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与祀神的地方,也是正一道祖庭与张天师掌天下道教事务的办公衙门。据清代道士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记载,西晋永嘉中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此为天师定居龙虎之始。此后数百年间龙虎山张天师沉寂于江湖之中,直到唐
天师府全称“嗣汉天师府”,是历代张天师生活起居与祀神的地方,也是正一道祖庭与张天师掌天下道教事务的办公衙门。据清代道士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记载,西晋永嘉中张道陵第四代孙张盛移居江西龙虎山,此为天师定居龙虎之始。此后数百年间龙虎山张天师沉寂于江湖之中,直到唐朝中后期,龙虎山张天师才逐渐闻名于江湖。这或许与天宝七年(748年),唐玄宗册封前代道教宗师有关。
根据《册尊号赦》记载,玄宗册封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而当时被册封尊号的历代道教宗师,“其洞宫山各置坛祠宇,每处度道士五人,并取近山三十户,蠲免租税差科,永供洒扫”,龙虎山应在其中。自此之后,龙虎山张天师开始出现于各种记载之中。后周道士孙夷中《三洞修道仪序》称“天师之裔,世传一人,即信州龙虎山张家也”,可见至少在五代时期龙虎山道教已由天师世传后裔传承。其后,经过数代经营,龙虎山张天师在晚唐至五代明确排定了张陵后世的顺序,取得张陵后裔正统地位。
南宋理宗于宝祐二年(1254年)敕封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张天师成为官方认可的道门领袖。此举对整个正一道的道法传承影响颇大。在隋唐及以前,受过法箓的道士均可为其他道士传授相应的法箓,宗坛以及张天师并无专授之权。1254年,第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符箓之后,成为南方道教领袖,元灭南宋之后,张天师更是执掌江南道教,成为“正一教主”,及至明清时期,三山符箓尽归龙虎山,由张天师来担任、主持法箓之传授,此举一直沿袭至第63代天师张恩溥。
张天师“掌三山符箓”,意味着其成为符箓系道士世界的绝对权威。但明清处于帝制专制巅峰,天师府权力受到压制,其权力架构为皇权所吸收,内化于国家行政机构之中。在专制皇权的高峰期,一切其他权力相对于皇权均呈消解之势。有明一代,朝廷数次问罪时任天师。及至清朝时期,张天师的品阶待遇不断被调整,乾隆四年(1739年),张天师被禁止派遣法员往各省开坛传度,道光元年(1821年)进一步限制了张天师管理龙虎山本山道众的权力,“如有私钤执照发给法官,及用空白剖付向各省考选道士,并容士民投充挂名等事,该法官及投充之人,从重治罪,仍将正一真人职名咨送吏部议处”。
龙虎山张天师家族的兴起与皇权密切相关,以至于皇权瓦解之后,张天师仍在不断寻找可依附的政治权力,最终处处碰壁,在民国被各方视作迷信而大加打压,从而延续了明清至民国“道教衰落论”话语。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