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最早的“鹭江职大”到今天的“厦门理工学院”,学校每一次转身,都踩在城市产业升级的鼓点上。1981年给特区培养技术员,2004年升本给制造业补工程师,现在轮到“双千亿”产业链缺高端应用型人才,学校又把电子信息、材料、软件、文化创意捆成八大专业群,直接送到企业嘴
“理工学院”这四个字,在厦门人嘴里已经悄悄换成了“理工大”。
不是官方文件,是出租车司机、奶茶店小妹、甚至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在用。
大家心里默认:它早晚得改名,只是时间问题。
这股集体默契,其实比红头文件更有说服力。
厦门这座城市,骨子里带着“务实”两个字。
从最早的“鹭江职大”到今天的“厦门理工学院”,学校每一次转身,都踩在城市产业升级的鼓点上。1981年给特区培养技术员,2004年升本给制造业补工程师,现在轮到“双千亿”产业链缺高端应用型人才,学校又把电子信息、材料、软件、文化创意捆成八大专业群,直接送到企业嘴边。
本地人看得明白:这不是简单的“升级”,是城市和学校在合伙做一道菜——厦门未来十年要吃的那道菜。
分数线最能说明问题。2025年物理组最高540分,放在十年前,这分数够去省外读个211。现在家长宁愿把孩子留在厦门,图的就是毕业能进厦钨、天马微、亿联网络,起薪不低,还能守着家门口的海风和沙茶面。
考研数据也很有意思。700人上岸,195人冲进“双一流”,但更多人选择留下来,把研究生读在职,白天在软件园二期敲代码,晚上回学校实验室继续磨项目。
这种“两栖”状态,正是应用型大学最迷人的地方:学术和产业之间没有墙。
当然,也有人担心“理工大”这个名字会不会太硬,丢了文艺气息。
其实大可不必。
学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已经干到全国六星级,毕业生活跃在影视、动漫、会展、甚至独立音乐圈。
厦门的文艺范儿,从来不是靠名字,是靠街头巷尾的生长力。
国际化这块,学校没走“高大上”路线,而是选了最实用的打法:和德国高校合办车辆工程,和日本企业共建材料实验室,让学生大三就能拿到海外实习学分。
回来直接进厦汽、进ABB,无缝衔接。
至于创新创业,学校把食堂三楼改成众创空间,打印3D模型、调电路板、煮咖啡都能在同一层楼完成。
最逗的是,保安大叔都会问:“今天路演几点开始?
”这种氛围,比任何政策文件都更能孵化出“小而美”的公司。
说到底,厦门理工学院改名“厦门理工大学”,不是简单的“学院”变“大学”,而是城市和学校一起长成了新的样子。
就像中山路的老骑楼,外墙翻新了,但里面还是那碗花生汤的味道。
未来不管校门口挂什么牌子,厦门人都会记得:这所学校是陪着城市一起长大的,连名字都带着海风的味道。
来源:天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