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和一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吃饭,她突然放下筷子,很认真地看着我说:“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焦虑和强迫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从来不敢‘浪费时间’。”
我发现患焦虑症、强迫症的人都有1个共性:4个字
上周和一个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吃饭,她突然放下筷子,很认真地看着我说:“你有没有发现,很多焦虑和强迫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从来不敢‘浪费时间’。”
她说起她的一位来访者:一位三十多岁的女性,每天把自己的日程排得密不透风,工作、健身、读书、学外语……连休息都要用冥想APP“高效休息”。她不断在完成,不断在计划,却越来越慌,总怕“被落下”“不够好”。直到确诊焦虑伴随强迫行为,她才第一次问自己:“我为什么停不下来?”
这样的人,你我身边可能都有。他们看起来自律、认真、甚至成功,但内心却仿佛永远有一根弦绷得紧紧的,一不小心,就会断裂。
心理学家马斯洛曾说:“如果你只会用锤子,你会把所有问题都看成钉子。”这句话特别适合用来理解焦虑和强迫的人群——他们往往陷入一种“不断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却忘了有些“问题”,其实不需要解决。
研究也逐渐证实了这一点。2019年发表在《行为研究与治疗》(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上的一篇综述指出,焦虑与强迫症人群普遍存在“过度监控自我、过度回应内心波动”的认知倾向。他们习惯把情绪、念头、身体感受当作“待处理的问题”,试图控制、消除或优化它们。而这种控制本身,反而成为症状持续的核心机制。
换句话说,他们不是想太多,而是“太想不要想太多”;不是情绪太多,而是“太害怕有情绪”。
这让我想起庄子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个渔夫,在湍急的河流中撑船。突然他发现旁边有一条空船迎面撞来,他立刻大喊、摆手,试图让那船避开,但船还是撞了上来。他非常生气,对着那艘空船大骂不止。
后来他才看清——那是一条没有人的船。
庄子说:“人若能虚己以游世,孰能害之?”
我们常常就像那个渔夫,把本无意伤害我们的“空船”——一段空闲、一个杂念、一阵心慌——当作威胁,拼命想去控制、回避、对抗。结果,反而在对抗中消耗了自己。
焦虑、强迫,很多时候就是我们在对着“空船”喊叫。我们害怕安静,害怕无意义,害怕不被认可,于是用忙碌、重复、控制来填补自己的心,仿佛一旦停下,自我价值就会崩塌。(推荐焦虑、强迫的朋友去看两本书《情绪自救》和《战胜强迫症》)
可真正让我们痛苦的,并不是那艘空船,而是我们无法放下的“执念”。
我的朋友告诉我,她陪伴很多来访者走出焦虑和强迫的关键,往往不是教他们“怎么做”,而是帮他们看见自己“一直在做太多”。当他们开始允许自己发呆、允许事情做不到完美、允许情绪来了又走而不急于“处理”……变化才真正发生。
这不是逃避,而是一种深刻的接纳——接纳自己可以不控制,可以不完美,甚至可以“浪费”时间。
就像正念与认知行为理论中常提到的:我们无法停止波浪,但可以学会冲浪。你不需要消除焦虑,但你可以不必把它当作一艘必须避开的船。
如果你也常常觉得一静下来就心慌,总觉得做得不够、准备不足,甚至休息都有罪恶感——或许可以试着问自己:我是否把一切都看作钉子,只想用锤子去敲?我是否愿意,偶尔也做那个看见空船、却不喊不骂的渔夫?
这个世界比你想象中更允许你停下来。而真正的生活,有时恰恰开始于你允许自己“什么都不做”的那个瞬间。
来源:药师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