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讨厌现在的工作,请务必看完 ,普通人兴趣变现指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0:46 1

摘要: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就像那种印在明信片上,配着海景和日落的句子。但现实是,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都被这句话“骗”得很惨。我们一头扎进自己所谓的“热爱”,以为前方是鲜花和掌人,结果却发现,自己只是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更大的坑。今天,我想跟你聊的,就是这个话题

如果你讨厌现在的工作,请务必看完这个视频 (普通人兴趣变现指南),99%的人都搞错了:如何真正靠“做喜欢的事”赚钱?

大家好。我想先问你一个问题,你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只要做你热爱的事情,你就一生都不会觉得自己在工作。”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就像那种印在明信片上,配着海景和日落的句子。但现实是,很多人,包括曾经的我,都被这句话“骗”得很惨。我们一头扎进自己所谓的“热爱”,以为前方是鲜花和掌人,结果却发现,自己只是从一个坑,跳进了另一个更大的坑。今天,我想跟你聊的,就是这个话题。不是给你灌鸡汤,而是想跟你一起,拆掉这碗“毒鸡汤”,看看把热爱变成事业,这件事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好像都在给我们一个暗示:人生的终极目标,就是找到那个唯一的、闪闪发光的“激情”所在。找到了,你就成功了一半。然后,市面上所有的成功学故事,都在反复印证这个说法。那个热爱编程的,最后成了扎克伯格;那个热爱设计的,最后成了乔布斯。

这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巨大的焦虑。我们开始拼命向内探索:“我的激情到底是什么?” 是摄影吗?是画画吗?还是做蛋糕?

很多人觉得自己找到了。比如说,我的一个朋友,她特别喜欢做甜点,做的提拉米苏堪称一绝,身边所有人都夸她。她觉得,这应该就是我的“激情”了吧。于是她辞掉了工作,开了一家小小的甜品工作室。

你猜后来怎么着?不到一年,她把店关了。她跟我说,她再也不想看见任何面粉和奶油了。

她以为开店就是每天优雅地在厨房里裱花、烘烤,享受创作的乐趣。但现实是,她80%的时间都在做别的事情:计算成本、和供应商扯皮、处理订单、回复客服消息、绞尽脑汁地想怎么做推广、还要处理税务和各种执照。那个曾经让她感到无比放松和治愈的爱好,变成了一堆压得她喘不过气的KPI和待办事项。

她对做甜点的“热爱”,被“经营一家甜品店”的琐碎给彻底耗尽了。

你看,这就是“追随激情”这个说法的第一个陷阱:它混淆了“爱好”和“工作”。

当一件事是你的爱好的时候,你是纯粹的享受者。你拥有100%的掌控权,你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想做成什么样,就做成什么样。你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只需要取悦自己。

但当它变成工作,变成你的事业时,性质就完全变了。你不再是单纯的创作者或享受者,你变成了一个“价值提供者”。你的首要任务,不再是取悦自己,而是要服务你的客户,要为市场创造价值。你做的东西,得有人愿意买单才行。

摄影师不能只拍自己喜欢的,还得拍客户满意的;作家不能只写自己想写的,还得考虑读者爱不爱看。这个转变,才是最考验人的地方。很多人跨不过这道坎,最终发现,那个曾经让自己无比热爱的爱好,变成了最讨厌的工作。

所以,问题的关键可能不是“你的激情是什么”,而是另一个,我们接下来要聊的问题。

如果我们把思路换一下,从“我爱什么”这个死胡同里钻出来,去问一个更实际的问题:“我能为别人提供什么独特的价值?” 事情可能就豁然开朗了。

你可能会说,我就是个普通人,没什么特别的技能,我能提供什么价值啊?

别急,这里的“价值”不是说你非得会造火箭、会写代码。它藏在三个圆的交集里。你可以想象一下,有三个圈。

第一个圈,是你“感兴趣”并且“有点擅长”的事。注意,这里不要求是“爱到疯狂”或者“天赋异禀”,只要是你不讨厌,而且稍微用点心就能比大多数人做得好一点点的事情,都算。比如,你特别会整理收纳,总能把乱糟糟的房间变得井井有条;或者你打游戏打得不错,对某个英雄的出装和打法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再或者,你这个人特别有耐心,很会倾听别人讲话。这些,都算。

第二个圈,是“市场需不需要”这件事。也就是,有没有人会因为这件事感到困扰,并且愿意花钱或者花时间来解决它。收纳这件事,有很多人因为家里太乱而焦虑,他们需要解决方案;打游戏,有很多人想提高技术,但自己摸索太慢;倾听,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很多人感到孤独,需要一个可以安全倾诉的对象。你看,这些需求是真实存在的。

现在,最关键的第三个圈来了,那就是“你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提供”。

同样是“会收纳”,你可以选择做上门整理师,直接帮人整理;你也可以选择拍视频,教大家整理的技巧和逻辑;你还可以设计和售卖一些收纳神器。

同样是“会打游戏”,你可以做游戏直播,靠娱乐效果吸引观众;你可以做技术教学视频,成为游戏导师;你甚至可以做陪练,直接提供一对一的指导。

这个“方式”,才是把你和别人区分开来的关键。它决定了你的商业模式,也决定了你做这件事的体验。

很多人把热爱变现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只看到了第一个圈,我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然后一头扎进去,用一种自己并不喜欢,或者并不擅长的方式去“提供价值”。就像我那个开甜品店的朋友,她喜欢的是“做甜点”,但她选择的提供方式是“经营一家实体店”,而她恰恰不擅长也不喜欢经营。这就导致了最终的崩溃。

所以,我们不要再问自己“我的激情是什么”了。激情这个词太大了,太虚了,它像个神话,高高在上。

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分解成三个更具体,更可执行的问题:

我有哪些不讨厌,还做得不错的小技能或特质?

这些东西,能帮别人解决什么问题?满足什么需求?

在所有可能的提供方式里,哪一种是我最不抗拒,甚至有点享受的?

当你把这三个问题想清楚了,那个所谓的“可以赚钱的热爱”,它的轮廓,才会慢慢清晰起来。它不是一个被你“找到”的东西,而是一个被你一步步“组合”和“创造”出来的东西。

好了,假设你通过上面的方法,找到了一个可能的方向。比如,你发现自己很喜欢研究各种咖啡豆,也挺会冲咖啡的,同时你也发现很多人想在家里喝到好咖啡,但不知道怎么选豆子、怎么冲。你觉得,你可以通过写文章或者拍视频的方式,来分享这方面的知识。

一个完美的“交集”出现了。然后呢?

然后,90%的人会卡在这里。他们会想:“等我再研究研究,等我把所有咖啡产区的知识都背下来了,等我买一套更专业的设备,等我学会了剪辑……”

这种“等一等”的心态,就是典型的“消费者心态”。

我们大多数人,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里,都首先是一个消费者。喜欢看电影,我们就拼命地看,成为一个阅片量很大的影迷;喜欢听音乐,我们就拼命地听,成为一个对各种曲风如数家珍的乐迷。我们习惯了“输入”,习惯了“吸收”。

但是,要把热爱变成事业,最关键的一步,是完成从“消费者”到“创造者”的心态转变。

创造者心态是什么?是“输出倒逼输入”。

你不需要等到自己成为咖啡专家才开始分享。恰恰相反,你正是因为要分享,才会逼着自己去学得更多、更深。

你可以从一个最简单的话题开始。就分享你最近买的一包豆子,你是怎么冲的,味道怎么样,有什么感受。拍个一分钟的短视频,或者写个几百字的短文,发出去。

这个“发出去”的动作,至关重要。

它就像一个开关,把你从一个“闭环学习者”,变成了一个“开环创造者”。

当你发出去之后,你可能会收到各种各样的反馈。有人可能会问你:“这款豆子配牛奶怎么样?”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你就会真的去试一下,然后你就有新的内容可以分享了。有人可能会说:“你这个滤杯我也有,但为什么我冲出来就那么涩?”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你可能会去研究手法、水温、研磨度的影响,然后你的知识体系就又加深了一层。

你看,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过程。你不再是为了“学”而学,而是为了“用”而学,为了“教”而学。这种学习的效率和深度,是单纯当一个消费者时无法比拟的。

而且,更重要的是,只有当你开始创造,开始输出,你才真正开始和这个世界建立连接。你的知识和技能,才真正开始产生价值。你才有可能找到那些认可你价值的人,也就是你未来的第一批种子用户。

这个心态的转变,比任何技能都重要。不要再想着“等我准备好了再说”。你永远都不可能“完全准备好”。最好的时机,就是现在。用你手里现有的东西,做一个“最简陋”的成品,然后把它推出去。这就像把一个雪球从山坡上推下去,它一开始很小,但只要它滚动起来,它就会越滚越大。而大多数人,穷其一生,都在山顶上,徒劳地想把那个雪球捏得更圆、更完美。

当我们谈到“创造”,很多人脑子里会浮现出一个宏大的画面:我要写一本传世之作,我要拍一部惊艳的电影,我要开发一个改变世界的APP。

这个想法很有雄心,但它也很有害。因为它会让你在起步阶段,就被自己过高的期望给压垮。

在硅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翻译过来就是“最小可行性产品”。

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开发出一个只包含核心功能的产品原型,然后迅速投放到市场,去验证这个产品的想法到底有没有人买账。

这个概念,完全可以应用到我们个人身上。

在你还不确定自己的方向是否正确,不确定市场反应如何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投入过多的时间、金钱和精力,去打造一个你自认为“完美”的产品。你应该做的,是打造属于你自己的“MVP”。

这个MVP可以是什么?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知识博主,你的MVP可能不是一套精心制作的付费课程,而是一篇解决某个具体小问题的文章,或者一个三分钟的讲解视频。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设计师,你的MVP可能不是一个功能齐全的个人网站,而是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几个设计作品,甚至只是一个Behance或Dribbble的主页。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咨询师,你的MVP可能不是一套昂贵的咨询套餐,而是一次30分钟的免费体验咨询,或者是一个小范围的线上分享会。

打造MVP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测试”和“获取反馈”。

你想分享咖啡知识,你写了第一篇文章,发出去。结果发现,没什么人看。这时候你就要分析了,是标题没取好?是内容太枯燥?还是发布的平台不对?你根据反馈去调整,再写第二篇,第三篇。

这个过程,就像在黑暗的房间里寻找电灯开关。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找到。你只能伸出手,不断地去触摸,去试错。你的每一个MVP,每一次输出,都是一次触摸。可能大部分触摸到的都是冰冷的墙壁,但只要你持续下去,总有一次,你会“啪”地一下,按到那个开关。

我认识一个做个人理财规划的朋友。他一开始的MVP,就是一个Excel表格。他把自己做家庭财务分析用的表格模板,免费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和网友。很多人用了之后觉得特别好,就来问他更深入的问题。他根据这些问题,不断地优化那个表格,后来又增加了一些简单的文字说明。再后来,他把这些说明扩充成了一份简单的PDF指南。

当他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了这份指南付费的时候,他才知道,市场验证通过了。然后,他才开始投入更多精力,把这份指南升级成了一套完整的线上课程。

如果他一开始就闷着头去开发那套课程,很可能会因为抓不住用户的痛点,而做出一个无人问津的产品。

所以,忘掉那个“一鸣惊人”的幻想吧。所有我们看到的“一夜成名”,背后都是无数个不为人知的MVP的迭代。先完成,再完美。先让你的想法,以一种最轻、最快的方式,去跟真实的世界碰一碰。市场的反馈,会告诉你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当你的MVP在市场上得到了一些积极的反馈,你可能会开始积累一些关注者。这时候,一个新的问题又来了:我是应该追求粉丝数量的快速增长,还是应该做点别的?

社交媒体给我们所有人都制造了一种“流量焦虑”。我们看到别人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粉丝,就会觉得,我是不是也要做到那个规模,才能开始赚钱?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对我影响很深的概念,来自《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提出的“1000个铁杆粉丝”理论。

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说,任何从事创作或艺术的人,比如作家、音乐家、设计师、博主,只要能拥有1000个铁杆粉丝,就足以过上体面的生活。

什么是“铁杆粉丝”?凯文·凯利的定义是:“无论你创造出什么东西,他都愿意付费购买的人。”

他们会买你的每一本书,听你的每一首歌,看你的每一部电影。他们会开车几百公里,只为来参加你的线下分享会。他们不仅自己消费,还会主动向身边的朋友推荐你。

这个理论的颠覆性在于,它把我们的注意力,从追求“广度”,拉回到了追求“深度”。

你不需要让成千上万的“路人粉”知道你,你只需要服务好那一小撮真正认可你价值的“铁杆粉”。

1000个,甚至有时候,100个就够了。

假设你是一个营养师,专门帮助工作繁忙的白领做体重管理。你不需要成为一个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你只需要找到100个愿意为你的专业服务付费的客户。如果你为他们提供年度咨询服务,每人收费5000元,那一年的收入就是50万。这足以让你过上不错的生活了。

而这100个人,从哪里来?

他们就来自你早期通过MVP积累起来的那些用户。当你持续不断地输出价值,真诚地和你的早期用户互动,解答他们的疑问,甚至把他们当成朋友一样去对待,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会慢慢地从“路人”转变为“粉丝”,再从“粉丝”转变为“铁杆粉丝”。

这个过程,没有任何捷径。它靠的不是你投放了多少广告,或者用了什么裂变技巧,而是你和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建立起来的“信任”。

在这个阶段,你应该把80%的精力,都放在服务好你现有的、哪怕只有几十个的关注者身上。

回复他们的每一条评论,认真对待他们的每一个问题。你可以建一个社群,把他们聚集起来,在群里提供额外的价值,和他们进行更深入的交流。你甚至可以不定期地找几位典型的用户,和他们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去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和困扰。

这听起来很慢,很“笨”,一点也不“互联网”。但正是这种“笨”方法,才能帮你筛选出那些真正与你同频的人,建立起坚不可摧的社群基础。

当你拥有了第一批铁杆粉丝之后,你就拥有了最宝贵的资产。他们不仅是你的收入来源,更是你前行路上最坚实的支持者,是你最好的“产品经理”,也是你最强大的“口碑传播渠道”。

当你拥有了一批铁杆粉丝,并且通过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或者小范围的产品,赚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你可能会遇到一个新的瓶颈:你的时间不够用了。

你一天只有24小时。如果你做的是咨询,那你服务的人数就是有上限的;如果你卖的是手工制品,那你生产的数量也是有上限的。你的收入,被你的时间给锁死了。这就是典型的“时间换钱”模式。

想要打破这个天花板,你就必须思考,如何把你的价值,从你的时间里“解放”出来。也就是,从“时间换钱”,升级到“价值换钱”。

你需要创造一种产品,这种产品,你只需要投入一次性的生产时间,但它却可以服务无数个客户,为你带来持续的收入。这种产品,我们称之为“杠杆产品”。

最典型的杠杆产品,就是数字化产品。

比如,一本书、一套线上课程、一个付费社群、一个软件工具、一个设计模板。

你把过去做一对一咨询时,反复回答的那些共性问题,系统性地梳理出来,录制成一套线上课程。这样,你投入一个月的时间制作课程,但这套课程可以在未来的几年里,持续不断地被成千上万的人购买。你的时间被解放了,但你的价值,却通过这套课程,被放大了无数倍。

再比如,你是一个设计师,你发现很多小公司都需要做PPT,但又请不起专业的设计师。你可以把你做PPT的经验和模板,打包成一个“PPT资源工具包”来售卖。这也是一种杠杆产品。

从“服务”到“产品”,是所有个人创业者走向规模化的必经之路。

这个过程,并不意味着你就要完全放弃做服务。恰恰相反,高端的一对一服务,可以作为你产品线里的“旗舰”,用来服务那些付费意愿和能力最强的核心客户,同时也能让你保持对市场一线的敏锐洞察。

而标准化的“杠杆产品”,则可以作为你的“入门款”和“主流款”,用来服务更广泛的大众用户,实现收入的规模化增长。

这样,你就建立起了一个健康的产品矩阵:用免费的公开内容(文章、视频)来吸引潜在用户,用低价的杠杆产品(电子书、小课程)来筛选付费用户,再用高价的一对一服务来锁定铁杆粉丝。

这个体系一旦建立起来,你的事业就不再是一个单纯依靠你出卖体力活和时间的手工作坊了。它变成了一套可以自动运转、并且不断创造价值的系统。到那个时候,你才真正拥有了选择的自由。你可以选择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你真正热爱的“创造”本身,而不是被日常的事务所绑架。

聊到这里,你可能会发现,把热爱变成事业,好像并不是一件那么浪漫的事。它不像是顿悟,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充满了试错和迭代的实践。

它需要你从关注自己,转向关注他人;从享受输入,转向坚持输出;从追求完美,转向快速验证。它背后,是商业的逻辑,是价值的交换,更是对人性的洞察。

但我想说的是,这恰恰是这件事最迷人的地方。因为它逼着你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和这个真实的世界发生碰撞。在这个过程中,你不仅创造了价值,赚到了钱,更重要的是,你找到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你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深刻地认识了自己。

这可能,才是“做你喜欢的事”背后,那份最宝贵的奖赏。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这期视频对你有一点点启发,别忘了给我点个赞,你的支持会让我更有动力。我们下期再见。

来源:今日茶话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