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0年,人类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就发生了几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叶利钦宣布辞去俄罗斯总统职务,将权力移交给总理普京;美国举行了历史上票数最接近的总统大选,乔治·布什成为美国第43任总统。
2000年,人类迈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就发生了几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叶利钦宣布辞去俄罗斯总统职务,将权力移交给总理普京;美国举行了历史上票数最接近的总统大选,乔治·布什成为美国第43任总统。
也是在这一年,在一个不起眼的中东小国黎巴嫩,以色列军队正在从非法占领的土地仓皇撤出。这一年的5月25日也被称作黎巴嫩的解放日。
二十多年过去了,历史证明,这一事件的重要程度远远超过了它在当时得到的关注度。
黎巴嫩真主党在2000年的胜利,实际上是阿拉伯人经过18年的不断抗争,首次戳破以色列军队天下无敌的神话。
在战火中磨练起来的黎巴嫩真主党,还将它们的斗争经验带到了叙利亚、也门和加沙,为抵抗之弧渡过最黑暗的岁月提供了宝贵的力量。
2023年10月,当阿克萨洪水震惊了世界,以色列国防军在扬言南下毁灭加沙的同时,第一反应是向北部增兵,防御黎巴嫩真主党部队。
黎巴嫩真主党部队
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黎巴嫩的历史揭示了美国霸权体系中最深刻的悖论之一:当美国试图用战争和动乱长期控制一个地区,苦难就会成为最好的老师,将这里的人民磨练成坚强的、熟练的战士,直到美国及其代理人再也无力压制。
黎巴嫩人民的抵抗历程,正是这一历史规律在中东地区依然有效的最佳证明。
1.混乱之源
1946年12月,当最后一批法国军队主动从黎巴嫩境内撤出,这块前法国殖民地获得了名义上的独立。但实际上,这个新生国家的建国之路才刚刚开始。
由于身处地中海通向亚洲腹地的交通要道,这里相继接受过埃及、巴比伦、波斯、罗马、奥斯曼等多个帝国的统治。
黎巴嫩地理
同时,西部山脉和东部山脉贯穿了整个黎巴嫩。每当各种教派遭遇危机,黎巴嫩境内绵延不绝的山脉就成了天然的宗教避难所。
到了20世纪,黎巴嫩按照西方模式组建共和国政府时,各个教派之间达成了一份不成文的协议,按照人口比例分配政府权力。其中规定,共和国总统和武装部队司令由当时人口最多的基督教马龙派担任,共和国总理由逊尼派穆斯林担任,议会议长则由什叶派穆斯林担任。
这种看似公平的权力分配,造成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地方各阶层支离破碎,缺乏国家认同感,为后来的混乱埋下了伏笔。
1948年,随着第一次中东战争的爆发,十几万巴勒斯坦难民向北逃入黎巴嫩。而且,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不允许他们重返家园。
随后,每当阿拉伯国家跟以色列发生一次战争,就有更多巴勒斯坦人滞留在黎巴嫩,总数达到30万人之多。
黎巴嫩国内的各个教派对这批难民的态度有很大分歧。根据按照人口比例分配政府权力的做法,黎巴嫩当时的总人口大约为130万,如果接纳突然多出的数十万穆斯林,意味着权力要重新分配。
这对原来占据人口多数的基督教马龙派的利益损害最大。于是,代表基督教群体的黎巴嫩长枪党,创建了民兵部队,与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对抗。
1975 年,随着教派冲突的不断加剧,黎巴嫩爆发了全面内战。一年后,以色列公开介入,向基督教马龙派民兵提供轻、重武器,并派出军事顾问。
时任黎巴嫩总统埃利亚斯·萨基斯(Élias Sarkis)要求叙利亚派兵干预,稳定局面。1976年6月1日,12,000名叙利亚正规军进入黎巴嫩。
但是,这阻挡不了这个国家已经在事实上分裂:黎巴嫩南部和贝鲁特的西半部成为巴解组织和穆斯林民兵的基地;基督徒则控制着黎巴嫩北部和贝鲁特东部。
1981年8月,新上任的以色列国防部长沙龙开始制定一个大胆的计划,试图从黎巴嫩彻底驱逐巴解组织,消除叙利亚对黎巴嫩的影响,并扶植一个亲以色列的基督教政府。
一年后,60,000 名以色列士兵,800 多辆坦克从三个方向越过黎以边境,直奔黎巴嫩首都贝鲁特。
1982年黎巴嫩战争
7天后,以色列部队完成了对贝鲁特的包围,并封锁了港口。由于担心巷战会带来重大伤亡,以色列没有选择攻城,而是进行了长达2个月的围困,并从陆地、海上和空中对城市内的目标进行饱和式轰炸。
最终,在美国的斡旋下,巴解组织同意离开黎巴嫩,换取以色列从贝鲁特撤军。但是,由于一次恶性事件,以色列试图在黎巴嫩扶植一个亲以政府的目标落空了。
1982年9月16日,以色列国防军包围了贝鲁特市内的一处巴勒斯坦难民营,并命令它支持的民兵组织“清除”其中的巴解人员。
一场持续了两天的大屠杀开始了。大约3500名巴勒斯坦难民和什叶派平民死亡。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助理,爱尔兰外交官麦克布莱德主持的一个独立委员会对这起暴力事件展开了调查,将本次大屠杀认定为一次种族灭绝行为,且以色列国防军作为占领军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1982 年黎巴嫩萨布拉和沙蒂拉大屠杀遇难者亲属
以色列政府被迫将国防部长沙龙解职,但没有施加任何其他惩罚。不过,这场大屠杀让以色列国防军在黎巴嫩民心丧尽,彻底失去了干预黎巴嫩政局的可能性。
然而,尽管以色列军队退出了贝鲁特,但是黎巴嫩南部大约19公里宽的领土仍然被以色列占领,被其划为所谓的“安全区”。
为了打击以色列及其扶植的伪军,越来越多的伊斯兰民兵开始在黎巴嫩南部集结。这些军事组织中很快涌现出一支与众不同的武装力量:黎巴嫩真主党。
2.抵抗之光
1996年4月11日凌晨,黎巴嫩南部的村民突然被一阵密集的爆炸声惊醒。天亮后,村民们发现村庄附近的农田、水井、道路等多处已经被炸毁。
现场还留下了以色列国防军的传单,警告他们在第二天下午2点30分之前撤离家园。否则,任何仍在当地停留的人,都将被视为真主党分子。
随后,以色列动用空军和大炮对黎巴嫩南部进行了17天的轰炸,造成40 万平民流离失所。联合国驻黎巴嫩部队的基地也遭到以军炮击,躲在里面的105名村民丧生。
以色列愤怒的葡萄行动
以色列军队的这一行动代号为“愤怒的葡萄”,其目的是逼迫黎巴嫩南部平民向北逃往首都贝鲁特,制造人道主义危机,借机向黎巴嫩政府和当地民众施压,逼迫其解散真主党武装。
时任以色列总理西蒙·佩雷斯一边命令以色列国防军继续轰炸,一边试图说服黎巴嫩人:这种惩罚之所以降临到他们身上,是因为真主党的反以活动;他们只需要解散真主党就能阻止这一切。
西蒙·佩雷斯
然而,以色列人的计划再次落空了。黎巴嫩政府和当地民众不仅没有排斥真主党,反而更加支持他们将以色列军队彻底赶出黎巴嫩领土。
除了以色列军队的残暴激起了民愤,真主党与黎巴嫩以往民兵组织的不同,才是他们能够赢得广泛支持的根本原因。
1982年,就在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被迫离开黎巴嫩的同一年,一些在伊朗革命卫队接受过训练的人员来到黎巴嫩南部,在当地组织什叶派武装,抵抗以色列的占领。
真主党成员在黎巴嫩阿拉姆塔组织军事演习
由于在武器装备上跟以色列国防军存在巨大差距,真主党武装在早期主要采用的是游击战。而游击战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要赢得当地民众的支持,为其进行长期斗争提供各种资源。
真主党首先明确提出了组织的首要目标是将以色列占领军赶出去,恢复黎巴嫩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这个目标既能团结最广大的当地群众,也跟黎巴嫩政府的利益相符合。
然后,真主党虽然刚刚成立时是以什叶派穆斯林为主,但是它打破了宗教的局限,宣布除了那些主动依附以色列的人,真主党将保护所有黎巴嫩社区,包括穆斯林和非穆斯林。
并且,真主党还发展出了一套严格的组织,能够有效约束武装人员的行为,打造了一个纪律严明的部队。
真主党的最高决策机构是由高级神职人员和军事领导人组成的集体协商会议,下辖7个专门委员会。这个最高决策层既负责制定意识形态、财政、社会治理等方面的政策,也负责统辖武装部队,指导圣战工作。
以色列“愤怒的葡萄”行动结束后,真主党非常积极地参与了社区重建工作,为 82 个村庄修复了5,000 余所房屋,并为当地农民提供紧急财政救助。这些举动为真主党在当地赢得了巨大的声望。
由于黎巴嫩南部山区不利于以色列装甲部队发挥优势,再加上当地居民的积极帮助,真主党游击队通过炮弹袭扰、路边炸弹等方法,杀伤了大量敌方有生力量,让以色列占领军惶惶不可终日。
1999年2月28日,一枚路边炸弹炸死了以色列在黎巴嫩的最高级别军官埃雷兹·格斯坦准将。随着有关部队伤亡的报道不断增加,以色列部队以及国内民众的士气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埃雷兹·格斯坦
2000年5月24日,以色列宣布将从黎巴嫩南部撤军。第二天,所有以色列军队便全部仓皇撤回境内,比规定的最后期限足足早了6周。
但和平没有持续很久。2006 年7月,以色列又一次发动地面入侵,试图再次在黎巴嫩南部建立缓冲区。
与1982年以军长驱直入包围首都贝鲁特不同,这一次以色列地面部队甚至未能突破真主党在黎巴嫩南部的防御阵地,便单方面宣布胜利,撤出黎巴嫩。从此以后,以色列在北方转入了以防御为主,再也没有进行过大规模进攻。
不过,真主党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叛军扬言两个月内让阿萨德政权倒台。如果叙利亚沦陷,黎巴嫩与伊朗之间的陆上联系就会被切断,真主党就会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
但是,叙利亚的局势极其复杂,叛军又有美国的幕后支持,实力雄厚,装备精良;同时,以色列的大军还在南方虎视眈眈;黎巴嫩甚至真主党内部反对卷入叙利亚内战的声音也不绝于耳。此时无论真主党如何抉择,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最终,真主党高层经过研判认为,不出兵就意味着慢性死亡,出兵则还有一线生机。于是,真主党总书记哈桑·纳斯鲁拉毅然决定:支援叙利亚。
3.抗美援叙
2013年5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拨通了黎巴嫩总统米歇尔·苏莱曼的电话,警告真主党如果继续介入叙利亚内战,可能会让冲突蔓延到黎巴嫩境内。
苏莱曼表达了黎巴嫩政府的中立政策,并表示会采取积极措施避免让黎巴嫩卷入其中。
与此同时,黎巴嫩真主党旗下的灯塔电视台(Al-Manar TV)正在播放边境村庄受到叙利亚叛军的轰炸,数名村民因此受伤,其中还包含儿童。
但是,这些仍然平息不了真主党内部对于是否应该卷入这场战争的争议。
随着对叙利亚内战的介入程度越来越深,真主党在阿拉伯世界,包括在黎巴嫩受到了越来越大的舆论压力。许多什叶派神职人员,甚至真主党的前领导人,也认为真主党不应该将枪口对穆斯林。
为了统一内部思想,坚定作战信念,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于2013年5月25日,黎巴嫩胜利解放13周年上发表电视讲话。
真主党总书记纳斯鲁拉电视演讲
他强烈驳斥了一些人试图将这场战争描述为什叶派和逊尼派之争,或者是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争。纳斯鲁拉明确地指出,叙利亚内战实际上是一场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是13年前黎巴嫩人民抵抗以色列入侵的延续。如果叙利亚落入美国和以色列支持的反对派手中,黎巴嫩人民将重新被奴役。
这次公开演讲虽然暂时稳住了后方,但是真主党仍然无比需要一次战场上的胜利,来振奋士气。
此时,约2000名真主党精锐部队已经越过边境线,正在叙利亚边境重镇古赛尔与叛军进行一场足以影响战场局势的大战。
古赛尔控制着从叙利亚进入黎巴嫩的交通要道,扼守着霍姆斯省通往海岸的通道,并且是中西部叛军跨境运送武器的必经之路。
同时,古赛尔之战是真主党武装进入叙利亚之后,第一次进行成建制的城市攻坚战。
此前,真主党只是在依托山区地形进行的游击防御战中证明了自己。如今,它还需要在叙利亚战场上证明自己的攻坚能力。
因此,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上,这都是真主党必须打赢的一仗。
就在纳斯鲁拉的电视演讲发出后10天,胜利的消息便传到了黎巴嫩。真主党以损失约100人的代价,歼灭500余名,并击伤1500名叛军,并完全控制了古赛尔。
真主党在叙利亚政府军最脆弱的时候参战,对于扭转局势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到了2014年,叙利亚的各处战场上几乎都能看到真主党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真主党在叙利亚内战中至少参与了12次重大的作战行动,其中有9次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或重大胜利。
到了2019年,叙利亚局势逐渐稳定,真主党作战部队陆续撤回了黎巴嫩。通过这次实战,真主党武装获得了在城市环境中作战的经验,成为了一支具备攻坚战能力的部队。这也是以色列在巴以冲突爆发后,第一时间选择加强北方防御力量的原因。
黎巴嫩真主党是一个对大局极为敏感的组织。如今,当以色列军队深陷加沙时,真主党正在摧毁以色列北部边境的防御设施,并逐步升级冲突烈度,来测试以色列的忍耐极限。
此刻,黎巴嫩真主党正在像一个老练的猎人一样,一边在已经受伤的猎物身上增添新的伤口,一边耐心地等待它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
来源:棱镜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