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试图用西方现代科学理论来阐释根植于阴阳基础的中华文化,虽然努力不少,但收获不算太理想。因为东西方文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强行拉在一起,还是油和水的关系,无法有机融合在一起。两者放在一起,互相参照和比对可以,但要强行用一种学说去阐释和分析另一种学说,只能是一
文/博华
不少人试图用西方现代科学理论来阐释根植于阴阳基础的中华文化,虽然努力不少,但收获不算太理想。因为东西方文明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强行拉在一起,还是油和水的关系,无法有机融合在一起。两者放在一起,互相参照和比对可以,但要强行用一种学说去阐释和分析另一种学说,只能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是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之上一路发展而来的,不像西方文明那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经过层层论证形成为大家广泛接受的有一系列概念组成的文明框架。我们的先人参悟天地之造化,感悟自然界的万千气象,总结并形成了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华夏文明的基本框架。阴阳作为中华文化的两极,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相互转化和相互融合的,没有十分分明和严格的界限。受此影响,中国人不喜欢走极端,按照中庸之道的原则,作为自己的生活准则,并展开自己的生活行动。
由此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是一种融合性文明。以中原文明为核心,四周的游牧民族和文化相对落后的民族陆续接受中华文明的洗礼,逐步接受和认同中华文化的价值观,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的民族大家庭。这种以德服人的方式,是中华文明的优势之所在,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一脉相传的良好的精神和文化基因之所在。他极大地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与西方文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的价值观有着本质的不同,西方文明受此影响形成了靠杀戮起家的扩张性文明。丛林法则是他们的生存之道,直到今天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明依然挥舞着战争的大棒,试图征服整个世界。西方文明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文明消解了他们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放眼欧洲,至今小国林立,各国互不服气,冲突不断。
中华文明的诞生与神秘的自然天象,以及农耕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天地,日月,男女,黑白等各种矛盾的事物和现象的存在中,不仅看到了其对立的一面,同时也看到了其联系性和共处的一面,形成了对立统一的宇宙观。正是这一宇宙观导致了中华文化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以《易经》为代表的阴阳五行学说所形成的相生相克的理论成了中国人行动和处事的哲学理论基础。直到今天我们的行为方式仍在受其影响,只是我们没有刻意地去加以反思,自我意识到罢了。
我们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无不受其影响,尤其是流行了几千年的中医文化更是如此。神奇的中医,其治病的效果令人叹服,但如果用西方的科学来解释中医的治病原理,却很难完全解释得通。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其实是一个小宇宙,外面大宇宙的变化,对人体这个小宇宙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辨证施治的诊病治病的中医理论。由于缺乏西方定量分析的科学支撑,中医的传播不如西医流行。但中医对一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效果还是有目共睹的。正因为如此,中医被视为中华传统文化,而不是被当做一门科学来对待。
通过中医文化理论来看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的一些概念性的词汇没有统一的可供普遍接受的解析答案,这些词汇不同的人看到,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导致了中华传统文化以一种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呈现于世人面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种玄妙气息,弥漫于中华传统文化中,因此人们又将其称之为玄学。正是这种看似的不确定性,使得中国文化又具有其他文明不具备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这才是中华文明的高妙之所在。
因此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要试图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而是要沉下心来,在个人的阅读过程中,用自己的悟性去感知和体验中华文化的玄妙,并以此来努力接近经典的原始本义。理解的深刻与否,关键要将自己的人生精神积淀和生活阅历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人生感悟。经典的东西只有反复阅读,才会不断在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逐步接近并还原原始经典的本义。现在有不少经过西方科学主义洗礼的学者,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分析中华文明,给中华经典中的一些概念贴上了所谓科学的标签,并写了不少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著作,块头
很大,理论也看似先进,但读后总给人一种隔靴挠痒的感觉,不如阅读原典感觉更靠谱。毋容置疑,中华传统经典诚如《老子》开篇所言,其神秘性和模糊性给我们学习经典造成了很大的困惑。随着学习的深入,心中困惑的逐步减少,慢慢证明我们对经典的学习走在了一条正确的路上。不要像学习西方经典那样,上来先弄清楚各种概念的含义。《老子》中的“道”为何物,至今还在争论不休,各种解释令人眼花缭乱。我们不妨了解一下各种解释,至于那种解释更接近原典,自己取舍好了。千万不要轻易否定一个观点,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说不定又会认为自己曾经否定的观点也有道理。
阅读和学习中华经典文化,我们发现中华经典文化没有西方那种大部头的皇皇巨著。我们的先人似乎象隔壁邻居以位饱经风霜的老者,以和蔼的语气,用极简的文字,向我们讲述一些生活的道理。每一句话都包含着极为宏富的人生哲理,细细品来,言简义丰真,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大道至简的文化特色。充满人文智慧的《老子》一书,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字,却开辟了中华文明简易思维的文化先河。
我们好多的文明智慧浓缩成了中华文化特有的四字成语,朗朗上口,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语言,滋润着我们每一个后来人的生命智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原因很多,其中大道至简的思维特点使其易于传播。这些简洁,明快的语言,直击问题的根本,一旦进入到我们的精神视野中,其易于储存记忆的特点,就像一粒粒思想的种子萌芽于我们的精神世界之中,随着岁月的流逝,便会长成精神的参天大树,影响我们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中华文化自身的一大缺陷就是淡化实证,导致近代以来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应运而生,造成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历史局面。好在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灵活性,变通性,让中华有识之士积极作为,主动求变,古老的中国又凤凰涅槃,脱胎换骨,重新步入世界民族大家庭,并有了与世界平等对话的话语权。对待民族文化我们既不能民族虚无,全盘否定,更不能子不嫌母丑,全面继承。理性的态度就是批判的继承。
也就是哲学上所提倡的以扬弃的态度,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也正是我们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这就好比吃惯了中餐长大的我们,有必要吃一点西餐,这样我们身上的营养才能更均衡一些,更利于我们自身的健康。今日之中国已经全面崛起,这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理想。面对纷纭复杂,风云动荡的国际局势,我们要以四个自信的态度,冷静面对,理性处置,积极作为。五千年文明滋养的泱泱华夏,重回世界文明之巅之日,为期不远了!
作者简介:博华系陈士葆之笔名。1964年出生于博兴县,工作于桓台。中学高级教师。生性淡泊,雅好读书。工作之余,笔耕不辍三十余载,将自己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借助灵动的文字写成各种随笔散文,以博华之笔名发表于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近四百万字
投稿邮箱:ddsww2022@163.com
来源:奇幻喜鹊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