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总觉得食管癌被查出来就已经晚了,好像没救了,其实并不是完全没办法。很多病例在显性症状之前,食道就“偷偷”发出过信号,只是被忽略了。
总觉得食管癌被查出来就已经晚了,好像没救了,其实并不是完全没办法。很多病例在显性症状之前,食道就“偷偷”发出过信号,只是被忽略了。
了解这些信号,对早期筛查真的关键。
下面集中说说食管癌的一些早期暗示、为什么会常被漏诊,还有普通人怎么早点发现与应对。
食管癌在中国等地还是属于高发病、死亡率高的肿瘤类型之一。
根据近期最新的国内流行病学资料,中国食管癌在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在很多地区居高不下。
比如在“食管癌早期诊断与筛查现状”这篇文章里指出,中国有多个高风险区,每年新发食管癌病例数字很大,对公共卫生负担重。
那篇研究还提到,通过早期筛查能显著提高生存率,如果能在早期检测出,5年生存率可以超过 90%。
可是实际很多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早期症状不明显或者被误以为别的问题。下面就说说这些“暗示”的迹象。
第一个暗示是吞咽困难但程度轻微、持续时间较长。
吞咽困难(dysphagia)常被人以为是喉咙炎、食物卡住或者胃食管反流导致的不舒服。
如果这种吞咽困难反复出现,比如吃干硬食物比软食物难吞咽、吞得慢、容易噎住、总感觉异物感,还伴随有食物残留感,那就不能忽视。
因为食管癌早期肿瘤还比较小、尚未完全阻塞食管,只是部分影响管腔通畅,导致吞咽时食物接触肿瘤处摩擦或者变形受阻。
许多患者在正式就诊前,都经历过这种轻微吞咽难过的阶段,可是由于不剧烈或者不痛不痒,所以拖了很久。
第二个暗示是持续性胸骨后疼痛或者咽喉异物感。
就是说感觉胸口后面或者咽喉部有压迫感、不适、灼热或者钝痛,特别是进食或吞咽时加重。
有的人觉得吃饭时咽下一口热汤或热饮会有刺痛或者灼热感,或者觉得“喉咙里有东西卡着”但又看不见东西。
这种情况,如果断断续续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尤其没有伴随感冒、咳嗽、咽炎症状改善或治疗无效,就值得去看消化科、咽喉科做内窥镜检查。
第三个迹象是声音变化或声音沙哑持续。
这个迹象不一定很多人会想到食道癌,因为声音沙哑大多数人只想到的是喉咙的问题。
但食管上部肿瘤或者靠近咽喉部位的病变可能压迫或影响声带或者相关神经,导致声音沙哑、说话吃力、声音嘶哑。
如果这种声音问题与进食无关、持续超过几周,且没有明显喉部感染症状,就有必要检查看看是否有食管上部病变。
第四个迹象是体重无故下降或食量减少但没有刻意节食。
因为食管癌肿瘤可能使食物吞咽困难或者吃进去后不适,人就会自动减少食物摄入量;或者吞咽困难使吃饭速度慢、吃饭时间长,人感觉吃一次饭就累,就吃得少。
长期下来体重下降、营养不良、体力下降。
这些一般被认为是“年纪大了”“胃口不好”的问题,但如果没有其它明确原因,却逐渐减重且伴有上面吞咽、异物感等情况,就非常值得警惕。
第五个迹象是反复食管或胃部灼热、胃酸反流、呕酸或呕吐现象频繁。
虽然这类表现很多时候被诊断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或者食道炎,但如果反复治疗后症状不改善,或者出现加重、伴随吞咽困难、胸痛、异物感、出血(比如轻微呕血或掉血的黑便)这些,就不能轻视。
这类长期刺激—胃酸、消化液反流对食管黏膜造成伤害—长时间下来可能产生食管上皮的慢性炎症、上皮细胞改变(上皮内瘤变),最终可能演变成癌。
在了解这些迹象之后,还要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查的时候已经晚期。
有几个原因:
一是这些早期迹象往往很不典型、症状轻微,又被误认为别的问题;二是很多地方医疗资源不够,对这些轻微的症状习惯“看一看就过去”,没有做内窥镜或者影像学检查;三是患者自己对症状忽视,觉得“吃点药就好”“胃酸药试试看”,没意识到可能是食管问题;四是公众对食管癌的认识不足,不知道这些迹象重要;五是危险因素很多,比如长期喝酒、吸烟、吃烫食、饮食中腌制或重盐重辣食物多、食物不洁,这些本身就提高风险,但很多人习惯不改。
从数据上看,国家做早期食管癌筛查效果是有的。
有研究指出,中国在一些高风险地区通过内镜筛查、内镜染色、病变组织活检等方法,能够把一部分病人查到早期病变,5年生存率提升显著。
比如那篇“食道早期诊断与治疗现状”文章提到,“筛查项目在高风险人群中有望使食管癌发病率降低约 23%,死亡率降低约 57%”这种效果在部分地区已经被观察到。
那说明早筛查真的不是空话,有实际作用。
那么普通人要怎么做,既不被吓到,也能早早警惕与筛查呢?以下几点建议或许有用。
如果属于高风险人群(例如长期饮酒、长期抽烟、常常吃烫食、腌制食物重、居住在食管癌高发区、家族有食管癌病史、胃酸反流病史、慢性食道炎或食道黏膜病变史等),就应该从约 40 岁以上开始注意这些迹象,一旦有上述任何一个持续出现,建议及时就医。
注意饮食习惯。
饭不要吃得太烫,越热越容易伤食管黏膜;尽量少吃腌制食品、熏制食品、辣椒过重和烟熏烤制类食物,因为这些可能带来致癌物;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帮助黏膜修复与免疫提升。
保持口腔卫生与食道清洁。
牙齿问题、牙槽脓肿或者口腔炎症如果长期存在,会使口腔中的细菌向下挫入食道,加重炎症;建议定期洗牙、看牙医、保持口唇周围清洁。
如果长期有胃酸反流或者烧心、反酸的问题,不要自认为“常见胃病就没事”,应做必要的胃食管镜检查。
药物控制+生活方式改变(睡眠抬高头部、少夜宵、少吃刺激性食物)对减少这些刺激非常重要。
不要忽视轻微的吞咽困难或体重慢慢下降。
哪怕减重不多,只要食量变小、进食时间比以前长很多、食物咽下去有卡感,就应当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早期食管癌手术或者内镜下治疗(如内镜黏膜切除、内镜黏膜剥离术等),对小病变效果好、风险低。
内镜检查是金标准。
如果有一个或多个上述迹象,就要做内镜 + 活检。
虽然内镜可能让人觉得麻烦、不舒服,但现代内镜技术改进很多,也有局部麻醉、轻 sedation 的方式,可以减轻痛苦。
而且许多地区已有早期筛查计划,对高危人群提供低成本或免费筛查。
总而言之,食管癌真的不一定一查就是晚期。
身体早就可能给过几个暗示,只是没被重视。
认识这些暗示,改掉一些危险习惯,及时检查,对于提高存活率与生活质量非常有帮助。
大家若有那些迹象,不要拖;若属于高风险,就要更警惕。
毕竟早发现、早治疗可能就能给家人多几年安稳。
来源:老徐医学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