二十三年来,他始终扎根三尺讲台,把地理课堂变成生动的科学实验,将课后时光化为学生创新的实践园地。他是学生眼中的科技导师,也是青年教师心中的引路人。近日,他获评“昌吉州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室主持人
在呼图壁县第一中学,有这样一位地理教师——邓江军。二十三年来,他始终扎根三尺讲台,把地理课堂变成生动的科学实验,将课后时光化为学生创新的实践园地。他是学生眼中的科技导师,也是青年教师心中的引路人。近日,他获评“昌吉州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室主持人”,用行动践行“知行合一”,用坚守诠释“立德树人”。
学生的引路人
9月9日,呼图壁县第一中学“邓江军高层次人才工作室”内,几名科技社团成员正围在邓江军的身旁做着自制“水火箭”的调试。邓江军一边检查“水火箭”尾翼的固定情况,一边叮嘱“水火箭”发射前的确认事项。从设计图纸、选材制作到数据记录、优化改进,他全程参与,引导学生在失败中总结经验。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生吴宗涛说:“我们在制作热力环流和风的演示仪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邓老师告诉我们不要放弃,继续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在最后成功做出作品的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是邓老师所说的科学精神。 ”
下午第二节课,邓江军在高二(10)班讲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与传统的“照本宣科”不同,他的课堂总是充满动手实践的元素。他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变化规律,分小组测算不同节气下某地的太阳高度,尝试绘制变化曲线,并一步步推导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原本抽象难懂的地理知识,在邓江军的引导下,变成了一场融合数学计算、空间思维与生活应用的探究之旅。
呼图壁县第一中学学生陈悦说:“他不单单教我们人文地理还有自然地理,而是将数理化融合进地理这门学科,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地理不单单是文科,而是数理化相结合的一门科学课目。在邓老师的影响下,我加入了地理科技社。 ”
团队的带头人
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理念,正是邓江军多年来坚持的核心。他主持完成的自治区级课题已结题并广泛应用于本地教学实践。他还自主研发多款地理教学用具,在国家、自治区级科技比赛中屡获殊荣。作为学校科技辅导员,在他的指导下,学生作品多次荣获全国、自治区、州县级一、二、三等奖,他也九次获评“优秀科技辅导员”。今年,他被正式命名为昌吉州青少年科技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人才工作室主持人,这是对他23年扎根教育、潜心育人的又一次肯定。
邓江军高层次人才工作室成员李嫒说:“邓老师作为我们工作室主要的指导老师,在日常中对我们的教学要求比较严格,要求我们深入分析学情,落实课程目标,在日常备课中针对学生进行对应的调整。”
在他的带领下,地理教研组近两年结题两项自治区级小课题,团队科研能力显著提升。从2002年8月走上讲台至今,邓江军始终坚守“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初心,用实践诠释责任,用创新点亮课堂,用坚守书写师者荣光。在呼图壁这片热土上,他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生追梦路上的引路人。
邓江军说:“从事地理教学二十多年,这门学科的特质早已深深融入我的教育生命。作为工作室主持人和教师,我深感肩上的责任,不仅要教好地理课,更要帮助更多年轻教师站稳讲台、教出精彩。我希望和青年教师一起,既传递山川湖海背后的自然规律,也讲述人与大地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结。共同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好奇、对环境的热爱,引导他们真正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来源:魅力呼图壁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