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武元衡的五首诗,内容多围绕着季节感受、羁旅思乡和朋友交往。他善于捕捉特定时节的景物特征,比如《陌上暮春》里的柳丝落花,《春暮寄杜嘉兴昆弟》中的柳色细雨,《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里的小暑微凉。这些景物描写非常真切,贴近生活。
武元衡(758年—815年),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东南)人,唐朝中期官员、诗人,武则天曾侄孙。
本文武元衡的五首诗,内容多围绕着季节感受、羁旅思乡和朋友交往。他善于捕捉特定时节的景物特征,比如《陌上暮春》里的柳丝落花,《春暮寄杜嘉兴昆弟》中的柳色细雨,《夏日对雨寄朱放拾遗》里的小暑微凉。这些景物描写非常真切,贴近生活。
同时,诗人总是在景物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无论是暮春的伤感、雨中的闲愁,还是送别时的惆怅、登临时的感怀。像《春题龙门香山寺》那样,能从具体的寺庙风光生发出对广阔世界和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开阔的胸襟。送别诗《摩诃池送李侍御之凤翔》则将离愁别绪寄托于景物和对未来的渺茫想象中。
青青南陌柳如丝,柳色莺声晚日迟。
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
武元衡这首《陌上暮春》写的是晚春时节,田间小路上的景象和感受。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画面。“青青南陌柳如丝”,南边小路两旁,柳树刚刚抽出嫩绿的新条,柔软得像丝线一样随风摇曳。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颜色,代表着春天。
紧接着,“柳色莺声晚日迟”,不仅有视觉上的柳绿,还有听觉上的黄莺鸣叫,更有感觉上的傍晚阳光。春天的白昼渐渐变长,所以诗人感觉太阳落山也晚了些,“迟”字用得很有味道,带着一种悠闲舒缓的感觉。这两句合起来,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声响悦耳、节奏舒缓的暮春图景,好像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份春意。
但美好的景色往往也容易引人伤感,尤其是在春天将要过去的时候。诗人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问题:“何处最伤游客思?”什么地方、什么情景最容易勾起游子在外漂泊的思绪呢?这里的“游客”不一定是真的在旅游的人,更多是指离开家乡、在外漂泊的人,比如诗人自己这样的官员。这个问题带着一种普遍性,似乎在替所有羁旅之人发问。
答案紧随其后:“春风三月落花时。”最让人伤感的,就是在春风吹拂的三月里,看到花儿纷纷凋落的时候。春天本来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但落花却预示着春天的结束,生命的短暂。这种繁华将逝的景象,最容易触动游子敏感的心弦,引发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柳永词里说“奈何暮霭沉沉,楚天阔”,也是在特定的景物中生发出离愁别绪。武元衡这里用“落花”这一极具代表性的意象,把暮春时节那种既美好又带点伤感的情绪准确地表达了出来。全诗语言非常朴实,就像日常说话一样,但描绘的景象和抒发的情感却很真切动人,短短四句,意蕴悠长。
柳色千家与万家,轻风细雨落残花。
数枝琼玉无由见,空掩柴扉度岁华。
这首诗是武元衡在晚春时节写给他在嘉兴的杜氏兄弟的。诗歌开头便描绘了江南水乡春末的普遍景象。“柳色千家与万家”,放眼望去,千家万户都被笼罩在一片迷蒙的柳色之中。这里的“千家与万家”并非实指,而是形容柳树之多,春意之浓,覆盖范围之广。
柳树是春天最具代表性的植物之一,也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常与离别、思念联系在一起。比如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送别,也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离。这里,浓密的柳色首先奠定了诗歌的季节背景和略带伤感的基调。
“轻风细雨落残花”,紧接着,诗人又描绘了另一幅典型的暮春景象:微风吹拂,细雨蒙蒙,已经开到快要凋谢的花朵(残花)在风雨中飘落。这个画面细致而凄美,风雨不仅加速了花朵的凋零,也给整个环境增添了几分清冷和伤感,暗示着春光易逝。
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的思绪转向了远方的朋友。“数枝琼玉无由见”,这句是全诗情感的关键。“琼玉”通常用来比喻美好、珍贵的东西,这里可能是指杜氏兄弟那里特有的某种美丽花木,比如洁白如玉的玉兰花或晚开的梅花,也可能泛指杜氏兄弟的才华或风采如玉一般美好。
但无论是哪种,“无由见”三个字直接点明了诗人因为距离遥远而无法亲眼看到的遗憾和思念。想见而不能见,这种感觉最为磨人。
最后一句,“空掩柴扉度岁华”,诗人将视线收回到自己身上。他独自一人,关着简陋的柴门,任凭时光流逝,岁月蹉跎。“空”字用得极好,既指空间上的空寂无人,也指内心的空虚落寞。“掩柴扉”的动作,描绘出诗人独处、与外界隔绝的状态。
“度岁华”则点明了这种寂寞状态的持续,时间在无奈中一天天过去。这与外面“千家万家”的热闹以及风雨落花的动态形成了对比,更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友人的深切思念。整首诗由景入情,从广阔的暮春景象写到个人的孤寂感受,情感表达含蓄而深沉。
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
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
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
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
这首诗是武元衡在夏天雨天写给朋友朱放(时任拾遗官)的。诗的开头,诗人首先表明了自己的心志。“才非谷永传,无意谒王侯。”谷永是西汉官员,以擅长写奏章闻名。诗人自谦才能比不上谷永那样可以名垂青史,也没有什么兴趣去攀附权贵王侯。这既是自谦,也流露出一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怀。
在唐代,文人往往有“学而优则仕”的追求,但也有像王维那样“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的隐逸倾向。武元衡这里的表白,介于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正直文人的风骨。
接着,诗人转而描写时节和天气。“小暑金将伏,微凉麦正秋。”小暑节气到了,意味着炎热的夏天开始了,“金将伏”可能指按五行说,火克金,盛夏火旺金衰,或者指暑气逼人,金属(比如兵器)都要潜藏伏匿起来。
但就在这炎热时节,一场雨带来了“微凉”,同时,也正是麦子成熟收获的时节,“麦正秋”就是说麦子到了秋收的时候(古时常称收获为“秋”)。这两句准确地抓住了夏日节气的特点,以及雨后带来的体感变化,写得非常写实。生活气息浓厚。
在这种天气下,诗人的状态是怎样的呢?“远山欹枕见,暮雨闭门愁。”他大概是卧病在床,或者只是闲卧在榻上,歪着头(欹枕)就能看见远处的山峦。而到了傍晚,雨还在下,他只好关起门来,独自面对着雨景,心中不免生出淡淡的愁绪。这愁绪可能来自天气,可能来自闲居,也可能来自对朋友的思念。“闭门”这个动作,暗示了与外界的隔绝和内心的寂寞。
苏轼有词“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表达了相似的在烦扰中向往宁静的心情,但武元衡这里更侧重于当下的感受。
最后两句,诗人点明了写诗的缘由和对朋友的评价。“更忆东林寺,诗家第一流。”在这样的雨天,这样的心境下,他更加思念起远方的朋友朱放了。朱放曾经在庐山东林寺隐居过,那是个风景优美、有着浓厚文化积淀的地方,也是谢灵运等名士活动过的地方。
诗人称赞朱放是“诗家第一流”,认为他的诗才在当世是顶尖的。这既是对朋友才华的高度肯定,也饱含着深厚的友情和惺惺相惜之情。整首诗从个人心志写到时令天气,再到个人状态,最后归结到对朋友的思念和赞赏,结构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虽然有些许愁绪,但更多的是一种平和的心境和对友情的珍视。
众香天上梵仙宫,钟磬寥寥半碧空。
清景乍开松岭月,乱流长响石楼风。
山河杳映春云外,城阙参差茂树中。
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
这首诗是武元衡春天游览洛阳龙门香山寺时所作。香山寺是龙门石窟景区的一部分,自古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和游览胜席。
诗歌一开头就气象不凡。“众香天上梵仙宫”,诗人用“众香”、“天上”、“梵仙宫”这些词语,极力渲染香山寺的神圣和庄严。“众香”指寺庙里香火鼎盛,也可能指佛经中描述的香界;“天上梵仙宫”则直接把寺庙比作天上的佛国仙宫,充满了崇敬和想象。这句奠定了全诗描绘的基调:高远、神圣。
紧接着,“钟磬寥寥半碧空”,写寺庙的声音。悠扬的钟声和磬声(磬,qìng,古代一种打击乐器,常用于佛寺)在广阔的碧空中回荡,“寥寥”二字用得特别好,不是说声音小,而是说声音清越悠远,传得很远,显得天空更加空旷宁静,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让人想起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中间四句,诗人开始描绘在寺中所见所闻的自然景象。“清景乍开松岭月”,夜色降临,月亮从松树覆盖的山岭上升起,清澈的月光洒下,眼前豁然开朗,景色变得清晰起来。“乍开”写出了月出瞬间带来的光明和惊喜。
“乱流长响石楼风”,在寺庙的石楼旁边,能听到湍急的水流声(乱流)和风声交织在一起,持续不断地响着(长响)。这一静(月色)一动(水声风声),一视(松岭月)一听(乱流响),构成了香山寺夜晚独特而富有层次的感官体验。
诗人接着把目光投向更远处。“山河杳映春云外”,远方的山川河流,在漂浮的春云之外隐约可见(杳映),显得渺远而开阔。“城阙参差茂树中”,山下的洛阳城,城楼宫阙(城阙)点缀在高低不齐(参差)的茂密树木丛中。这两句写的是从香山寺俯瞰的景象,视野极为开阔,既有自然的壮丽,也有人间的繁华,但都笼罩在一种宁静、辽远的氛围中。
最后两句,诗人由景生发感慨。“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和深邃的意境,诗人想要彻底游遍、探寻所有的奥秘(欲尽出寻),但这怎么可能做到呢(那可得)?佛家说“三千大千世界”,指世界是无穷无尽、无限广阔的。
诗人在这里引用佛语,感叹宇宙之大,世界之广,个人的认知和能力是有限的。这既是对眼前景色的赞叹,也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带有一种敬畏和谦逊。这让人想到苏轼在赤壁怀古时发出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但武元衡这里更多了一层佛家的意味。
全诗意境宏大,格调高远,将自然风光、寺庙氛围和人生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盛唐诗歌的气象。
柳暗花明池上山,高楼歌酒换离颜。
他时欲寄相思字,何处黄云是陇间。
这首诗是武元衡在成都的摩诃池畔为一位姓李的侍御(官职名)送行时写的,这位李侍御即将前往凤翔(今陕西宝鸡一带)。摩诃池是隋唐时期成都著名的风景园林。诗歌的首句就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当时的景色。
“柳暗花明池上山”,摩诃池边的山上,柳树成荫,显得有些幽暗,而各色花朵却开得正艳,色彩明亮。这“柳暗花明”四个字,既是写实景,描绘出暮春或初夏时节园林景色的层次感和对比美,也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困境中的希望或转机,比如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这里,用这美好的景色作为送别的背景,或许也带有一丝对朋友前程的美好祝愿。
第二句直接写送别的宴会情景。“高楼歌酒换离颜”,在池畔的高楼上,大家摆设酒宴,有歌舞助兴。然而,这种热闹的场面,也难以掩盖离别带来的伤感。“换离颜”三个字很传神,意思是这场宴会并没有带来真正的欢愉,反而让大家脸上都显露出离别的愁容。短暂的欢聚,最终还是要被即将到来的分离所取代。
最后两句是全诗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朋友未来的牵挂和深深的思念。“他时欲寄相思字,何处黄云是陇间。”诗人想象着,以后如果想写信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相思字),该往哪里寄呢?凤翔地处关中西部,靠近陇山(在今陕西、甘肃一带),古时那一带常被泛称为“陇间”。
诗人望着远方,只觉得未来朋友要去的地方,大概是那一片苍茫的黄土云天之下(黄云)。“何处”二字,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对远方的渺茫感。从成都到凤翔路途遥远,交通不便,未来通信恐怕也很困难。
诗人并不知道朋友具体会在陇间的哪个地方,只知道那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方向,被“黄云”笼罩。这里的“黄云”可能指西北边塞风沙弥漫的景象,也可能象征着路途的艰辛和未来的不确定性。这句诗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对未来联络的担忧,寄托在对遥远地理空间的想象之中,显得真挚而深沉。短短四句,场景、情绪、情谊都表达得十分到位,是唐代送别诗中的佳作。
来源:嫣灵语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