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川灯歌:把《龙船调》唱响世界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3 03:59 1

摘要: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境内长期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民族。利川是民歌的海洋,“三天两头不唱歌,喉咙好像虫在梭”,歌唱是利川人民的生活日常,形成了柏杨坝镇谭氏五代、杜氏四代、凉雾乡牟氏三代、毛坝镇白氏两代等一批民歌世家。作为民歌之一的利川灯歌,迄今

利川灯歌表演现场

利川灯歌表演者

【守望家园】

利川市位于鄂西南隅,境内长期居住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9个民族。利川是民歌的海洋,“三天两头不唱歌,喉咙好像虫在梭”,歌唱是利川人民的生活日常,形成了柏杨坝镇谭氏五代、杜氏四代、凉雾乡牟氏三代、毛坝镇白氏两代等一批民歌世家。作为民歌之一的利川灯歌,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承人从开山鼻祖谭功朝到现在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全友发,共历19代,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传承基地、传习所3处。

形态:且歌且舞 画地为台

利川素有玩灯习俗,春节期间初九出灯,十五收灯,清同治《利川县志》记载:“上九夜,龙灯、狮灯索室驱疫,灯火花爆相竞,至元宵止。”传统的玩灯形式有“前八出”“后八出”及“杂灯”等多种。“前八出”一般为财神、天官、灵官、观音等大灯,“后八出”主要有龙、狮子、麒麟、白象等神兽灯,“杂灯”在“前八出”与“后八出”之间,夹杂彩龙船、车车灯、莲湘、蚌壳精与人物装扮,所以又称为“跳灯”或“灯夹戏”,是戏剧的雏形。利川灯歌是人们玩灯过程中歌舞融合的表演艺术,现在主要存在形式为“杂灯”中的彩龙船、车车灯,演出时间从传统年节扩展到一切喜庆集会。

利川灯歌中有角色扮演:车车灯的主要角色有幺妹、书生、媒公、媒婆;彩龙船的主要角色是幺妹、船夫、艄公、陪妹(丫鬟)。幺妹是灯歌的主角,也是表演的核心,其装扮十分讲究,仅头饰“二龙格子”里外就有六七层。幺妹是船或车的“芯子”,以步法的变化控制固定在腰部的彩龙船或车车灯的进退翩跹。

利川灯歌演唱方法主要为一领众合,多为幺妹领唱,众人合唱,有时候台上演唱,台下观众帮腔。唱词以传统唱段为主,也有即兴创作;内容多为风俗、农事和男女情爱;一句一段或两句一段者最多。

利川灯歌伴奏乐器以鼓、锣、钹、镲、二锣和马锣为主,主要锣鼓引子有“楼梯换”“荡龙”和“龙摆尾”等,乐队成员既伴奏又伴唱。伴奏乐器中鼓最为重要,鼓师傅是演出总导演,除了伴奏伴唱,还负责动作编排、曲目选择等,灯歌鼻祖谭功朝就是有名的鼓师傅。演员们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踏歌回旋,歌唱在舞蹈和伴奏停歇时进行。

利川灯歌表演形式灵活,且歌且舞,互动性强,处处都是舞台,人人皆为演员,充满活力。利川灯歌至今仍流行于利川市柏杨坝、都亭、南坪诸集镇及其周边,活跃在各种集会、节庆以及生产生活重大事件中,是当地群众重要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

源头:连接巴楚 融汇交流

利川是荆楚文化与巴蜀文化交汇之地。利川古属巴国,历秦至汉,“时巴时楚,或蜀或吴”,处在素有南方丝绸之路之称的巴盐古道核心地段。“川盐济楚”促进了利川盐道的繁荣,大量的挑盐队伍催生了利川最早的物流,理智坳、纳水溪、柏杨坝、老屋基等都是有名的盐道古镇。民歌“桑木扁担两头弯,上挑漆棉下挑盐。才从四川打回转,又要启程下湖南”就是运盐挑夫辗转南北的真实写照。盐运的发展使利川逐渐成为连接巴楚各地区、各民族文化的纽带,利川灯歌便是巴楚文化融汇交流的艺术结晶。

从歌词看,利川灯歌是古代巴人竹枝歌的活体遗存。古代巴蜀之地有唱竹枝歌的习俗:隋人杜台卿在《玉烛宝典》中就记载:“蜀中乡市,士女以人日击小鼓,唱竹枝。”唐人诗句中也多有提及:“巴人夜唱竹枝后”(顾况);“巴女骑牛唱竹枝”(于鹄);“荡桨巴童歌竹枝”(刘禹锡);“巴童巫女竹枝歌”(白居易),从唱者身份“骑牛巴女”“荡桨巴童”“巴童巫女”可以确定竹枝歌是民间歌谣。被誉为“诗之《国风》,辞之《九歌》”的竹枝歌引起了当时贬谪夔州的刘禹锡的兴趣,他根据竹枝歌曲调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后经不同时代、不同地区文人的大量介入,巴蜀竹枝歌不断雅化,演变为书写地方风土、遍及中华大地的“竹枝词”,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文人诗体。与此同时,竹枝歌作为民歌的乡间吟唱形式并未消失:比如唐代诗人皇甫松的《竹枝》写道:“芙蓉并蒂(竹枝)一心连(女儿),花侵隔子(竹枝)眼应穿(女儿)”,以及“山头桃花(竹枝)谷底杏(女儿),两花窈窕(竹枝)遥相映(女儿)”,并有注说“所用‘竹枝’‘女儿’乃歌时群相随和之声”。竹枝歌破四字和“竹枝”,破三字和“女儿”,与利川灯歌歌词结构、和声衬词位置相同。比如:“太阳出来(花花扇儿扇),四山黄(红花对牡丹),唱个山歌(一把红扇子),送情郎(绣球花儿圆)”(《唱起山歌送情郎》);“这山没得(青菜萝卜菜)那山高(二两花胡椒),看到姣姣(红绣鞋)捡柴烧(白裹脚红裹脚)”(《哥妹二人都快活》);“双手扒着(嗯哪嗯)妹娃肩(姐哟喂),有句话儿(哎嗨哟,姐哟喂)不好言(嗯哪嗯)”(《双手巴着妹娃的肩》)等。利川灯歌是巴蜀竹枝歌的变体已成专家们的共识。

从道具看,利川灯歌表演道具彩龙船多为龙头彩船,红色龙嘴,黄色船身,彩色布幔,簪花宝盖;车车灯造型与古代双轮手推车相似,布幔围罩,饰以花顶,但演出中以彩龙船更为常见。彩龙船和北方的“旱船”、南方的“采莲船”不同,与荆楚大地端午纪念屈原所赛龙船相似。利川地区“船不入江,龙不入海”的龙船文化充分体现了土家山寨对龙舟竞渡的艺术模拟。据利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馆田赤老师介绍,馆内收藏的一个手书“屈原相公”牌位便是利川曲艺“干龙船”中龙船道具的组成部分。“干龙船”中供奉屈原,也是利川灯歌与荆楚文化具有渊源的佐证。

传承:职业民间 多路并举

在利川灯歌的传承发展中,专业文艺工作者发挥了重要作用。灯歌中有一首《种瓜调》,一共十段,一段两句,从正月唱到十月,结合新年、春分、清明、立夏、端午、三伏、中秋、重阳等节气,叙述瓜子从种植到成熟收获的全过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利川文化工作者周叙卿、黄业威对《种瓜调》进行创编,改变演唱形式,去掉表演道具,将歌词长度由原来的十段缩减到三段,内容变为正月、二月、三月的“拜年”“踏青”“赶场”,主题从歌唱传统农事转为表现社会交往、男女爱情;保留原歌曲的全部副歌,增加了“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我来推你嘛”的经典对白,从而有了广为人知的《龙船调》。如今,《龙船调》已是享誉全球的世界25首经典民歌之一,利川灯歌也因此从乡音土调迈入大雅之堂、从民间歌唱走上世界舞台。当地政府围绕“龙船调”品牌再开发,形成了以“龙船调”命名的艺术节、民歌传唱大赛、民歌小镇、主题公园、文化网站、丛书期刊等文化品牌,带动了地方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

利川灯歌并没有因为专业人士的介入而失去民间土壤。灯歌发源地柏杨镇依靠民间艺术团队繁荣灯歌文化。2011年起,当地组织民间老艺人走村串户,宣传发动,形成民歌团队近百支,其中“柏杨农民艺术团”还获得“全省百佳社会文艺团队”的称号。艺术团每年演出数百场,多次受邀到中央电视台和多个栏目表演。艺术团原团长陈秀丽回应时代生活,创作了《大赞文明人》《众人划桨开大船》《妈屋要来接》等广为传唱的新灯歌;根据《龙船调》组织创作的镇歌《龙船调的家》极大地提高了山村小镇柏杨坝的知名度。现任团长谭琴琴是位“80后”,也是利川灯歌第19代传承人。她积极通过文旅、研学等方式将灯歌文化融入现代社会,建立“遗宝宝风情馆”,开设灯歌非遗课程,推进灯歌进校园、进景区、进社区。如今,在利川,灯歌文化不只是老一辈人过去的回忆,更是当代年轻人生生不息的生活。因为灯歌文化的繁荣,柏杨坝镇成了“湖北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和“中国优秀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利川灯歌,上承历史,下连时代,扎根现实生活,唱响世界舞台,努力实践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

来源:光明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