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张马黄赵?《三国志》列传排序暗藏玄机,唐代出土墓志成证据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18 21:05 1

摘要:一提到“五虎上将”,咱们脑子里蹦出来的顺序多半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顺序拜《三国演义》和民间戏曲所赐,深入人心。但如果你翻开正史《三国志·蜀书》,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异:卷六的列传顺序依次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今天咱们来扒一扒《三国志》里一个看似不起眼,实则暗藏深意的细节——蜀汉“五虎上将”在陈寿笔下的列传排序。

一提到“五虎上将”,咱们脑子里蹦出来的顺序多半是: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这顺序拜《三国演义》和民间戏曲所赐,深入人心。但如果你翻开正史《三国志·蜀书》,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差异:卷六的列传顺序依次是: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

《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

是陈寿手滑写错了吗?还是罗贯中为了艺术效果故意调整了?NONONO!陈寿作为晋朝史官,下笔每一个字都慎之又慎,人物的排序绝非乱来,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和政治隐喻。而解开这个谜团的关键,竟然要等到数百年后,一方唐代墓志的出土,才为我们提供了终极答案。

最直观的解释,是陈寿按照他们最终的官职爵位高低来排的。我们来简单列一下:

关羽:前将军、假节钺、汉寿亭侯(《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车骑将军、司隶校尉、西乡侯(《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马超:骠骑将军、凉州牧、斄乡侯(《三国志·蜀书·马超传》:“拜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黄忠:后将军、关内侯(《三国志·蜀书·黄忠传》:“拜后将军,赐爵关内侯。”)赵云:镇军将军、永昌亭侯(《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云别传》:“翊军将军,后迁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 其镇军将军为刘禅即位后所追赠。)

从官爵看,车骑将军(张飞)位在骠骑将军(马超)之下,但高于前后左右将军。而赵云终其一生,军职和爵位确实均低于前四位。这么看,似乎合情合理。

但问题来了:如果仅按官爵,为什么不是“马张关黄赵”? 马超的骠骑将军是蜀汉武官顶峰,仅次于刘备的汉中王(皇帝),理应排第一才对。可见,官爵绝非唯一的排序标准,甚至不是最主要的标准。

陈寿的排序,实则是一套复杂的“综合评分系统”。

关羽、张飞(无可争议的前二):这二位是刘备的“原始股股东”,从涿郡起兵就誓死相随的兄弟,代表了蜀汉政权最核心的元老派和根基。他们排在前二,象征的是资历亲疏关系的绝对顶端。哪怕马超官再大,在“自己人”这个维度上,也得靠边站。马超(第三位的特殊意义):马超排第三,压过黄忠、赵云,甚至压过官爵理论上比他低的张飞,原因极其特殊。马超是汉末一代枭雄,曾是一方诸侯,名望极高。他的归附,对刘备集团有巨大的政治广告效应。刘备称汉中王后,上表给汉献帝(尽管曹操控制着),署名第一位是“平西将军都亭侯臣马超”, why?就是因为马超的名望和身份(伏波将军马援之后,朝廷正式册封过的侯爵、将军)最能拿得出手,用以彰显自己集团的“合法性”和“号召力”。(《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载群臣上汉帝表,领衔者即为马超)陈寿将他紧随关张之后,是对这种特殊政治地位的承认。黄忠(第四位的平衡与争议):黄忠是荆州派的代表,他的后将军之位,是汉中战后刘备力排众议封的。诸葛亮曾劝刘备:“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三国志·蜀书·黄忠传》)这深刻反映了蜀汉内部荆州、元老、东州等派系的微妙关系。陈寿将黄忠排在第四,既尊重了其官职,也隐约体现了他在集团内的实际地位——功高,但根基和声望无法与前三者相比。赵云(第五位的真实地位):赵云长期担任刘备的“主骑”(卫队长),后来多为中护军、翊军将军,角色更侧重于禁卫、内臣和战略预备队。他虽能力全面、忠勇无双,但独立统兵作战、斩将夺旗的“大军功”确实少于前四位。他的官爵也真实反映了这一点。陈寿将他置于最后,是对其历史地位的客观书写。将他与关张马黄同列一传,已经是极高的荣誉,肯定了其作为蜀汉第一梯队武将的身份。

至此,陈寿的逻辑似乎很清晰了:资历亲疏 > 政治名望 > 官爵功绩。但这套“陈寿算法”是他自己的发明吗?还是当时蜀汉政权内部乃至后世,本就如此看待这五人的地位?

时间来到唐朝。1983年,在四川成都的唐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方名为《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的墓志铭(此碑现存于成都武侯祠,俗称“三绝碑”)。这方碑由中唐名相裴度撰文,书法家柳公绰(柳公权之兄)书写。其中在追述诸葛亮功业时,提到了这样一句:

其时则有翼侯、伏波、新息、镇南之伦,云合景从。

这句话信息量巨大!它用四个爵位代指了四位名将:

翼侯:法正(法正谥号翼侯)伏波:马超(马超继承先祖马援的“伏波将军”名号,常被以此代称)新息:黄忠?(此说有争议,但主流认为指黄忠,因黄忠封关内侯,食邑可能在“新息”?但此说存疑,或为泛指)镇南:赵云?(赵云曾任镇东将军,但“镇南”或为泛指,或碑文有误记)

但最关键的不在于具体指谁,而在于其排序! 碑文是“马超”紧随“法正”之后,位列武将之首,而非关羽和张飞。

这块碑立於唐朝,距离三国时代已有数百年,但它证明了一种当时主流的历史认知和人物评价排序:在谈论蜀汉名将时,马超的地位是被格外突出,甚至被认为是在关张之前的。这种观念并非空穴来风,恰恰与刘备上表时让马超领衔、陈寿将马超紧随关张之后排序的逻辑一脉相承——即高度重视其名门之后、一方诸侯的政治名望和符号价值

这方唐代墓志,就像一个穿越时空的“投票”,为我们佐证了陈寿的排序并非个人癖好,而是反映了从三国到唐代一种公认的、基于政治考量的历史人物地位评判体系。它告诉我们,“关张马黄赵”这个顺序,在古人看来,合情合理,且大有深意。

作为晋臣,陈寿修《三国志》时压力巨大。他必须秉承西晋的官方立场(以魏为正统),同时又要在细节处为自己的故国蜀汉保留历史尊严。他的笔法,堪称“春秋笔法”,于细微处见真章。

将关张马黄赵合为一传,本身就是一种极高的历史定性和褒奖。而排序,则是他精心设计的“暗码”:

它安抚了蜀汉元老(关张在前)。它承认了现实政治(马超的特殊性)。它客观记录了功绩与官爵(黄赵在后)。最终,它构建起一个为西晋官方所能接受、又能最大限度保存历史真实的叙事结构。

所以,《三国志》的列传排序,绝非简单的名单罗列,而是一套融合了资历、功绩、官爵、政治影响力、派系平衡乃至当时世俗名望的复杂“算法”,是陈寿作为杰出史家的深意所在。 而唐代墓志的出土,让我们有机会破译这套“算法”,窥见那段波谲云诡的历史中,更为真实和复杂的权力格局与人物关系。

下次再有人跟你争论“五虎上将”谁该排第一,你不仅可以甩出《三国志》的原文,更能抛出这块唐代的“硬核”证据,从历史书写和政治象征的深度,好好说道说道了。历史的有趣,往往就藏在这些不经意的细节之中。

参考文献与史料来源:

(晋)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点校本。(南朝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卢弼,《三国志集解》,上海古籍出版社。(宋)司马光,《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成都武侯祠博物馆,《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唐代)考释资料。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其中对刘备集团内部派系有精深论述)沈伯俊,《三国演义》与三国史实,《中华文化论坛》。

来源:图说三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