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门之变的核心功臣,为何后来结局都不理想?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19 10:46 1

摘要:626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消灭了太子和齐王,成了最终的胜者。

626年六月初四,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消灭了太子和齐王,成了最终的胜者。

事后,李世民亲自平定: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恭、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

这五个人,不但都立有“定社稷大功”,而且都有杰出的才干,而李世民又不似刘邦、朱元璋一般有滥杀功臣的陋习,所以,他们本应都有很好的待遇和结局!

然而···这五位大功臣,结局都不好。

这是为何呢?

玄武门之变的首功之臣,就是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自小与李世民交好,后来又结了郎舅之亲,又在李世民东征西战和夺储之争中出谋划策,可说是李世民最亲信的人。

而李世民上位后,也没有亏待长孙无忌。

李世民做皇帝后,长孙无忌进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

随后,长孙无忌又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一位,封赵国公。

李世民去世前,委任长孙无忌为顾命大臣,辅佐李治。

李治即位后,他又进为进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

长孙无忌担任宰相三十余年,权重而不专,尽心尽智,为大唐开创盛世做出了杰出贡献。尤其是他主持修订的《唐律疏仪》,更是古代法制的典范。

然而,不幸的是,在他的晚年,他遇到了另一位权力游戏的高手——武则天。

长孙无忌一直强烈反对武则天,为武则天所痛恨。

最后,在武则天的授意下,长孙无忌受到谗言陷害,结局凄凉。

他先是被罢官,流放黔州。然后,他更是被逼令自缢!

他死后,家产被抄没,家属全部流放岭南。

玄武门之变的武力担当,就是尉迟恭。

玄武门之变中,他射杀了齐王李元吉,然后又跑去保护(实为控制)李渊,为李世民夺权立下了不可替代的功勋。

事成后,尉迟敬德被授右武侯大将军头衔,赐予吴国公爵位。

武艺高强,又深受李世民信任,此时还不满40岁的尉迟恭,不但应享荣华富贵,更应在接下来贞观朝气势恢宏的赫赫武功中建功立业。

然而,尉迟恭不但没有再立军功,就连荣华富贵也差点保不住了。

这主要是因为:性格。

尉迟恭是武人,性子直,又有点居功自傲。

所以,在长安时期,他总是对怼房玄龄等各位宰相,影响了团结,被外放到外地任职。

然而,他又跟宗亲名将李道宗打架,一拳打在人家眼睛上,差点把人家打瞎了。

李世民于是当面警告:我现在理解当年刘邦为什么要除掉韩信、彭越了!

这个话,可谓是杀气腾腾,已经非常重了!

然而,在做鄜州刺史时,尉迟恭又遇到了麻烦。

这一次,李世民当面质问:有人说你要谋反,这是为何?

尉迟恭马上把衣服脱下来,露出累累伤痕:我确实是谋反了!我为陛下打天下负有累累伤痕,如今天下已定,陛下就要怀疑我吗?

李世民流泪:你把衣服穿好了,朕是不怀疑你,才跟你说这些,你恼怒什么?

虽然李世民可能确实没有要干掉尉迟恭的意思,但是,从尉迟恭激烈的反应可以看出:他自己确实承受了极大的压力!

不久,尉迟恭辞官回家,赋闲了。

在他人生的最后16年,他迷信仙丹,研磨金属矿石,吞服云母矿石粉,挖池圹建楼台,用白色花纹的丝织物予以装饰,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我娱乐,不跟外人交往,直到去世。

尉迟恭,虽然最终保全了富贵,但是,他后来的人生,绝不像表面上那么如意。

作为大唐平定天下战争中表现最杰出的猛将,他在唐太宗、高宗时期,虽然长期富贵,但却没有参与过大唐一众辉煌的边疆战争。

作为凌烟阁功臣第七,地位崇高的贵人,他却一直战战兢兢,受到宰相的排挤、地方的谗言,以至于最后只有闭门自娱!

房玄龄,在玄武门之变中是重要谋划者。

他为秦王府网罗人才,使众人为秦王效死力,结交猛将谋臣,为李世民打造出一个人才济济、凝聚力强的班底。

玄武门之变,他是主要策划者,被李世民称为“运筹帷幄,定社稷之功”。

李世民做皇帝后,房玄龄成为宰相。

他做宰相的事迹就不必多说了,“房谋杜断”,千古知名。

而他本人,也确实富贵显赫终身,到他去世时,李世民为他废朝三日,追谥太尉,陪葬昭陵。

然而,或许恰是太宗对房玄龄的器重,才为房玄龄家族带来了灾祸。

因为器重房玄龄,李世民把自己的爱女高阳公主嫁给了房遗爱,与房玄龄联姻。

而正因如此,使房遗爱、高阳公主卷入了谋反之事。

最后,房遗爱被杀,房遗直等其他后人被废为庶人···

杜如晦,当年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他与房玄龄皆是秦王府的谋主。

玄武门之变前,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等人都积极劝李世民早早下定决心,李世民下不了决心,只有在与房玄龄、杜如晦商议后才下定决心,并定下计划。

李世民做皇帝后,杜如晦为兵部尚书,位列宰相。

此后,“房谋杜断”,二相为贞观朝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只不过,杜如晦此后的表现辉煌而短暂。

贞观四年,年仅46岁的杜如晦就英年早逝了。

侯君集,是几人核心功臣中比较年轻的一个。

在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手下虽人才济济,但坚定劝李世民动手的只有长孙无忌、尉迟恭和侯君集三人。

而在政变当日,侯君集与尉迟恭一起率军控制了李渊和朝臣。

事后,侯君集与尉迟恭、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论功并第一。

事成后,他被提拔为左卫将军,与尉迟恭类似。

然而,李世民等人对他的期待值,似乎比尉迟恭大很多,大力栽培他!

李世民甚至亲自打招呼,要李靖给侯君集传授兵法。

而魏征也荐其有宰相之材,使他成为兵部尚书,接了杜如晦的班。

635年,他随李靖出征吐谷浑。

他们克复了各种困难,长驱直入二千余里,一举灭敌!

639年,他以主帅的身份,率领军队进讨高昌。

侯君集兵行神速,越地七千里,其中包括二千里沙漠,一举攻灭了高昌,创造了古代长途奔袭的经典战例。

当时,李靖年事已高,侯君集很有可能与李勣并驾齐驱,成为帝国最重要的统帅。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侯君集“飘”了。

灭高昌后,他私自占有该国财宝,并擅自将无罪之人治罪,引起了李世民的不满,遭到了李世民的处分。

侯君集因此对李世民不满。

此后,侯君集先是对张亮抱怨李世民,然后···他又怂恿太子李承乾造反,一如当初劝李世民动手一般···

最后,太子李承乾谋反一事被揭发,侯君集被处决,妻儿被流放岭南。

当然,李世民还是够意思,一直把他留在了凌烟阁功臣图中,算是对得起他吧。

玄武门之变中的五位“并功第一”的功臣,结局都不大好。

其中,两人最终伏诛,一人死后不久后人遇大难,一人英年早逝,一人战战兢兢而善终。

其实,李世民对他们是真不错,不但没有任何迫害他们的表现,还基本上比较宽容。

然而,唐朝初期时皇家的权力斗争,实在太频繁了!

李世民与李建成之争;然后是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吴王李恪、晋王李治的储君之争;再然后是武则天···

可以说,当时的形势,几乎是一场玄武门接着一场玄武门!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他们不但长期辅政,而且还与皇家联姻,自然就不可能不卷入到皇家的权力斗争了!

因此,躲过了这一波,又会有下一波;自己躲过了,自己的后人又要接着躲···

如此,最终遇到灾祸,实在只是时间的问题!

至于侯君集,怂恿完李世民搞政变又怂恿李世民的儿子搞政变,这样自然就更加不可能不翻车了!

而杜如晦,大约也就是因为英年早逝,使自己早早退出舞台重心,反倒还保全了家族的富贵和荣耀。

至于尉迟恭,直来直去,怼完宰相打宗室,到了地方上又被下面的人诬告,跟谁都不对付。最后,干脆关起门来不与外界接触,反而最后得以善终了!

来源: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