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地时间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迎来了它的第10000次会议,本应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但现场却弥漫着熟悉的无力感。
当地时间9月18日,联合国安理会迎来了它的第10000次会议,本应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日子,但现场却弥漫着熟悉的无力感。
一项由10个非常任理事国联合提交的加沙停火草案,在14票赞成、1票反对的压倒性支持下,依然没能通过。
投下反对票的,是美国。
草案内容其实并不复杂:呼吁立即永久停火、释放被扣押人员、解除人道封锁。但就是这么一份看似“人道共识”的文件,依然被一票否掉。
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会后直言表示“感到非常失望”。
这并不是美国第一次在加沙问题上行使否决权。问题就来了:这到底只是一张普通的反对票,还是一记把和平之门死死关闭的铁锁?而在加沙,人们的苦难,又还要持续多久?
美国的这张否决票,不只是外交场上的“技术动作”,它直接关系到成千上万条命的存亡。
2023年10月,美国第一次对加沙停火草案投下否决票时,加沙统计死亡人数在3000左右。不到一年,加沙的死亡人数已经飙升至6.5万以上。
这个数字并不是媒体夸大,而是联合国机构、加沙卫生部门等多方数据的综合统计。中国代表傅聪也在会上明确指出了这一点。
一个数字的增长背后,是一场人道灾难的全面升级。
此时的加沙,已经不只是一个冲突中的地区,更像是一座“被围困的病房”。
据《新华社》和《华尔街日报》的相关报道,加沙目前面临严重饥荒,水源污染严重,传染病在临时避难点迅速传播。不少孩子因为营养不良和缺医少药,根本撑不到下一次援助车队的到来。
而援助车队本身,也成了“赌命”的工具。
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多次指出,美以推行的军事化援助机制效率极低,甚至在某些地区放任军方主导物资分发,导致平民在排队领取食物或药品时遭遇袭击。
在枪口下抢救生命,这本身就是一种荒诞。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机构开始质疑:如果不是美国一再否决,国际社会或许早已能推行更有效率、更具人道底线的停火安排。
和平谈不出来,暴力却越打越多。
这不是安全的保障,而是在制造仇恨的温床。中国外交部的立场也很明确:以色列必须立即停止军事行动,美国应在联合国框架下,回归公正立场。
联合国安理会的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但问题是,当一个常任理事国可以不断动用否决权,其他14个国家的意见,是否还算数?
这一次,美国又一次否决了加沙停火草案。回顾过去不到一年时间,这样的否决已经发生多次。
《金融时报》的分析认为,美国此举的核心逻辑,是为以色列提供外交保护伞,避免其在国际法庭上遭遇更大压力。
美国的否决,不是为了和平,而是为了“护短”。
很多人开始重新审视“否决权”这个机制本身。它的初衷,是确保大国之间的共识基础,避免新一轮世界大战。但现实中,这个设计越来越像一个“单边刹车器”,只要某个大国不愿意,整个安理会就动弹不得。
这种结构性僵局,让“国际和平”的承诺变得越来越空洞。
傅聪大使在发言中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安理会到底是一个和平工具,还是大国博弈的舞台? 如果美国作为常任理事国,更多是用否决来阻止集体行动,而不是推动问题解决,那么这个体制还能撑多久?
美国的“一票否决”不仅让加沙问题始终无法进入实质性解决阶段,更在全球范围内削弱了它的道义资本。当一个国家频繁站在大多数国家的对立面,它还能代表“国际秩序”的一方吗?
虽然安理会的门暂时关上了,但国际社会并没打算就此作罢。外交的战场,早已延伸至联合国大会和更广泛的多边平台。
中国代表傅聪明确表示,下一步将推动在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上开展更广泛的讨论,并筹备一次针对“两国方案”的高级别会议。
这看似是一次程序性过渡,实则是对安理会“被绑架”状态的一种绕行。越来越多的国家希望通过联大平台,重新凝聚国际共识。
《环球时报》指出,美国的否决行为已在国际舆论场引发强烈反弹。不仅是阿拉伯国家,连部分欧洲国家也开始在联合国体系之外探索替代方案。
停火的呼声越来越高,否决的正当性越来越低。
但停火只是“止血”,远不等于“治病”。
真正解决问题的钥匙,依然是“两国方案”。
中国外交部再次强调,必须在1967年边界基础上,建立一个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的独立巴勒斯坦国,与以色列和平共处。这不是一个理想主义的幻想,而是过去几十年来唯一一次得到广泛国际认可的解决方案。
短期内,确实需要更多人道主义援助,更多外交斡旋,更多联合国平台的推动。但从长远看,如果“两国方案”迟迟无法落地,今天的停火,明天就可能被新一轮冲突打破。
和平,不能靠“拖”。
这不是中国及其他爱好和平的国家第一次对美国决定失望,也大概率不是最后一次。美国的一票否决,再次让国际社会陷入无奈与愤怒交织的情绪中。
失望,不只是因为一份草案没能通过,更是因为原本可以避免的伤亡,正在以每天数百人的速度增加。
国际机制的失灵,正在被一票一票地记录在冲突的伤痕里。
但也正是在这次否决之后,世界更清楚地看到了问题的根源,也更坚定了寻求替代路径的意志。安理会关了一扇门,国际社会就去敲另一扇窗。外交努力不会因为一次否决而停摆,民间呼声也不会因政治博弈而沉寂。
和平,不是一场谁声音大谁赢的争辩,而是一场谁更能坚持到底的试炼。 加沙的孩子们等不起,世界也等不起。国际社会该做的,不是感叹,而是行动。
每一张否决票,都是一个警钟。敲响它的,不只是政治,还有命运。
参考信息:美国再次一票否决,中方:非常失望2025-09-19 09:07·观察者网
美国再次一票否决,涉加沙停火决议草案未获通过!2025-09-19 09:14·海峡网
来源:明月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