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关税危机 重塑两岸经济关系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9 11:08 1

摘要:自从8月7日台湾“被动”坦承:美国对台“对等关税”从4月1日所公布的32%降至20%,必须“叠加”该项产品既有税率为“实质”税率之后,造成台湾社会各界哗然。自从8月7日台湾“被动”坦承:美国对台“对等关税”从4月1日所公布的32%降至20%,必须“叠加”该项产

自从8月7日台湾“被动”坦承:美国对台“对等关税”从4月1日所公布的32%降至20%,必须“叠加”该项产品既有税率为“实质”税率之后,造成台湾社会各界哗然。自从8月7日台湾“被动”坦承:美国对台“对等关税”从4月1日所公布的32%降至20%,必须“叠加”该项产品既有税率为“实质”税率之后,造成台湾社会各界哗然。虽8月11日台湾当局表示,目前公布的20%关税是“暂时”税率,将会持续对美谈判争取更合理的税率;但由于台湾个别产业对美市场依赖程度不同,其所受到的关税冲击相异,加上在此之前台湾当局并未说明实质税率真相,使得迄今关税疑虑持续延烧。

美国总统特朗普(新华社记者 胡友松 摄)

面对关税疑虑延烧,尽管最近台湾当局谈判团队迳向立法部门报告进度,然而在报告中并未针对关税疑虑提出说明,而是以签署“机密”协议为理由,始终三缄其口避谈对美关税谈判真相,让台湾产业各界陷入前所未有之焦虑。也就是说,此一期间台湾当局在处理关税上,似乎选择避重就轻态度,此乃是台湾社会各界认为“黑箱”谈判之关键。

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旨在落实“复兴制造”

也就是说,特朗普在处理关税政策上,并非秉持彼此长期合作所建立的互信制度,而是以追求美国“利益优先”为原则,径自撕毁世界贸易组织所遵循的自由贸易精神,同时依据美国单边主张,采取高额对等关税作为贸易谈判筹码,迫使对手必须“服从”美国要求大幅让步开放市场,在减少贸易逆差的同时,更进一步将企业生产基地移转至美国,藉此落实其“复兴制造”憧憬,进而达成“让美国再次伟大”的梦想。

由于台湾受到历史因素纠葛,无法幸免于外。亦即过去以来,除了在军事安全上因面对中国大陆压力,而必须获致美国协助之外,在国际经济上则是因受到政治纠葛不易签署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而更加需要依赖美国支持与合作。

若从此一期间台湾与美国贸易往来的数据加以观察,双方维持颇紧密的贸易关系,包括:对美出口占整体的比重,从2017年的17%成长至2024年的23%、2025年预估的三成以上,以及对美出口贸易顺差,从167亿美元增加至753亿美元、2025年预估的超过千亿美元,可以发现其端倪。

虽台湾当局再三表示,目前美对台对等关税仅是“暂时”税率;但若从之前美国贸易署代表葛里尔(Jamieson Greer)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节目“面对全国(Face the Nation)”访谈时论述加以观察显示,美国对贸易伙伴的新版关税税率,在基本上已经“定调”,似乎说明美国政府“在短期内”不太可能调整税率。

此意味着,如果未来台湾无法获致较合理之税率,一旦实质税率超过竞争对手,加上此一期间汇率大幅升值压力,极有可能对部分产业之出口造成致命冲击。亦即此刻台湾产业各界并非需要台湾当局的“安抚式”口号,而是期待能够协助摆脱经营困境之“务实性”政策。

难以期待特朗普政府降低关税税率

也就是说,随着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开始上路,台湾产业在出口减缓、消费走弱,加上气候变迁、减碳净零等“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因素接二连三威胁下,正迎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与其期待未来与美国的贸易谈判获致降低或豁免部分产品税率,不如积极从产业所面对的内在结构及外部环境中,找出挥别对等关税危机脱困之路,避免波及台湾经济成长。

先从产业内在结构来说,由于特朗普政府舍弃国际社会自由贸易宗旨,同时采取与经济原则反向的思维,一旦中止谈判必须遵循高额关税之下,台湾产业发展所衍生的系统冲击,不容小觑。因此,在政策选择上,包括:

其一,协助传统产业进行再度升级转型希望工程。随着近年以来外在环境急剧变化,造成传统产业逐步丧失竞争优势,台湾当局应该针对遭受关税冲击厂商提供低利融资,以及透过优惠租税、补助、科专计划等政策工具,全面协助产业链结AI、 5G,同时落实自动化、ESG等,如此始能避免产业衰退、崩坏,造成失业人口、冲击社会安定。

其二,推动科技产业建立投资路径地图(roadmap)。面对全球高端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之下,台湾当局应该加强与民间半导体、资通讯等属于优势产业科技大厂之协调,重新探索台湾科技产业在“全球战略体系”中所存在的价值,与时俱进规划全球供应布局,进而藉此不断累积台湾高端科技产业能量,以作为对外贸易谈判的筹码。

再就产业外部环境而言,台湾受到国际政治现实纠葛,台湾洽签双边或多边贸易协议,难以操之在我。因此,台湾产业除了可以利用过去以来所累积建立的效率优势,在全球因应美国关税重组供应网络中,充分发挥关键角色之外,最为关键的因素莫过于,藉此重塑两岸经济关系。

过去九年以来,台湾当局受到“一中”意识型态纠葛,选择避免“西进”政策,虽达到降低对中国大陆市场之依赖,但却又同时忽略其透过“2025中国制造”计划所崛起领先全球的新兴产业,在接轨取得市场机会的同时,协助台湾产业升级转型,甚至藉此延伸其他国家市场,以弥补不易洽签自由贸易协议之限制,殊为可惜。

“脱中入美”政策无助台湾产业生存

其实,从4月1日特朗普政府祭出首轮对等关税时,许多学者专家曾建议中国大陆可以实施对台经济全面开放政策,除了对抗美国关税政策之外,让台湾产业直接感受到究竟中国大陆或是美国将台湾视为自己的同胞?可惜的是,或许受到此一期间两岸情势陷入僵局,或许中国大陆正在因应美国漫天喊价极不合理关税纠葛,最后所推出仅限福建的局部“单向融合”之措施。

无庸置疑,两岸经济关系已经走到十字路口。自从特朗普重返白宫之后,美国调整对台经济政策,包括:美国在台湾当局选择“脱中入美”政策下,蛮横收割台湾历经心血所打造的高端科技产业,同时要求台湾投资美国;再者,美国无视台湾传统产业生存,不但对台湾产品加征超过日本、韩国高额关税,而且要求台湾开放美国农渔产品进口,让台湾产业面对沉重之冲击,除了少数科技新贵所得增加之外,多数民众所得恐将不增反减,在无形中造成台湾社会不安。

很显然地,此刻是两岸经济关系重组、重构、重新整合的历史机会。亦即近年以来随着中国大陆推动产业朝向高端转型、淘汰传统产业,尽管让两岸的贸易结构开始变化,却又同时可以促进部分产业领域加强合作,共同因应美国高额关税冲击。毕竟,台湾在制造另遇上仍存在着许多优势,部分高端科技零组配件是中国大陆智能制造、物联网、AI等产业不可或缺之一环,虽大陆社会颇为关心在中国大陆设厂的台企,但许多在台湾的科技厂商并未融入两岸产业合作架构,毫无疑问现在是争取其融入的最佳机会,甚至进而藉此重塑两岸经济关系。

来源:香港经济导报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