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之父阿兰.图灵,以及 Ai 的图灵测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4-13 06:17 1

摘要:简介:本文讲述计算机科学先驱阿兰·图灵及其提出的图灵测试,介绍GPT-4.5通过图灵测试这一事件,探讨图灵测试对AI发展意义、GPT-4.5通过测试背后技术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简介:本文讲述计算机科学先驱阿兰·图灵及其提出的图灵测试,介绍GPT-4.5通过图灵测试这一事件,探讨图灵测试对AI发展意义、GPT-4.5通过测试背后技术及人工智能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而要聊起人工智能,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艾伦·图灵。

图灵,这位英国的计算机科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密码学家和理论生物学家,堪称是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色彩。1935年,年仅23岁的图灵就当选为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研究员。1936年,他发表了那篇著名的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定问题上的应用》,在附录中描述了一种被后人称为“图灵机”的机器 。这可不是一种普通的机器,它就像是一个抽象的计算机模型,简单却有着超强的运算能力,能计算所有能想象得到的可计算函数,和“冯·诺伊曼机”一同被载入计算机的发展史,为现代计算机的逻辑工作方式奠定了基础。

到了二战时期,图灵的才能得到了更充分的展现。当时德军使用恩尼格玛密码机传递军事情报,这种密码机加密手法复杂,每天切换接线和转子顺序就能更换加密方式。最初波兰团队成功破解过,但1938年德国人更改系统后,波兰人发明“密码炸弹”破译机,并在被占领前夕交给英国。1940年春天,图灵和其他人设计出能够破解恩尼格玛的“炸弹”机器,它含有约33个由电力驱动的密钥轮,有时10分钟就能找到密钥轮正确顺序,为盟军提供了大量军事情报,包括及时破解U型潜艇与德国控制中心的通信。此外,图灵还设计方法破解德国的“金枪鱼”密码机,他的方法被应用到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巨人”中,布莱切利园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电子计算设备的运行场所。战争后期,他还开发出语音安全系统“黛利拉”,这是语音数字化的第一个例子。因为在战时的巨大贡献,1946年图灵被授予大英帝国勋章。

战争结束后,图灵继续在计算机领域深耕。1945年,他加入伦敦国家物理实验室进行自动计算引擎(ACE)计算机的设计和构建,制定了ACE的第一个计划,并在子程序设计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1948年,他前往曼彻斯特大学担任计算机实验室副主任,协助编写计算机程序员手册第一版,还担任Ferranti Mark 1开发的顾问,在他指导下,英国皇家学会计算实验室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商业化的通用电子计算机费兰蒂·马克1号。1950年,图灵编写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象棋计算机程序“Turbochamp”,同年10月,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论文,首次提出机器具备思维的可能性,并提出“图灵测试”概念,探讨“机器能思考吗”这个问题,这篇论文也让他获得了“人工智能之父”的称号 。后来他还开始研究理论生物学,在1952年发表了关于生物形态发生理论的论文《形态发生的化学基础》。

那么,这个著名的图灵测试到底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它就像是一场特殊的模仿游戏。测试有三个参与者,分别是测试者(人类)、被测试的机器和另一个被测试者(人类)。评判者通过对机器和人类的提问来判断哪一个是机器,哪一个是人类。标准的图灵测试需要满足一些条件:评判者被隔离,不能直接看到被测试者,通常是通过计算机终端或书面形式交流;评判者可以提出任何问题,机器和人类的目标是回答这些问题,机器的目标是欺骗评判者,使其无法准确区分机器和人类,而人类则帮助评判者判断;一般没有固定的时间限制,评判者有足够时间判断;机器要具有一般性智能,不是模仿特定人类,而是能在不同领域表现得像人类一样;如果机器能让评判者无法准确判断其是否为机器,就算通过测试 。

图灵测试从1950年被提出后,一直是评估人工智能智能程度的经典方法,虽然它也引发了很多哲学和科学讨论,比如什么是智能、机器是否能有意识等问题,而且测试结果可能受对话主题、测试环境、评判者主观态度等因素影响,但它依然是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的重要标尺。

时间来到2025年,人工智能领域又迎来了一个大新闻:OpenAI的GPT - 4.5通过了图灵测试!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科学系的研究人员采用经典三方图灵测试框架,让参与者同时与人类对话者、GPT - 4.5及其他AI系统进行5分钟文字对话。参与者会被随机分配扮演审问者或者证人的角色,并且随机匹配到另一位参与者一起进行测试。AI证人被分成了4个组,包括对照组、无人格组、LLaMa人格组、GPT - 4.5人格组 。在测试中,审问者通过分屏界面同时与两位证人交流,先给两位证人发送第一条消息,然后大家轮流发消息,一次只能发一条,5分钟时间到了之后,审问者需要判断哪个证人是人类,并给出对这个判断的信心程度以及判断的理由。

实验结果显示,GPT - 4.5在两项研究中的胜率为73%,也就是说,有73%的参与者认为GPT - 4.5是人类,这个比例甚至超过了人类在类似测试中的基线水平。而在未使用人设提示时,GPT - 4.5的胜率骤降至36%左右,这表明仅仅依赖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并不足以使AI系统成功伪装成人类通过图灵测试,而赋予它特定的人格设定提示后,它的表现就大大提升。

GPT - 4.5能通过图灵测试,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在人格扮演机制上,研究人员让它采用PERSONA模式,模拟人类行为特征,设定具体人格角色,比如一个内向、熟悉网络俚语和文化的年轻人,这样它就能以符合人类社交期待的方式回应。在情感互动方面,它具备动态情感编码技术,能够实时分析对话者的情绪波动,自动匹配“共情 - 建议 - 追问”的响应链条,当裁判表现出疑惑或情绪波动时,它能适时给予安慰或幽默的回应。在语言理解和逻辑推理上,它突破了传统大模型的“7轮记忆墙”,能持续追踪20轮以上对话中的细节关联,更好地理解对话上下文,使回答更具连贯性和针对性 。

GPT - 4.5通过图灵测试,对人工智能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表明人工智能在语言交互和模拟人类思维模式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意味着人机交互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未来AI可能会更自然地融入人们的生活,在更多领域发挥作用,比如智能客服、虚拟助手等可能会变得更加智能和人性化。但这也引发了一些担忧,比如AI是否会取代人类的工作,AI生成的内容真实性和可靠性如何保证,甚至还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像AI拥有了一定智能后,如何确定它的权利和责任等。而且图灵测试也并非完美无缺,它只是从语言交互角度判断智能,不能全面评估人工智能在感知、学习、推理、解决复杂问题等多个维度的能力。

从艾伦·图灵提出图灵机和图灵测试,到如今GPT - 4.5通过图灵测试,人工智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这只是人工智能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要关注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让人工智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来源:悠闲的治水大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