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葩说》为何落幕?脱口秀为何崛起?一文解释语言综艺的迭代!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1:32 1

摘要:这个夏天,脱口秀节目又一次火了,相关片段和段子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回想九年前《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刚播出时,它还只是小众娱乐,如今却已成为年轻人中的热门内容。

这个夏天,脱口秀节目又一次火了,相关片段和段子在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回想九年前《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刚播出时,它还只是小众娱乐,如今却已成为年轻人中的热门内容。

而就在几年前,语言类节目的代表还是《奇葩说》。那些引人争论的辩题和能言善辩的选手,一度是大众关注的焦点。

同样是以语言表达为核心,为什么曾经受欢迎的辩论形式逐渐不再那么引人注目,反倒是脱口秀越来越受欢迎?

2014年,《奇葩说》的出现给综艺市场带来了新鲜感。当时电视综艺仍以《爸爸去哪儿》《我是歌手》等为主,网络综艺还不成气候。

但《奇葩说》没有选择跟风,而是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线。

节目不依赖明星,而是从各行各业找来一批素人辩手。他们风格各异,有的犀利,有的温和,但都具备出色的表达能力。

辩题也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好朋友之间该不该明算账?”这类大家日常会遇到的问题。

观看《奇葩说》就像经历一场思维训练。

观众原本可能有自己的立场,但听完双方辩论后,往往会发现不同角度的合理性。这种开阔思路的体验,吸引了许多人持续关注。

节目也成功打造了一批语言类明星,比如原本内向的颜如晶成为综艺常客,马薇薇凭借犀利观点被称为“辩论女王”。这些普通人的成功,让观众看到,靠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也可以获得认可,甚至改变人生轨迹。

然而,花无百日红,《奇葩说》的热度并未能一直持续。2017年第四季节目中,肖骁击败陈铭获得BB King,引发不少观众对比赛公平性的质疑,认为结果更多取决于人气而非辩论实力。

随后,马薇薇与姜思达在社交媒体上的公开争执,进一步影响了节目形象,许多观众批评“老选手抱团排挤新人”,导致节目口碑逐渐下滑。

同年,《脱口秀大会》第一季开播。此前《吐槽大会》已通过“明星互怼”的形式为脱口秀积累了一定观众基础,使这一表演形式逐渐进入主流视野。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奇葩说》的选手也开始尝试脱口秀。庞颖就发现,辩论场上的逻辑和引经据典在脱口秀舞台上并不总能引发预期效果——观众轻微的掌声可能只意味着“没有冷场”,远未达到“炸场”的程度。

程璐后来也表示,辩论比脱口秀难度更高,因为不仅要输出观点,还需严谨的逻辑和说服力,而脱口秀更侧重于让观众觉得好笑。

这些转变反映出,观众对语言类内容的期待正在发生变化,两种表演形式的核心要求也已有所不同。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这种转变背后,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是信息获取和娱乐方式的变化,过去人们可以安静地看完一整期《奇葩说》,跟着思考社会议题。但现在短视频成为主流,观众的耐心有限,超过30秒的内容就可能被划走。脱口秀恰好适应这种变化,一个5分钟的段子可以拆成多个15秒的片段,每个都有笑点,适合碎片化传播。

而辩论依赖逻辑连贯性,很难通过短视频有效传递。正如黄执中所说,现在观众要求更高,两句话没有笑点就会觉得“这段垮了”。

二是观众对综艺的需求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看《奇葩说》是带着问题去的,希望从中获得启发或答案。但现在生活节奏加快,压力变大,观众更需要在娱乐中释放情绪,而不是接受道理或思考沉重话题。

脱口秀正好提供了这种情绪出口——它不教导观众该如何做,而是通过幽默段子分享日常生活中的烦恼和尴尬,让观众产生“原来不只我这样”的共鸣,从而缓解焦虑。

《奇葩说》也曾尝试调整,比如让辩题更贴近生活,但效果并不理想。生活中的小事是否值得用辩论的形式长篇大论,反而显得小题大做。而脱口秀演员一句自嘲就能引发共鸣,更接地气。

此外,辩论和脱口秀的视角也不同。辩论通常是“他者视角”,试图说服观众接受某种观点;而脱口秀是“自我视角”,演员分享个人经历和感受。这种平等的分享更符合当下年轻人不喜欢被说教、更渴望被理解的心理。

从行业角度来看,脱口秀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线上有综艺节目,线下有开放麦和商业演出,新人可以通过小剧场积累经验,成熟的演员则可以通过演出、综艺和商业合作获得收入。

相比之下,辩论更依赖《奇葩说》这类综艺平台,难以独立形成市场。许多辩手最终转向综艺、直播或知识付费等领域,也反映出辩论本身在商业化上的局限。

十多年前,《奇葩说》主要面向年轻观众,帮助他们思考人生选择。如今,当年的年轻人逐渐步入中年,面对生活压力,更倾向于选择轻松直接的娱乐方式,脱口秀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这种变化也反映出大众心态的转变,就像中国历史上宋代以后,市民文化逐渐兴起,戏曲和说书取代了部分高雅的诗文,成为更受欢迎的大众娱乐形式。不是人们不再需要深度思考,而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更需要能够快速带来放松的内容。

来源:奇闻观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