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家营销公司用十年时间从企业拿走6000万咨询费,却在一场公关危机中把甲方从“预制菜争议”推向“信任崩塌”,公众不禁要问:这到底是商业咨询还是“精准收割”?华与华的道歉来得比西贝的整改方案更快,网友的愤怒却比罗永浩的直播间热度更持久。从蜜雪冰城的洗脑神曲到西
当一家营销公司用十年时间从企业拿走6000万咨询费,却在一场公关危机中把甲方从“预制菜争议”推向“信任崩塌”,公众不禁要问:这到底是商业咨询还是“精准收割”?华与华的道歉来得比西贝的整改方案更快,网友的愤怒却比罗永浩的直播间热度更持久。从蜜雪冰城的洗脑神曲到西贝的“I♥莜”,从田七牙膏的“拍照喊口号”到华莱士的logo轰炸,这家靠“超级符号”发家的公司,究竟是在为品牌赋能,还是在给商业世界注射“流量兴奋剂”?当营销变成一场用重复和噪音制造记忆的游戏,我们或许该清醒:那些被狂轰滥炸的“符号”,正在悄悄偷走消费者的注意力,也正在透支企业的真正价值。
西贝的6000万咨询费,在网友眼中成了“年度最亏投资”。2013年到2023年,华与华以“每年600万”的“订阅制”模式,为西贝打造了从logo到口号的全套“符号系统”。但这场持续十年的合作,最终在罗永浩的直播间里露出了底色:当华杉在微博上高喊“硬杠网络黑嘴”时,西贝的股价正在下跌,消费者的信任正在瓦解。
华与华的“订阅制”本质上是一种“旱涝保收”的商业模式。无论甲方业绩涨跌、口碑好坏,咨询费照收不误。这种模式下,乙方的核心目标不是帮甲方解决问题,而是让甲方相信“问题不存在”。就像西贝的预制菜争议中,华与华没有建议坦诚沟通,反而鼓动贾国龙“怒怼黑嘴”——这种将危机公关变成“情绪战”的操作,暴露了其底层逻辑:比起解决问题,制造“符号化冲突”更能体现乙方的“存在感”。
更耐人寻味的是华与华对“价值”的定义。在其官网案例中,“闭着眼睛点,道道都好吃”被称为“降低顾客决策成本”,但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好吃”的产品,而非“闭眼”的勇气。当营销脱离产品本质,变成一场“口号幻术”,6000万买到的不过是一场自欺欺人的狂欢。
华与华的成功案例清单里,藏着一套简单粗暴的“符号驯化术”。田七牙膏濒临破产时,他们让消费者“拍照大声喊田七”,用一句口号让销量冲到4亿支;蜜雪冰城缺钱做广告时,他们写了一首“你爱我我爱你”的儿歌,靠病毒式传播让品牌估值翻了10倍。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把复杂的品牌价值,压缩成一个能被快速记忆的“符号”——可以是一句口号、一个动作,甚至是一段噪音。
但这套“魔法”的副作用正在显现。田七牙膏在销量暴涨后迅速衰落,因为消费者记住了“喊口号”,却没记住牙膏的功效;蜜雪冰城的神曲让门店排起长队,但当“甜蜜蜜”的新鲜感褪去,消费者开始质疑奶茶的品质。华与华的“符号”本质上是一种“注意力劫持”:用重复的视觉冲击和听觉轰炸,在消费者大脑中强行刻下印记。这种印记或许能带来短期流量,却无法转化为长期信任。
更危险的是,这套方法论正在被批量复制。厨邦酱油的绿格子包装、东鹏特饮的“累了困了”、江小白的“表达瓶”……当所有品牌都在追求“大logo、亮颜色、魔性口号”,商业世界正在变成一个被符号堆满的垃圾场。消费者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每个品牌都想“抢占心智”,最终的结果只能是所有人都被淹没在噪音里。
华与华的官网显示,其客户名单涵盖餐饮、茶饮、互联网等多个行业,年服务费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能让企业心甘情愿掏腰包的,是他们承诺的“确定性”——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超级符号”似乎能提供一种“只要花钱就能成功”的幻觉。西贝的贾国龙为什么愿意十年花6000万?因为他相信华与华能帮他“把品牌做火”,却忘了品牌的根基永远是产品和服务。
这种“确定性幻觉”正在扭曲企业的价值观。当华莱士靠“红底黄字”的logo轰炸开遍三四线城市,却频频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当海底捞用“人类无法抗拒的服务”作为符号,却在多地门店被查出卫生隐患。这些案例暴露了一个残酷的真相:华与华的“符号营销”,正在让企业沉迷于“表面功夫”,而忽视了真正重要的东西。
更值得警惕的是,华与华正在把这套方法论包装成“管理学圣经”。他们出版《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等书籍,开设“9.9万学费”的培训课程,甚至将“大、亮、多”总结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当营销变成一种可以标准化复制的“成功学”,商业创新的土壤正在被污染。企业不再思考如何创造价值,而是琢磨如何“设计符号”;创业者不再研究用户需求,而是背诵华杉的“语录”。
罗永浩的怒怼撕开了华与华的“遮羞布”。当华杉在微博上骂别人“网络黑嘴”时,或许忘了自己才是这场舆论战的始作俑者;当他号召贾国龙“勇往直前”时,或许没考虑过西贝的消费者会不会买账。直到罗永浩放出“深扒”的狠话,华与华才连夜道歉——这种“前倨后恭”的态度,暴露了其商业伦理的双重标准:对甲方,他们是“战略大师”;对公众,他们是“流量赌徒”。
这种双重标准正在侵蚀营销行业的底线。在华与华的逻辑里,“只要能让品牌被记住,手段并不重要”。于是,他们可以为了“制造冲突”而煽动甲方硬刚消费者,可以为了“抢占眼球”而夸大产品功效,可以为了“节省成本”而复制粘贴成功案例。当营销失去了对真相的敬畏,当咨询变成了“给甲方挖坑”,整个行业都在为这种短视行为买单。
网友呼吁“深扒华与华”,本质上是对“流量至上”商业逻辑的反抗。我们受够了被魔性口号洗脑,受够了被低俗广告骚扰,受够了企业用营销套路掩盖产品缺陷。华与华的6000万咨询费,买的不是品牌增值,而是对消费者注意力的粗暴掠夺。当这种掠夺被包装成“商业智慧”,我们不得不问:这个时代的商业文明,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倒退?
华与华的争议,从来不是一家公司的问题,而是整个商业世界的缩影。当“流量”成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当“符号”取代价值成为品牌的核心,当“洗脑”变成营销的主流手段,我们正在一步步滑向“劣币驱逐良币”的深渊。西贝的6000万或许能买来华与华的十年服务,却买不来消费者的信任;蜜雪冰城的神曲或许能带来一时的排队,却带不来长期的口碑。
真正的品牌,从来不是靠符号堆出来的,而是靠日复一日的产品打磨和用户尊重。希望华与华的这场风波能让更多企业清醒:营销的本质是沟通,不是洗脑;品牌的价值是信任,不是符号。当所有企业都开始追求“长期主义”,当营销回归“真实与真诚”,商业世界才能真正健康起来——而不是被6000万的咨询费和魔性的口号,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符号游乐场。
来源:科技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