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武德四年(621年)底,唐将李靖率军跨南岭,兵锋之利,岭南桂州总管率部出降,由此开始,大唐朝渐渐收服岭南各地,但时代改政,新旧交替的角力,还是有一些豪族伺机作乱,所以地方也不有所不稳。
灵川县,位于桂林城以北,也是一个有着一千三百余年人文历史沉淀的地方。
在交通条件局限非常大的时代,灵川县是北方入桂的必经要道之一,自古就有“陆通南北,水连楚越”之说。
而灵川县的出现与命名,就与此有着非常大的联系。
唐武德四年(621年)底,唐将李靖率军跨南岭,兵锋之利,岭南桂州总管率部出降,由此开始,大唐朝渐渐收服岭南各地,但时代改政,新旧交替的角力,还是有一些豪族伺机作乱,所以地方也不有所不稳。
经过贞治一代的管理,唐王朝在岭南的统治方稳固下来,到了高宗李治上台,在龙朔年时(661年~663年),为了更好的管理地方,朝廷在原桂州总管的始安县分出一片区域,新建置一个县——灵川县。
由此灵川县的历史开始了,不过,也有地方文献认为,早在唐武德四年时,灵川县的建置就已经开始了,这两种说法就隔了四十年了。
同样的,灵川县这个名字的由来,也有几种说法:
一说周边有“龙穿岩穴之瑞”,即风水堪舆所说的,周边有座山,天然南北中空,实际就类似于天生桥,穿山,地形特殊,古人没有很好的科学认知,解释不了这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只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之地,是风水宝地,所以有“灵之山川”,故名灵川。
二说也有类似认知,不过就比较按自然实际了,灵渠对区域的影响大,“灵”取其义,按地方志载,此地有三江过境,形如“川”,且“川”也有水之意,故“川”取其形,故名灵川。
至于这“三江”是哪三江,现在就不好对照了,反正旧地方志里有小溶江,大溶江,道堰水,灵江等等记载。
三说就比较乱了,据雍正年间的《灵川县志》编纂者郑采宣考证,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之期,天福八年(943年),楚国马氏曾重新划分地方,曾取消灵川县,和归义改置为义宁县,而当时的“灵川”地界被改称为“褛撸”,是这个义宁县的一部分。
这“褛撸”有可能是灵川建县以前的旧名。
同时,境内有条银江,说法是“舟楫往来,江面起波如银”,所以叫银江,但也有人把“银江”作为灵川的别称,因为灵川是“越楚往来之要冲”,“八桂门户”,是南来北往客商,官员的中转之地,中原文化的交汇之地,因此,水运为地方带来了繁盛,与财富,所以,“银江”就成为坊门对地方称呼定义的别称之一了。
随着后来的时代发展,在宋代初,灵川县的建制重新恢复,“灵川”的名字就得到了千年的发展,前两种说法被一代代人的传承,记载下来,原来的起名由来就没有那么多记忆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来源: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