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技术+资金!金融科技的主升浪来了,现在上车还来得及吗?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19 10:24 1

摘要:当你还在新能源赛道里被“过山车行情”反复折磨,在消费板块中纠结“复苏还是萎靡”时,我们团队已经在私域社群、直播里连续30天敲锣打鼓提醒:“金融科技板块,值得all in!”

连续30天喊你加仓金融科技!现在上车还晚吗?这三大底层逻辑告诉你答案

多数人犹豫时,少数人早已布局

当你还在新能源赛道里被“过山车行情”反复折磨,在消费板块中纠结“复苏还是萎靡”时,我们团队已经在私域社群、直播里连续30天敲锣打鼓提醒:“金融科技板块,值得all in!”

现在后台炸了:有人拍着大腿说“早跟你买就好了”,也有人质疑“现在才推,是不是让我接盘?”

今天,咱们就把“金融科技”这盘棋拆个底朝天——从政策、技术、资金三个维度,告诉你为什么它是2025年A股最不能错过的赛道之一,以及普通投资者如何上车才能“吃肉不站岗”。

你以为的金融科技,是“野蛮生长的互联网金融”?大错特错!2025年的金融科技,是政策明牌支持的“数字化基建核心”。

今年3月,国务院印发《金融数字化转型深化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风险管理、跨境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覆盖率超80%”,并对“参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技术突破的金融科技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专项融资额度支持。

对比2018年互联网金融的“强监管整顿”,如今的金融科技是“合规前提下的创新鼓励”。央行还推出“金融科技产品备案制”,对通过备案的技术方案(如AI风控模型、区块链支付系统)给予市场推广便利,相当于给优质企业发了“准生证+加速器”。

北京、上海、深圳等金融重镇纷纷布局“金融科技产业园”,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对入驻的金融科技企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场地补贴+人才落户绿色通道;深圳则联合深交所推出“金融科技企业上市快速通道”,符合条件的企业可缩短30%的审核周期。

这种“国家定方向+地方给资源”的组合拳,直接把金融科技推上了“政策红利的风口”。

金融科技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讲故事”,而是技术实实在在地解决行业痛点。2025年的金融科技,正迎来“AI+区块链”的双重技术革命。

智能风控:某头部金融科技公司(为避免广告嫌疑,暂称“甲科技”)研发的AI风控模型,将银行信贷审批时间从“3天”压缩到“10分钟”,坏账率从“5%”降至“2.3%”。2025年一季度,该公司来自银行的风控系统订单同比增长72%。

智能投顾:过去只有高净值客户能享受的“个性化资产配置”,如今被AI技术下放到普通散户。某上市金融科技公司的“智能投顾APP”,用户规模突破2000万,2025年上半年管理费收入同比增长95%。

智能客服:金融机构的客服成本被AI大幅压缩。某保险科技公司的“AI理赔助手”,能自动识别理赔材料、核算金额,将理赔处理时效从“7天”提升至“4小时”,用户满意度高达98%,带动该公司保险科技业务营收增长68%。

跨境支付: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解决方案,让传统“3-5天”的到账时间缩短至“实时到账”,手续费从“1.5%”降至“0.3%”。某支付科技公司(暂称“乙支付”)的区块链跨境支付系统,已接入全球200多家银行,2025年上半年交易规模突破500亿美元。

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难?区块链让“应收账款”变成“可流转的数字资产”。某供应链金融科技公司(暂称“丙金服”)的平台上,中小企业融资利率从“12%”降至“6.5%”,2025年上半年帮助企业融资超300亿元。

央行数字货币(DC/EP):虽然国内DC/EP还在试点,但底层技术服务商已经先享红利。某区块链技术公司(暂称“丁科技”)为多家银行提供DC/EP钱包技术支持,2025年一季度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0%。

“钱往哪里流,机会就在哪里”——金融市场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现在的金融科技板块,早已不是“散户的游乐场”,而是机构资金的“主战场”。

近一个月,北向资金对金融科技板块的持仓市值暴增80亿元。其中,“甲科技”被北向资金连续15个交易日增持,累计买入金额达12亿元,位列北向资金“A股增持榜”前三;“乙支付”也被北向资金增持超5亿元,持股比例提升至8.2%。

据Wind数据,2025年二季度,主动权益类基金中,超600只基金加仓了金融科技板块,其中“丙金服”进入了300只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持仓市值环比增长45%;某金融科技ETF规模在一个月内从“50亿”飙升至“120亿”,资金净流入量居所有行业ETF之首。

近期金融科技板块的龙虎榜中,机构专用席位频繁现身。比如“丁科技”在涨停当天,买入榜前五中出现3个机构席位,合计买入3.2亿元;卖出榜则以游资为主,说明机构在“锁仓推升”,游资则在“短期套利”,这种“机构主导+游资助攻”的格局,往往意味着板块行情的“持续性”。

不少投资者会问:“说了这么多,到底该买哪些股票?” 别急,我们从“技术、场景、政策”三个维度,筛选出三类核心标的,供你参考(注:以下为逻辑分析,非具体荐股,投资需自主决策)。

这类公司要么有“别人抄不走的专利”,要么有“持续迭代的技术团队”。

比如在“AI风控”领域拥有超200项核心专利的企业,其技术已被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广泛采用;

或者在“区块链底层技术”上有深厚积累,参与过央行数字货币、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公司。

金融科技的“价值”最终要靠“客户买单”来验证。

若某公司为超100家城商行、农商行提供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且续约率超90%,说明其产品粘性极强;

若某公司的“智能投顾系统”在券商端的覆盖率超50%,且用户规模还在高速增长,说明其场景渗透率已形成优势。

这类公司直接吃政策红利,比如:

参与“金融数字化转型试点工程”的企业,能获得政策补贴+项目优先权;

入选“国家金融科技风险监控平台”服务商的公司,相当于拿到了“行业准入的通行证”。

结语:现在上车,是机会还是陷阱?

看到这里,你可能还会问:“现在才关注金融科技,会不会已经晚了?”

我们的答案是:行业的“主升浪”才刚刚开始。

政策红利的释放是“中长期”的,技术革命的渗透是“渐进式”的,机构资金的布局是“持续性”的——这三者的共振,决定了金融科技板块不是“昙花一现的题材”,而是“产业升级的主线”。

当然,投资从来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金融科技板块也存在“技术迭代风险(比如某公司押注的技术路线被市场淘汰)”“政策变化风险(虽然概率低,但也要警惕)”。

但如果你能看懂“政策+技术+资金”的底层逻辑,选对“有壁垒、有业绩、有预期”的标的,那么在这场金融科技的浪潮中,你大概率能成为“吃肉的少数人”。

最后,不妨在评论区聊聊:你最看好哪家金融科技公司?它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咱们一起交流,在投资的路上少走弯路!

(风险提示:本文仅为行业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来源:星愈情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