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它不需要建养殖场,也不需付运费,却能把几千只鸭子从千里之外赶到南京做成烤鸭……
你知道吗?古代有一个行当,比贩卖私盐利润还高,却完全合法;
它从唐朝一直火爆到1970年代,很多老一辈都亲眼见过;
它不需要建养殖场,也不需付运费,却能把几千只鸭子从千里之外赶到南京做成烤鸭……
这个行业,就叫“赶鸭”。
一、“移动的养鸭场”,走到哪吃到哪
想象一下:一个人,一根长棍,一支哨子,领着几千只小鸭,浩浩荡荡一路向南。
鸭子是杂食动物,根本不用喂——
田里散落的谷粒、林间的虫蚯蚓、河中的小鱼虾,全是它们的“自助餐”。
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吃,等到目的地,小鸭早已肥美长大。
最关键的是:这些鸭子大多数都被赶向南京——那座无鸭不欢的城市,做成名扬天下的烤鸭。
省了饲料、省了运费,利润可想而知!
二、千里赶鸭,重庆到南京!民国时期的“暴利长征”
尤其到了民国时期,“赶鸭”成了炙手可热的行业。
就连重庆人也纷纷加入,一路跋涉超过1300公里,把鸭子从山城赶到南京。
你没看错:是人带着活鸭,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商业路线。
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它真实发生过。
三、几千只鸭怎么就不走散?窍门原来在这!
你肯定会问:鸭子又听不懂人话,怎么做到整齐前进?
其实,赶鸭人自有他们的“核心技术”。
首先,他们出发前会训练鸭子认“家”——也就是赶鸭人随身带的帐篷。
让鸭子形成条件反射:帐篷在哪,家就在哪。
赶鸭人背着帐篷
但光靠认帐篷还不够。
鸭是群居动物,队伍里自有“领头鸭”负责带队。
赶鸭人就用长棍微调方向——只要引导好领头鸭,整个鸭群就不会偏。
万一遇上惊扰或突发状况,鸭群受惊混乱怎么办?
这时就要吹哨子。
哨音一响,鸭子就会迅速朝声音来源聚拢——这是出发前用食物反复训练出来的反射。
四、风光背后,是无尽的苦与险
当然,赶鸭一路绝非诗意田园。
风雨、野兽、盗匪、疫病……都可能让一整批鸭“血本无归”。
很多赶鸭人露宿野地、日夜提防,甚至一路一言不发——就怕惊了鸭群。
这是一门真正“睡在路上、走在梦里”的生意。
五、1970年后,为何彻底消失?
直到上世纪70年代后,公路与冷链运输飞速发展,汽车、火车运鸭效率远超人力。
饲料成本也大幅降低,规模化养殖逐渐成熟。
“赶鸭”这门行走千年的行业,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我们再难见到那样壮观的场面:
一个人、一根竿、一支哨,领着一片嘎嘎作响的“鸭云”缓缓走向地平线……
但那却是几代人的真实记忆,也是一个时代灵活致富的缩影。
你有没有听长辈说过“赶鸭人”的故事?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还记得他们吗?
来源:农家事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