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茶膏源于普洱茶,所以其也含有“茶多酚”、“类黄酮”、“茶碱”、“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有益于人身体物质。现代普洱茶膏最突出的三个功效是解酒护肝,消食解腻,养胃解毒。
普洱茶膏是清朝普洱茶八色贡品之一,小小一颗满满精华,古时期的“灵丹妙药”,承载着普洱茶所有的药用价值。
茶膏源于普洱茶,所以其也含有“茶多酚”、“类黄酮”、“茶碱”、“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有益于人身体物质。现代普洱茶膏最突出的三个功效是解酒护肝,消食解腻,养胃解毒。
"茶膏就是古代版的速溶茶吧?"茶膏是将云南大叶种茶叶经过加工与发酵后,通过特殊的方式将茶叶中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速溶茶,而这种速溶茶却并不简单。今天,就让我们来解开这个被99%的人误解的千年智慧。
一、什么是茶膏?
茶膏并非现代产物,而是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早在唐代便有了雏形,后于宋朝有所成就,而到了清朝便有了体系化的生产工艺。
茶膏是茶的精华,素有“茶中黄金”之称。茶圣陆羽的《茶经》中,以“采、蒸、捣、拍、焙、穿、封”七道工序,描绘出了当时的茶膏基本制作工序。
相较于民间来说,茶膏生产工艺之复杂,清代主要采用压榨膏法,要经过186道工序,72天的周期才能制作完成,因此茶膏一直作为皇家御用品。
作为一款古老的“养生御品”,茶膏不仅只是保留了茶的香味与滋味,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药用价值。在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就有关于茶膏的药用价值记载,可以清热生津,醒酒怡神,对于口腔溃烂、口臭、咽喉疼痛的症状,也有一定的疗效。
时至今日,茶膏工艺更达到了新的高度,运用现代物理技术,对原茶芳香物质进行固化,最大限度保留原茶滋味,不仅口感顺滑酣畅,更保留了原茶中有益物质,茶多酚更比原茶高达数倍。
如今现代科技已经证明茶叶不是治百病的“良药”,但普洱茶的功用确实很多。
茶膏源于普洱茶,所以其也含有“茶多酚”、“类黄酮”、“茶碱”、“纤维素酶”、“果胶酶”等有益于人身体物质。现代普洱茶膏最突出的三个功效是解酒护肝,消食解腻,养胃解毒。
二、什么是速溶茶?
速溶茶又名萃取茶,是以成品茶或鲜叶为原料,通过提取、浓缩、杀菌和干燥等工序加工成的一种冲水即溶的粉状、片状或颗粒状产品。速溶茶生产始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经过多年的试制和开发生产,已成为市场上重要的茶饮料类产品,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速溶茶生产国和消费国。共研网的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截止2024年,全球速溶茶市场规模已达到16.24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速溶茶市场规模将攀升至23.09亿美元。
速溶茶是怎么制成的?
原料选择 速溶茶的原料主要包括茶叶和鲜叶。丰富的茶叶原料赋予了速溶茶各种独特风味和营养成分。根据加工原料的不同,速溶茶可分为速溶绿茶、速溶红茶、速溶乌龙茶、速溶黑茶(含普洱茶)、速溶白茶、速溶黄茶、速溶茉莉花茶等。
提取将茶叶进行浸泡或萃取,使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中。这个过程可以通过热水浸泡、超声波萃取、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等多种方式实现。
过滤 过滤目的是去除提取液中的细微颗粒、
悬浮杂质或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浑浊沉淀物质。过滤方法包括离心沉降过滤、碟片离分离、高速管式离心分离及膜过滤等。
浓缩 将提取后的茶提取液进行浓缩,去除多余的水分,获得高浓度的茶提取液。浓缩的方法有蒸发浓缩、反渗透浓缩等。浓缩后的茶提取液浓度增加,为后续的干燥步骤做好准备。
干燥将浓缩后的茶提取液进行干燥,目的是去除浓缩液中的水分、塑造外形、固定品质、获得速溶茶产品。干燥后的速溶茶,其
含水量一般要求低于4%。常见的干燥方法有喷雾干燥、冷冻干燥。
速溶茶有什么用途?
制茶饮料 速溶茶可以作为茶饮料加工原料。速溶茶粉是天然、健康的茶叶原料,可作为茶饮料主要用茶原料,也可作为新式茶饮中的茶底,与牛奶、水果、坚果等组合。
冲泡饮品 速溶茶可直接用热水或冷水进行冲泡,从而得到一杯保持原有茶叶风味品质的茶饮。在冲泡时,也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入牛奶、果汁或糖等进行调味,使得茶汤的风味更加丰富。
制茶食品 速溶茶的颗粒状或粉末状形式使其能够快速溶解、均匀分布。速溶茶粉可在制作糕点时加入,制成茶饼干、茶蛋糕,也可与巧克力、糖浆混合,制成茶味糖果,还可与果酱、沙拉酱混合制成茶味酱料。
速溶茶的出现,让喝茶变得更简单方便。无论是直接冲泡,还是用来做饮料、甜点,速溶茶都能轻松解锁,玩出新花样。未来,这位茶叶界的多面手,会走进更多人的生活,成为茶在新时代的另一种精彩表达。
三、领先西方几百年?解密普洱茶膏背后的中国古代生物“黑科技”
当我们谈论中国茶文化,脑海中浮现的常是翠绿的茶园、晶莹的茶水、轻盈的茶香。 然而,在故宫博物院的一个展柜里,安静地躺着几方黝黑如墨的小方块——它们被称为 "普洱茶膏"。
它们沉默地存在了 近两百年,不腐不朽。同一时期,那些来自江南的名贵绿茶、武夷的珍稀岩茶,早已灰飞烟灭,化为尘土。 唯有这些黝黑的小方块, 穿越时间长河,依然完好如初 ——仿佛它们不只存放了茶的精华,还 封存了时间本身。
这些不起眼的黑色方块,曾是 清朝皇室最尊贵的贡品,是历代茶人追寻的 至高境界,也是 中国古代生物技术智慧的结晶——在没有显微镜和实验室下,却能巧妙利用微生物活动 的神奇技艺。
凝固的时光:茶膏的物质之谜若你有幸亲眼见到这些茶膏,你会发现它们是委角方形的小块,大不过寸许,重约四克。 表面压有精美的花纹,中间是"寿"字,四幅祥图环绕,色泽黝黑,在灯光下隐约泛着 油亮的光泽,像是被时间打磨过的 古玉。
轻轻拿在手中,沉甸甸的,质地坚实却不僵硬,有一种微妙的韧性, 介于玉石与琥珀之间。将它置于鼻端,依稀可嗅到一种 沉郁的香气,像是山林的泥土与经年古木的混合,带着若有若无的 药香。这种气息并不外露,而是 深藏其中,如同古井深处的水声,需要耐心与专注才能捕捉。
当你将它放入杯中,以沸水冲泡,神奇的转变开始发生:坚固的黑块缓缓融化,释放出 红褐色的液体,杯中渐渐泛起一种 宝石般的红色光泽。 这色泽不同于普通红茶的赤红,也不同于熟普洱的暗褐,而是一种介于二者之间的 深邃红色,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如同古寺中流淌了千年的灯火。
一口入喉,先是 醇厚如绸缎般 的质感轻轻包裹舌面;继而是 层层叠叠的风味次第绽放:若有若无的甜,如深山野蜜;温润的木香,似千年古树的低语;淡淡的药草气息,如老庄园里的草药柜;最后,一种无法言说的 陈韵 徐徐展开,仿佛 时间本身被酿成了琥珀色的记忆,在舌尖上缓缓融化。
这就是普洱茶膏 ——一种将 茶叶精华凝缩成固体 的神奇存在,一种 穿越时空的味觉记忆,一种 中国古代生物技术的无声见证。
▼一块小小的茶膏会让你大开眼界
▼在滚烫的清水中,茶膏慢慢融化
▼不断溶解的茶膏像有生命的水母一样伸缩、律动
▼冲泡好的茶膏呈现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仿佛神秘的宇宙流
从"含膏"到"出膏":一部物质不断提纯的历史
茶膏的故事,是一部 物质不断凝缩与提纯的历史,也是中国人对植物生命本质理解不断深化的见证。 这个故事始于 唐代。当"茶圣" 陆羽 在 《茶经》 中提到 "含膏者皱" 时,他注意到了茶叶在加工过程中自然溢出的 "膏状物质"。
就像古代文人观察到露珠在荷叶上滚动却不沾湿叶面,从中悟出水分子的奥秘一样,陆羽在这些茶叶表面的皱纹中,无意识地发现了茶叶最精华部分的物质存在形式。 在陆羽眼中,好的饼茶表面应当留有这种膏状物质,形成自然的皱纹,这是茶叶品质的标志之一。
但在那个时代,这种"膏"还只是茶叶加工的副产品,并未被刻意提取和珍视,如同江河边的砂金,虽然闪闪发光,却未被人识破其真正价值。宋代,随着饮茶风尚的演变和 "斗茶" 活动的盛行,茶人对茶叶品质的追求达到了新的高度。
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许能说明当时的情景:相传在宫廷举办的一次"斗茶"竞赛中,各路茶师带来珍藏的名茶,争奇斗艳。一位来自建州的茶师却带来了一种特殊的茶品——用茶膏制成的 "玉蝉膏"。
当这位茶师将它放入银碗中冲泡时,茶汤渐渐化开,色如琥珀,香气四溢,击败了所有对手。从那时起,茶膏开始进入上层社会的视野,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
宋朝官员 赵汝砺 在 《北苑别录》 中首次揭示了宋代制作茶膏的方法:"茶既熟谓茶黄,须淋洗数过。方入 小榨,以去其水,又入 大榨出其膏。先是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入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
这是人类历史上 第一次有意识地将茶叶中的水溶性物质与纤维物质分离,是茶叶加工史上的重大突破,也是中国古代生物技术的一次重要创新。然而,这种先进的制茶工艺在 明朝 时几乎消失了。
明太祖 朱元璋 一道圣旨—— "罢龙团凤饼,改散形茶",终结了延续数百年的团饼茶制作传统。
朱元璋希望让普通百姓都能饮茶,而复杂的团饼茶工艺与昂贵的茶价使这一愿望难以实现。 就这样,茶膏的技艺在中原地区几乎失传,唯有在边远的 云南,这种古老的制茶方法得以保存和延续,如同火种在荒野中被小心守护。
到了 清代,茶膏迎来了发展的 黄金时期。1729年, 雍正 皇帝下旨命云南总督亲自监督,选取最好的茶叶制成普洱团茶、女儿茶和茶膏进贡朝廷。但真正使茶膏工艺登峰造极的是 乾隆 皇帝时期。
乾隆皇帝上位后,出于对父亲雍正死因的怀疑(可能与道士提供的含重金属"丹药"有关),对传统熬制法产生了质疑。
他将茶膏的制作迁入紫禁城内的 御茶房(原址在乾清宫东庑),并在制作工艺上做了重大改进,开创/大幅改进了 "压榨制膏法"。
这种方法在 常温下进行,避免高温破坏活性物质,最大程度 保留了茶叶中的"生机",使茶膏品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1765年,清朝著名药物学家 赵学敏 将"普洱茶膏"正式收录进 《本草纲目拾遗》,记载其 "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者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功力尤大也。"自此,茶膏获得了官方认可的 药用价值,不仅是皇室贡品,还成为清朝馈赠外国使节的 国礼。1792年,乾隆皇帝将茶膏赠予到访的英国 马嘎尔尼使团,这是茶膏首次正式"出海",走向世界。
▲这就是传说中的清代茶膏
▲清代的茶膏曾经拍出1克1万元的天价
普洱茶膏的历史,展现了中国古人对物质本质不断深入探索的过程:从欣赏茶叶外在形态之美,到追求茶叶内在精华之深;从满足于感官享受,到探寻生命能量的本源。这是一条 从表象到本质,从形式到内涵 的探索之路,也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生动写照。
时间与精华的凝缩之旅:茶膏制作的奇妙历程
茶膏制作,本质上是一场 时间与精华的凝缩之旅。
在 大锅熬膏法 中,时间被压缩在沸腾的水汽里,茶叶的精华被高温催逼而出,如同一场 急促的倾诉; 在 御制压榨法 中,时间被延展在榨床之间,茶叶的精华被耐心地挤压而出,如同一场 优雅的对话; 而在 现代低温制膏法 中,时间被编码在微生物的基因中,茶叶的精华被生命活动唤醒,如同一首 无声的协奏曲。
三种方法,三种时间观,也是三种人与自然对话的方式。想象一下:在清朝乾清宫东庑的御茶房内,一位年迈的茶师正俯身于一方大榨。窗外,紫禁城的黄瓦在夕阳下泛着金光,而室内,只有茶香与木质榨床发出的轻微吱呀声。
茶师的动作既有力又精准,仿佛执行一种古老的舞蹈。先用小榨去除茶叶中的水分,再用大榨提取精华。
他的手指轻轻抚过榨中流出的茶汁,感受其粘稠度与温度,判断压榨的进程。 每一次压榨,都是一场与时间的对话——太快则精华未出,太慢则活性已失。这是一种无法用文字精确传授的技艺,只能通过多年实践才能掌握的 微妙平衡。
在这个没有精密仪器的年代,茶师的 手指就是最敏感的测量工具,他的 经验就是最复杂的计算公式。
当他从榨床中取出茶汁,放入檀木容器中自然沉淀时,他并不知道这个过程中有无数 微生物 正在进行着复杂的 生物转化。他只知道,按照祖辈传下来的方法,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就能提取出茶叶的精魂。
茶膏的制作技艺,随着时代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大锅熬膏法:急剧提纯的原始智慧这是云南土司采取的一种原始制膏工艺,借鉴了古代中医熬制"药膏"的方法。经过反复煎熬,茶汤逐渐浓缩,最终化为墨黑的膏状物。
这种方法如同一场急促的对话,以高温快速催逼出茶叶中的有效成分。它直接、高效,却也粗放,高温长时间煎熬不可避免地破坏了茶叶中的许多活性物质,就像一场过于热烈的交谈,虽然信息传递迅速,却可能失去许多细微的情感与思想。
▲茶膏制作流程
御制压榨制膏法:静待自然的皇家革新
清宫改进的制膏方法,主要由五个精心设计的环节构成,每一步都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顺应。从轻蒸解块淋洗,到二次发酵,再到小榨去水大榨出膏,每一个环节都给予茶叶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进行自然转化。
这种工艺如同一场耐心的对话,给予茶叶足够的时间来释放其内在精华。在 常温下操作,最大限度保留了茶叶中的 活性酶,这些酶就像茶叶的 "生命密码",为茶膏后续的陈化提供了 "动能",使其品质不断向上提升。就像一篇经过时间淬炼的文章,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愈加深邃。
▲陈年茶膏的表面已经风化
现代低温制膏法:科学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现代茶膏制作技术结合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物技术,形成了更科学、更安全的制作流程。这种方法既尊重传统,又融入了现代科学的理性分析,从茶叶预处理、超微粉碎,到 可控发酵、液态转化,每一步都经过精确计算与控制。
这种制作方法如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古老的经验与现代的科学在此交汇,形成一种新的智慧。现代生物技术不是否定传统,而是 用科学的语言解读传统,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 有趣的是,当现代科学终于拥有了足够的技术手段来分析茶膏时,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茶膏中的某些 生物活性化合物,在其他任何单一茶叶形态中都无法找到。
这些 独特化合物是多种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协同作用的产物,是一种 "集体智慧" 的结晶。 这一发现令人深思:或许我们现代科技的局限,不在于技术不够先进,而在于 思维不够整体。当我们专注于分析单一成分时,那些存在于关系网络中的智慧便被我们忽略了。
从中国古代的大锅熬膏,到清宫的压榨制膏,再到现代的低温生物转化,茶膏制作工艺的演变展示了一条 从经验到科学的技术进化路径。 但令人惊叹的是,即使在最初的经验阶段,古人已经掌握了 生物发酵的基本原理,虽然他们可能无法用现代科学语言来解释这个过程。 这种直觉与经验的结合,是中国传统科技的鲜明特色,也是茶膏能够穿越千年时光而不朽的奥秘所在。
凝固的哲学:茶膏的现代启示
在数字化、碎片化的当代社会,茶膏这种古老的存在,似乎显得格外珍贵。它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 思想的凝结,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时间的哲学现代社会崇尚即时性、效率和速度,而茶膏则代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时间观。
从其制作过程到饮用体验,茶膏无时不在教导我们一种 "'慢的智慧'" ——茶叶需要时间去转化,茶膏需要时间去陈化,品饮也需要时间去体验。 这种时间观提醒我们:某些价值只能在时间的流淌中才能显现,某些智慧只能在耐心的等待中才能领悟。在追求 "'快'" 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保留一些空间给 "'慢'"?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茶膏的现代复兴表明,传统与创新并非对立关系,而可以是相互滋养的。同年,一家名为 "'蒙顿'" 的企业推出了现代工艺制作的普洱茶膏,开创了传统茶膏的现代复兴。
2008年,在云南普洱市更名庆典上,北京故宫博物院将一匣清代茶膏作为贺礼赠送;真正的创新,往往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基础上发展而来。茶膏的故事告诉我们,创新的本质不是否定过去,而是 将过去的智慧转化为未来的可能性。
至今仍存放在故宫的清代普洱茶膏
当茶不再是茶
茶膏的故事,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古人那句看似简单的智慧: "茶之为道,贵乎自然。" 或许,茶膏之所以能穿越时间,正因为它超越了茶叶的表象形态, 直抵茶之本质。 在这方寸之间的黑色方块中,不仅凝聚着茶的精华,还封存着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对时间的敬意,以及对生命本质的探寻。
泽青茶道创始人: 有趣的故事,有趣的茶,还有一群灵魂有茶气的人。分享有关茶和茶文化的故事。传播茶香健康生活、茶道文化、茶知识,茶文章、茶美学、茶社交等生活方式,为您带来一场愉悦的茶文化体验。 生活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创意源自于对生活的热情。
来源:泽青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