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敢用文字揭过往,尤迪特・海尔曼:年纪的增长,成了写作宝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1:40 3

摘要:最近了解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德国作家,叫尤迪特・海尔曼,她的故事和她写的东西,看完总让人忍不住琢磨好久。

最近了解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德国作家,叫尤迪特・海尔曼,她的故事和她写的东西,看完总让人忍不住琢磨好久。

你知道吗?这位作家到了中年,居然特别享受独居生活,甚至不再想摆脱孤独,这跟咱们平时觉得 “孤独就得找人陪” 的想法,还挺不一样的。

先说说她写的新书吧,里面的女主角跟她自己有点像。

女主角中年时跟丈夫分手,女儿也长大独立了,就干脆离开原来热闹的生活,跑到海边住了个小屋,开始一个人过。

书里有个场景特别戳人:女主角半夜醒来,发现房门没锁,秋风呼呼往里灌,漆黑的走廊像宇宙似的,海边小屋就像个孤零零的空间站。

你想想,那种突然没了安全感的感觉,估计不少独居过的人都能体会到。

但海尔曼写得特别细腻,不光是场景,连人心里的寂寞、跟人打交道时的微妙尴尬,都给你勾勒得明明白白。

其实海尔曼自己也过着差不多的生活。她1970年出生,儿子成年离家后,就回了德国北部的弗里斯兰,住进了小时候祖母住过的小屋。

每天看着北海的潮水涨涨落落,退潮时露出大片淤泥和泥潭,六小时后又被海水慢慢盖住。

她说 “要描写,就必须注视”,所以写东西前总得亲自观察,比如从电脑前抬头,得真真切切身在风景里,才能写出那种感觉。

她还只写自己了解的事,故事都从记忆和日常生活里长出来,难怪读起来特别真实。

别看她现在写中年生活这么通透,年轻时的她可不是这样。

二十多岁时,她写过本《夏屋,以后》,讲的是1990年代柏林的年轻人,恋爱、喝酒、聊穿搭,文字里全是细碎的细节。

比如人身上的气味、火车座椅的颜色,特别有青春的劲儿,可到了五十岁,她反而觉得这是最好的年华,“不再年轻,也尚未衰老”。

而且她对孤独的看法也变了,年轻时觉得孤独早晚得结束,找个人过就好了。

现在却觉得中年的孤独是属于自己的,压根不想摆脱,有时她还故意不用互联网、不听播客,就想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安安静静的。

海尔曼的人生也挺曲折的,她早年还当过新闻记者,可走得并不顺。

一开始想进德国广播电台,申请奖学金时吓得像只躲闪的兔子,写的报道还被批 “极具破坏力的糟糕”,导师说她分不清文学和新闻,只能写些庸俗的东西。

后来她干脆放弃当记者,转去写小说。没想到这一转,反而找到了自己的路。

1998年出版的《夏屋,以后》一出来,就受了好评。

她还说新闻工作给她留下了痕迹,比如写东西时会 “假装客观”,还有种超越悲伤的观察感,这些都成了她写作的特色。

更让人佩服的是,她还敢直面自己的过去,以前她很少提个人生活,可 2022 年在法兰克福大学的诗歌讲座上,她第一次公开了家庭情况。

她的父亲有抑郁症,曾在精神病院住了十年,母亲一个人当公务员养家。

曾经她当着观众的面说“我是一个受过创伤的孩子”,说完自己特别激动,也觉得如释重负。

她还痴迷于房子,因为自己家以前没有真正的房子,祖母留下的海边小屋就成了宝贝。

几代人都在这屋里留下东西,像个档案袋,装着家族的历史和故事。

有人问她 “家在何处”,她回答 “能成功入睡、阅读、散步、望向窗外的地方,就是家”,这话听着简单,却满是对生活的通透。

现在的海尔曼,每天上午写作,希望外面是寒冷的雨天,刚睡醒时不跟任何人说话,不看书不看报,就对着空白页面写,偶尔跟儿子同住时,才会打破这种状态。

她在写作的独处里找到力量,也在中年的独居里活出了自己。

看着她的故事,突然觉得,中年不一定是焦虑的,孤独也不一定是可怕的。

像她这样,把日子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还能用文字把生活里的细碎与深刻写出来,真的特别酷。

来源:夙夜玖歌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