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收刚过,豫北农村的田埂上还留着没来得及清理的麦茬,风一吹,带着股子麦香。62岁的张建国蹲在自家承包地的地头,手里攥着那个刚发下来的红色确权本,指腹一遍遍摩挲着封面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眉头却皱成了个“川”字。
秋收刚过,豫北农村的田埂上还留着没来得及清理的麦茬,风一吹,带着股子麦香。62岁的张建国蹲在自家承包地的地头,手里攥着那个刚发下来的红色确权本,指腹一遍遍摩挲着封面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字样,眉头却皱成了个“川”字。
“这地种了快二十年,明年就到期了,往后还能不能接着种?”他嘴里嘀咕着,声音不大,却被旁边晒谷场上翻晒玉米的邻居听了去。“可不是嘛,我家那几亩地也快到期了,要是真收回去重分,之前刚修的水渠不就白花钱了?”这话一接茬,晒谷场上瞬间围过来好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满是焦虑。
就在这时,村支书李刚骑着电动车赶了过来,车筐里装着一沓花花绿绿的宣传单,离老远就扯开了嗓子:“老少爷们儿别瞎琢磨了!10月起新政策就落地了,承包地能再续30年,宅基地闲着也能挣钱,咱的地啊,比以前更稳当了!”
这话像颗定心丸,晒谷场上的人立马围了上去,张建国也赶紧站起来,凑到跟前:“李书记,你给咱好好说说,这延包30年,是真能让咱踏实种地不?”
“那可不!”李刚把电动车往边上一停,从筐里抽出一张宣传单,指着上面的字说,“这次延包是无缝衔接,第二轮承包到期了,直接续上30年,而且有个大原则——‘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谁家承包的地界儿,基本就定死了,不用怕家里添人了地被分走,也不用愁人少了地被收走。”
村民王秀兰挤到前排,手里还挎着刚摘完菜的竹篮,篮子里的黄瓜顶花带刺。“李书记,我家那12亩地,供俩孩子读完大学全靠它。前两年想建个小灌溉棚,一问要三万多块,我跟老伴儿琢磨了好几天,就怕刚建好地就到期了,钱打了水漂,硬是没敢动工。现在真能延30年,我是不是就能放心建棚了?”
“当然能!”李刚笑着点头,“不光能建棚,你想引进啥好品种、买啥新农机,都不用犯嘀咕。政策就是给咱农民撑腰的,让咱敢往地里砸钱,敢琢磨长远事儿。”
村里的种粮大户赵军也来了,他穿着件沾着泥土的迷彩服,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李书记,我那合作社之前想多流转点地,好几户老乡都犹豫,说怕政策变,不敢签长期合同。现在新规一出,今天一上午就有十多户找我,说想加入合作社,签五年以上的合同。”他点开平板里的农田照片,“你看,我打算借着这股劲儿,添两台无人播种机,再建个粮食烘干房,以后收了粮食不用愁晾晒,还能帮周边老乡烘干,大家一起多挣钱。”
没过两天,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也来村里宣讲,还带了新的承包经营权证样本。“大伙儿看,这新证上不光有地界儿坐标,还有电子档案,全国联网,丢了也能补。”工作人员拿着证给村民们展示,“要是谁家地界儿有争议,村里会组织调解,实在不行还有乡镇的仲裁站,保证不让一户人家因为延包的事儿犯难。”
除了承包地,宅基地的新政策更让村民们眼前一亮。村里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不少老宅空着,有的墙皮都掉了,院子里长满了杂草。村民刘建国的儿子在县城买了房,老家那三间瓦房空了五年,每次回来看着都心疼。“以前这老房子,想卖没人要,想租又怕租客把房子造坏了,只能眼睁睁看着荒着,占着地还没啥用。”
李刚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在宣讲会上专门讲了宅基地盘活的门道:“县里鼓励大家用‘出租、合作、入股’这几种方式,把闲置的宅基地和老房子利用起来,但有个规矩——不能搞房地产开发,得符合村里的规划,比如开农家乐、民宿,或者搞手工作坊,都行。”
他还举了邻村柳树村的例子:“人家村15户村民,把闲置老宅租给了一家文旅公司,公司没瞎折腾,就保留着老院子的原样,刷刷墙、换换门窗,添上空调和热水器,改成了乡土味儿的民宿。现在周末城里人都往那儿跑,每户每年能拿八千块租金,民宿挣了钱还能分红。村里卖土特产的、在民宿当服务员的,一个月也能挣三千多。”
刘建国听得心里痒痒,散了会就给儿子打了电话:“儿子,咱老家那房子别空着了,我跟你张叔、李婶商量了,咱三家把房子修修,合伙开个农家饭庄。咱村挨着水库,来钓鱼的人多,咱就做炖鱼、贴饼子,肯定受欢迎。”电话里儿子也挺支持:“爸,你看着办,需要钱我这边出,咱把老房子利用起来,总比荒着强。”刘建国算了笔账,三家分摊装修费,大概每家一万多,开业后按每天来十桌客人算,一年挣十万不成问题,“没想到这闲置的老房子,还能变成‘金疙瘩’!”
不过,县自然资源局的工作人员也提醒大家:“盘活宅基地得先跟村集体打招呼,经同意了才能干,而且不管咋盘活,宅基地的使用权还是咱农户自己的,不能让别人把‘根’给咱挪了。比如出租,租期最长不能超过20年,到期了咱想收回来就收回来;要是合作经营,合同里得写清楚咋分红、不想干了咋退出,把丑话说在前面,免得以后闹矛盾。”
这次新规里提到的“土地红线升级”,一开始让不少村民犯嘀咕。张福来是村里的老党员,每次开村民大会都积极发言。“刚开始有人跟我说‘红线升级’,我还以为是管得更严了,以后种地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后来听了宣讲才明白,所谓‘红线升级’,就是把耕地保护得更严实,尤其是永久基本农田,不准随便占了建房、挖湖造景,也不能把耕地改成林地、果园,得保证咱有足够的地种粮食。”
去年,村里有户村民想在自家承包的耕地上建养殖场,地基都快挖好了,被张福来和村干部拦住了。“当时那户人家挺生气,说‘我自己的地,想建啥就建啥’。”张福来回忆,“我跟他说,你建养殖场挣了钱,可这地一旦硬化了,以后想种粮就难了,咱农民靠地吃饭,得给子孙后代留口饭吃啊。”后来,村干部带他去县里看了耕地保护的宣传片,又帮他在村里规划的养殖区找了块地,“现在他的养殖场建起来了,还总跟人说‘幸亏当时没占耕地,要不真是犯了大错’,主动当起了耕地保护宣传员。”
新规还说了,保护耕地有补贴。“县里规定,每亩永久基本农田,每年给农户补贴120块。”李刚在大会上宣布,“咱村有800多亩永久基本农田,今年就能拿到近十万块补贴,到时候按每户承包的亩数分,保护耕地不光是义务,还能得实惠,大伙儿干劲儿更足了!”
村头的墙上新刷了耕地保护公示栏,上面贴着每块耕地的等级、保护责任人,还有举报电话。每天都有村民路过时停下来看,张建国就常跟邻居说:“以后谁要是敢占耕地瞎折腾,咱就打举报电话,不能让咱的饭碗田受委屈。”
如今再去村里走一走,到处都是热闹的景象:田埂上,农户们忙着检修农机,王秀兰家的灌溉棚已经动工,钢筋水泥堆在地头,她每天都要去看两回,看着棚子一点点搭起来,嘴角就合不拢;闲置的老宅前,工匠们拿着尺子丈量,刘建国正跟师傅商量着咋改造厨房,要既保留老灶台的味儿,又符合卫生标准;村委会的院子里,时不时有村民来咨询延包手续、宅基地盘活的事儿,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笑,眼里透着盼头。
张建国拿到新的承包经营权证那天,特意揣着证去了地头,蹲在田埂上,看着绿油油的麦苗,心里踏实得很。“这下好了,我还能再种30年地,等孙子长大了,说不定还能接着种咱家的地,这地就是咱的根啊!”
李刚也没闲着,正忙着联系农业专家和律师,打算在村里办几期培训班。“不光要让大伙儿懂政策,还得让大伙儿会用政策。专家来讲讲咋选好种子、咋科学种地,律师来讲讲签合同要注意啥,让咱农民把政策的好处都拿到手,把土地的价值都发挥出来。”
说到底,这土地新规就像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承包地延包30年,让大伙儿敢投入、能安心;宅基地盘活,让闲置的资源变成了真金白银;土地红线升级,让咱的饭碗田能传辈儿。对农民来说,土地不光是种粮食的地方,更是希望,是稳稳的幸福。随着新规落地,越来越多的村民会发现,脚下的这片土地,能长出庄稼,能撑起家业,还能孕育出更多好日子。
来源:村庄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