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7年初,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俄国工人和士兵发动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俄国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成果,成立了以李沃夫公爵为首的临时政府。当时俄国还未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借战争消灭革命力量,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临时
1917年初,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俄国工人和士兵发动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成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但俄国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成果,成立了以李沃夫公爵为首的临时政府。当时俄国还未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了借战争消灭革命力量,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临时政府的激进派代表克伦斯基策划了1917年7月1日对同盟国发动的“克伦斯基攻势”,但他的如意算盘未能得逞,战场上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国内反战呼声,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最终将临时政府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险恶用心
1917年中期,俄国站在历史叉道口,不知接下去该走哪一条路。过去近三年的大战吞噬了无数俄国士兵的生命,整个国家看不到胜利的曙光,军队士气低迷,经常有士兵逃跑。5月,时任临时政府司法部长兼任战争部长的克伦斯基前往战区视察,评估俄国继续参与世界大战的可能性,第一站来到乌克兰境内的卡梅内兹-波多尔斯克,他与西南方面军司令阿历克谢·布鲁西诺夫乘车从战线的一头跑到另一头。
令克伦斯基吃惊的是,前线听不到枪炮声,许多战壕空无一人,能找来的士兵都衣衫褴褛,抱怨没有得到口粮,克伦斯基问他们的战友都到哪儿去了,听到的答案是他们正在参加政治会议。克伦斯基参加了其中许多次政治会议,大家关心的不是打仗,而是早日回家,跟地主富农闹革命。在一次会议上,克伦斯基在发表演讲前,突然意识到部队需要鼓舞,“口号!”对,需要用激昂的口号来对士兵们进行动员!轮到他讲话时,克伦斯基已想好口号,他向士兵们高喊:“为了自由,向战场进军!”“我命令你们不要光顾着享受,要为胜利战斗到底!”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口号果然有效,但是克伦斯基心里明白,前线不是灌输思想的地方,有更重要的事必须做。
1917年的俄国处于全面混乱的状态图为前线士兵自发抢劫火车开回彼得格勒。拒绝参加帝国主义战争
三天的前线之行结束后,克伦斯基和布鲁西诺夫在乘车返回的路上讨论了部队现状。两人都认为视察受到士兵的欢迎,但这种影响犹如隔靴搔痒,持续不了多久。他们推测,只要西南战线上的政治混乱存在一天,这里的士兵就无法承担任何军事活动。
但克伦斯基有更深层次的打算,一想到流亡瑞士的列宁比临时政府任何官员都更有威信,布尔什维克提出的“和平、土地、面包”这三大口号逐渐赢得民心,克伦斯基内心就不寒而栗。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死敌,克伦斯基要想保住权位,就必须掌握军队,而他认为稳定军队、恢复士气的唯一办法是发动一次进攻,一旦枪声响起,这些士兵就会把革命抛在脑后,回到战壕,与其战友协力奋战。还有一点,克伦斯基一直没有明说,如果进攻失败,他还希望借同盟国的机枪尽可能杀掉军队里充满革命激情的基层士兵,这样临时政府的军官们就能更轻松地控制部队了。
巧舌如簧
克伦斯基和布鲁西诺夫分头准备,克伦斯基负责操纵政治宣传,而布鲁西诺夫则为计划于7月1日开始的攻势集结部队和筹备物资。克伦斯基还加封布鲁西诺夫为陆军参谋长,以便有权挑选值得信赖的军官,让他们指挥这支士气低迷的部队,参加旨在重新激起俄军士气的攻势。
在首都彼得格勒,克伦斯基着力营造对自己有利的政治环境。此刻,暂未与临时政府撕破脸皮的布尔什维克坚决要求俄国立即退出战争,与布尔什维克唱对台戏的极左派社会革命党则公开发表支持德国的言论,要求加入德国一方参战,他们的理由是,“如果俄国是德国的同盟者,那么德国会替远在东欧的俄国抵子弹,我们等于变相退出战争”
克伦斯基竭力提醒各党派,俄国对协约国有义务,法国和英国代表要求俄国临时政府至少坚持到10月。协约国方面表示,现在需要俄国发动一次小规模进攻以继续箝制同盟国的力量,争取到的时间将使美国完成兵力动员,届时俄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是否退出战争。克伦斯基还表示,二月革命也对同盟国产生影响,奥匈帝国里的斯拉夫裔部队已拒绝战斗,土耳其和保加利亚政府已在暗中与俄国接洽和平谈判。克伦斯基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把俄国前线一团糟的战况说得乐观无比。这番充满煽动效应的演讲果然奏效,6月15日,俄国家杜马批准了发动进攻的计划,但布尔什维克代表以拒绝投票表示抗议 克伦斯基赢得了布鲁西诺夫所需要的政府批准,但不好的消息却从前线传来---西南方面军中的大多数士兵苏维埃仍为他们所代表的部队是否参加进攻而争吵不休。
欲擒故纵
6月11日,布鲁西诺夫召开前线指挥官会议。会议上,他得知来自拉脱维亚和乌克兰的部队最不可靠,他们哪怕参加规模再小的战斗都不肯。自4月份以来,整个战线上不断有士兵临阵逃跑,仅第10集团军就缺员6.3万人,而在第2集团军,士兵苏维埃渗透到师团各个行政领域,指挥官的命令没有士兵苏维埃的认可就不能执行。布鲁西诺夫获得的唯一好消息是炮兵部队和哥萨克联队还算可靠。
布鲁西诺夫意识到,西南方面军的进攻必须限制在少数部队身上,那些部队都是自己的老部下,他的个人威信还管点儿用。于是,布鲁西诺夫修改了原先过于庞大的作战计划,将进攻目标锁定在加里西亚的奥匈帝国部队,希望造成其重大伤亡,迫使奥匈帝国退出战争,从而孤立德国。从战术上讲,进攻的核心是拿下加里西亚首府伦贝格(今乌克兰利沃夫),切断德国北部和奥匈帝国南部之间的联系。这次进攻的制约因素是西南方面军既没有兵力保护自己的侧翼,牵制可能出现的德国增援部队,也没有足够的预备队来支援进攻,此外指挥系统也存在问题。
在进攻开始前三周,布鲁西诺夫和克伦斯基开始实施人事替换。布鲁西诺夫以能否胜任军事任务来决定部下任免,而克伦斯基则从政治方面进行人事任免,他想用更积极和具有前瞻思想的人来替换思想消极的军官。结果大出布鲁西诺夫和克伦斯基的意料--大量军官主动提出辞职,他们将解职视为摆脱死亡威胁的机会,一些军官得知进攻命令后,干脆和自己的部下一道弃枪回家。在进攻准备的最后一周,许多部队指挥官竟是由士兵苏维埃选出的人,这些没有经过军校培养的不合格军官替换了前面的“无能之辈”,他们自己都不晓得怎么指挥战斗。结果,空洞无用的基层大讨论又浮现在阵地各个角落。
俄国临时政府的首脑们(前排右起第四人是克伦斯基)
为了进一步扫除士兵们的疑惑,6月27日,克伦斯基又来到西南方面军所属第11集团军的阵地上。和5月之行不同,此次考察正赶上俄军实施进攻前的炮火准备,士兵们四处奔波,搬运为进攻准备的弹药、武器和食品。即便在这样的关键时刻,许多士兵苏维埃仍在召开政治会议,许多士兵在质问:“战争不说快结束了吗,为什么我们还要冒死进攻?”
在炮弹掠过士兵头顶飞向敌人战壕的时候,克伦斯基一个挨一个地为士兵苏维埃作演讲,向士兵们喊口号。他的演讲打动了波季斯集团,该团多数官兵乐意“为祖国而战”,那些质疑此次进攻的士兵受到战友的奚落。克伦斯基趁机斥责一名士兵是胆小鬼,并故意命令他“从前线滚开”,这一欲擒故纵的方法让那名士兵大吃一惊,苦苦哀求留下来继续战斗。在隆隆的炮声中,克伦斯基依靠自己的魅力,暂时赢得了士兵们的效忠,他躲在潜望镜后面等待进攻开始。
初期的胜利
1917年6月29日,俄军为进攻做好了准备。两个主攻方向是西南方面军的北部和南部;在北部,第11集团军将攻打奥匈第2集团军;在南部,第8集团军将进攻奥匈第3和第7集团军。当这两个方向打响后,俄国第7集团军则从中部正面进攻德国苏达梅集团军群,阻止其支持北部或南部的友军。尽管整条西南战线长约200千米,但俄军进攻正面不到50千米。
在整个战线上,布鲁西诺夫安排了40个步兵师和8个骑兵师,其中绝大多数是芬兰,西伯利亚和高加索部队,外加958门中小型火炮和370门重炮。抵御俄军进攻的德奥同盟国军队是26个步兵师、1个骑兵旅和988挺机枪,重炮只有60门。俄军绝大多数大炮是最近从阿尔汉格尔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运来的,上面标有日本或英国的标志,美国和日本提供的轻武器也十分充足
1917年7月1日,炮击停止了,然后越来越多的俄国士兵跳出战壕。其实,俄国人打出的炮弹大多落在无人阵地上,由于叛徒和彼得格勒的新闻媒体已经透露了此次攻势,同盟国守军提前撤出了前线战壕。
最先进攻的是俄国第11集团军,主攻目标是奥匈帝国第19师,该师主要由捷克人组成,俄军中有一个营的士兵就是从该师倒戈过来的。战斗打响前,这两支部队已接好头,因此枪声响起后,第19师的3000名捷克人立即向俄军投降,结果使奥匈第2集团军的战线上出现巨大空当;随即,俄军佐拉斯集团占领了普莱索沃斯村,第4芬兰师在捷克战俘的引导下也推进至扎波罗热和科什多夫高地。第一天战斗下来,俄军抓到1.8万名同盟国战俘,还缴获了21门大炮和16挺机枪。克伦斯基欣喜万分,立即向彼得格勒方面发电报,建议向该集团军授予红色锦旗。但数小时后,第11集团军的进攻就被遏制住了,克伦斯基非常失望,扭头返回首都去了。
在南部,第8集团军的进展更为成功。7月7日,俄国8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攻击由6个步兵师组成的奥匈第3集团军,次日占领哈利克兹(加里西亚的一个小镇),伦贝格与斯坦尼斯劳(今属乌克兰)之间的铁路线也被切断了,俄军甚至穿过罗姆尼萨河谷,直逼匈牙利平原。由于担心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受到威胁,奥匈帝国总参谋部不顾同盟国东线总司令兼德国陆军参谋长马克斯·霍夫曼的反对,提前将德军预备队投入战斗,霍夫曼原计划是等俄军进攻减弱时再使用这支预备队。因为派出过早,德军预备队很快被俄军吃掉。经过三天的战斗,第8集团军已俘获了约1万名战俘,缴获了80门大炮
参加进攻的三个俄国集团军中,部署在战线中部的第7集团军最强大,它有20个步兵师和4个骑兵师,而对面的德国苏达梅集团军群只有10个步兵师(包括6个德国师、3个奥匈帝国师和1个土耳其师),因此第7集团军享有兵力优势,但事情却没那么简单。他们的进攻是从7月4日开始的,并未与第11集团军协同开战,这个“时间差”无疑提醒了敌军。德军故意放弃一些无关紧要的战壕,引诱俄军占领,然后再用大炮轰炸和机枪扫射。俄军伤亡人数激增,在许多位置上,甚至连出发阵地都守不住。
在俄军进攻的最初几天里,同盟国一度陷入慌乱之中,但德国率先镇定下来,并组织反击。德国陆军参谋长霍夫曼给前线部队下了一道“人性化”的命令:“你们可以撤退,但必须先最大限度杀伤敌人”,这道具有弹性的命令使得同盟国军队放弃了一些次要阵地,集中力量扼守几个关键要塞,并使俄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伤亡。与此同时,从7月8日开始,整个喀尔巴阡山区下起了倾盆暴雨,原本平静的河流变成滔天的洪水,俄军不得不停止进攻。
俄军马克沁机枪射手,请注意他们不是在瞄准敌人,而是在瞄准自己人,以防止冲锋的士兵掉头逃跑
截至7月8日,俄军已在同盟国防线上平均推进了20多千米,特别是俄国第8集团军占领了一个90千米宽、64千米深的“兹洛塔-里帕突出部”,奥匈帝国第3集团军被压缩到苏达梅集团军群一侧,进而威胁到德军二线梯队。德军总参谋部意识到,如果苏达梅集团军群后撤,那么俄国将实现梦寐以求的胜利,并可能导致同盟国集团的崩溃,相反,如果能坚守现有阵地,进而收复突出部,那么战局就能逆转.
战势逆转
有赖于四通八达的铁路网,德国军需总监埃里希·鲁登道夫在两天内从法国和比利时战场抽调4个精锐的近卫师赶到加里西亚前线,他们分别是近卫第1、2、5、6师。同时,奥匈帝国重整军纪,部队指挥官自发组建督战队,枪毙逃兵,这种极端做法遏制了士兵逃跑现象的发生。
7月19日,完成兵力集结的同盟国先从战线中部下手。德国苏达梅集团军群猛攻布拉詹尼,那里是俄国第7集团军的核心要塞。德军使用大量火炮在开阔的战线上进行持续10个小时的猛轰,这对俄军来说是受不了的。据抓到的俄国战俘供认,俄军绝大部分弹药已经用完,大暴雨又使道路被冲毁,许多人连吃的都没有了。布拉詹尼的失守成为整个战役的转折点,俄国第7集团军士兵开始不顾一切地向东奔逃,这种情绪立即象瘟疫一样向友邻部队蔓延。
而在南面,奥匈第7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强渡罗姆尼萨河,迫使俄国第8集团军放弃哈利克兹桥头堡。为防止撤退演变为溃退,第8集团军参谋部将达吉斯坦、高加索和卡巴尔达三个团摆在前面,对撤退中的士兵鼓劲,但这三根“中流砥柱”已阻挡不住全面溃败的洪流。在布罗德南面32千米处,德国几个师被俄军暂时挡住,但米莱诺夫斯基指挥的俄军第607团擅自撤出阵地,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战线上出现一条40千米长的缺口,同盟国部队乘虚而入。
“克伦斯基攻势”瓦解后,德军在伦贝格街头展示俄军丢弃的武器辎重
7月21日,德军到达塞勒斯河渡口,与俄国第8集团军主力展开会战,争夺的焦点是重镇特洛普,德国步兵与来自高加索的俄国哥萨克曾多次发生惨烈的白刃战。激战两天后,依靠绝对优势的炮火,德国近卫第2师终于攻入特洛普。至此,俄国第8集团军费尽全力夺取的“兹洛塔-里帕突出部”全部丧失,部队撤回到1914年的俄国边境,而同盟国的反攻也接近尾声。
敲响临时政府的丧钟
在“克伦斯基攻势”中,俄军有4万名士兵牺牲,约3000人被俘,另有2万人受伤。为推卸责任,克伦斯基将布鲁西诺夫撤职,改由第8集团军司令科尔尼洛夫担任西南方面军司令。但战场溃败所引发的民众愤怒已无法阻挡,不久,彼得格勒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反对地主的农民起义席卷全国,不等土地改革就把庄园夺取了,工人没收了工厂,俄国事实上已处于无政府状态。但克伦斯基却错上加错,从前线调回部队对示威群众进行残酷镇压,他还下令通缉列宁,进一步触怒了俄国革命群众,临时政府的统治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1917年8月1日,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举行的阅兵式中,让被俘的俄国士兵排队经过勃兰登堡门走向集中营
9至10月间,随着革命力量迅猛发展,克伦斯基也加紧了反革命部署,但这一切已不能挡住革命洪流。列宁做出提前起义的重大决策。11月7日深夜,当克伦斯基还在召开内阁会议时,首都武装起义爆发了,起义的队伍迅速包围了冬宫。克伦斯基见势不妙,于11月8日中午乘美国使馆汽车逃跑了。克伦斯基逃出俄国,后来移居美国,继续在国外进行反对苏维埃政权的活动。1970年6月11日,他死于美国。
“过度乐观”的同盟国
自二月革命以来,同盟国对俄国采取“静观其变”的态度,维也纳和柏林禁止对俄军发起任何进攻,以便让俄国革命进一步“发酵”,进而退出战争。结果,从波罗的海到罗马尼亚的整条战线偃旗息鼓,时而有一方的士兵向另一方士兵喊话,敌对的士兵在渺无人烟的战场中央相遇,互换礼物并交流对战争的看法。
政治上老练的德国间谍伪装成士兵,聚集在前线,同俄国士兵交起朋友来。他们怂恿俄国士兵叛国或逃跑,强调这场战争是沙皇强加给平民的“死刑”,结果临阵逃跑的俄国士兵数量不断增加,但叛投到同盟国一边的士兵却在减少。从4月到6月,同盟国俘虏的俄国战俘仅为7582人。而在二月革命前每个月的战俘人数是1万人。
列宁审时度势。利用克伦斯基的失策提前发动起义,终于赢得十月革命的成功
但随着布鲁西诺夫战斗准备日益充分和克伦斯基的演讲发挥作用,双方间的“友好关系”便嘎然而止了。当俄军开始行动的同时,同盟国东线总司令、德国陆军参谋长马克斯·霍夫曼在6月12日的日记中写道:“俄国人正在蠢蠢欲动。”空中侦察证实俄军正在采取行动,俄军在白天无伪装的情况下修建通往前线的桥梁和窄轨铁路。在进攻前,布鲁西诺夫命令每个集团军指定一个师大张旗鼓地开展军事活动,使同盟国的参谋官员一头雾水,无法决定该把预备队放在哪里去阻止俄军攻势。有一次,空中侦察和俄国叛逃的士兵透露,俄军进攻重点是加里西亚的伦贝格,霍夫曼曾提议在同一个区域加派5个精锐师,但德奥参谋部却以“证据不足”为由拒绝采取行动,他们均相信俄国军队正在“自我走向毁灭”。
后记:
沙皇俄国在被推翻之后诞生的临时政府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在这个临时政府存在的半年多里发生了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苏联共产党对临时政府存在期间的经验总结,对中共在组建临时政府和政治协商会议时起到了非常多的借鉴意义。所以,编者认为如果能够对那段波澜诡谲的历史进行一些基本的研读,对于我们认清历史将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临时政府是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组成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地主政府。这个说法隐含的意思是,掌控这个政府的主要成员来自于资产阶级和一些资本家化的大地主。1917年3月12日,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辉煌胜利,推翻了沙皇俄国的统治。但胜利果实很快被投机分子们所窃取,国家杜马中的资产阶级和地主的代表成立了以罗江科为首的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这种局面的发生是由于起义的倡导者们缺乏国家治理的经验,而不得不将国家的领导权拱手相让。
于是在3月14日,国家杜马临时委员会和孟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人达成关于成立临时政府的协议。3月15日,俄国的临时政府成立。立宪民主党人李沃夫任总理兼内务部长,米留科夫任外交部长,十月党人古契科夫任陆海军部长,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任司法部长。不过,革命者们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在资产阶级控制的临时政府外又成立了一个政权,那就是工农兵代表苏维埃。这样,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而这个局面最终导致了本文所说的克伦斯基攻势。
克伦斯基攻势之后的科尔尼洛夫的独裁让布尔什维克们认识到只有枪杆子里面才能出政权的真谛。于是在随后诞生的各个社会主义政权中,共产主义政党都和军队紧密相连。这种完善的党指挥枪的模式是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根源所在。如果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理念,任何军人发起政变都将会引起军阀统治的糟糕局面。后来在中国爆发的内战,就是这种“有枪就是草头王”的真实写照。
我们在研读历史的时候,不能淡忘历史给我们的经验和教训。一些历史事件在爆发时可能非常微不足道,但是一旦有政治力量在背后推动,就会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也许有人会认为,如果克伦斯基不过度依赖军人,就不会爆发社会主义革命。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历史就可以发现,俄国临时政府中所有的反面教训都可在中国的新民主革命中找到,在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下想要找到一条折中的道路是不可能的。统治社会力量一旦积蓄到一个临界点,就会爆发其他事件来引发社会变革。(完)
来源:心如止水HJL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