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上从不发朋友圈的人,不是低调,十有八九是这四种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4-12 20:28 2

摘要:他说,把自己的生活分享到社交平台,本身就是把自己置于周围人的评价体系中,你会随时被审视被评判。

博主@梅玫子,曾说过一个观点:发朋友圈会有一种泄露能量的感觉。

在该观点的评论区有个高赞评论,与博主的观点一致。

他说,把自己的生活分享到社交平台,本身就是把自己置于周围人的评价体系中,你会随时被审视被评判。

发朋友圈感觉不自在很正常,因为这是你给了别人评价你生活细节的窗口。

或许有人会感到奇怪,现代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社交需求如此大,还有人不发朋友圈吗?

仔细观察会发现,不爱发朋友圈的基本都是这四种人。

内心丰盈,无需外界认可

老家的一位姑姑是一位画家,生活简单纯粹。

她喜欢读书、喝茶、旅行、画画,但从不把这些发到朋友圈。

每次我问她朋友圈是不是屏蔽了我,想看看她最近都去了哪些地方旅行时,她都会笑着打开她的旅行手账。

她说我的快乐来自生活本身,而不是朋友圈的评论和赞美。

她还说艺术创作是自我表达的最佳方式,无需通过朋友圈寻求外界的认同。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内心丰盈清醒的人,总是格外有魅力。

他们通常都更重视生活质量,而不是去朋友圈中找存在感。

汪涵作为娱乐节目的知名主持人,和很多媒体人、明星、演员、工作人员都熟悉,但他却不开微博,很少发朋友圈。

每当被问及这样做的原因时,他解释说,社交平台分享无非就是让别人知道你今天吃了什么、穿了什么。

但这些真的重要吗?真的有意义吗?

他说他不想为别人而活。

所以他不但自己不开,还劝过身边的人也别开。

杨绛先生的名言:“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朋友圈是展示生活的舞台,有些人更喜欢舞台幕后的安静生活。

他们内心世界丰富,更注重精神追求和内心的满足感,无需他人认可。

他们用更低调的方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生活忙碌,无暇顾及社交

朋友是一名创业者,平日里工作多,压力大。

他每天天一亮就起床上班,忙到九点以后才能下班,偶尔还需要陪客户,等回到家就只想躺在床上休息了。

他根本没有时间去刷朋友圈发朋友圈,这些在他看来都是“浪费时间”。

与其把忙碌生活中仅有的时间分给无关紧要的人,他更愿意把时间花在工作和家人身上。

忙碌是生活的底色,普通人常常会为了生存被榨干休闲时间。

在这样的状态下,朋友圈的更新和互动通常会被列为低优先级事项。

股神巴菲特,被称为是投资界的超级大师。

他很少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在他看来,投资需要专注和耐心,需要时刻抓紧商业、股市的动态,而社交媒体只会让他分散注意力。

相对于社交媒体,那些忙碌的人、有更高追求的人,可能更愿意通过私聊或面对面交流来维护他们重视的社交关系。

朋友圈只会分去他们为数不多的空闲时间,分散他们在重要事情上的专注力。

忙碌让他们无暇社交,心中只有目标,却也让他们更珍惜身边的一切。

注重隐私,保护个人空间

朋友是一名记者,经常接触敏感信息,对信息敏感度非常高。

她经常采访接触到因为朋友圈泄露隐私而引来麻烦的人,所以她更注重保护个人隐私。

其中有位女白领,平时非常喜欢发朋友圈来分享自己的生活,还特别喜欢在分享的时候带上定位。

某天,白领发了一条朋友圈,晒了自己的驾驶证、机票等信息,庆祝自己通过了驾照考试,并计划去旅行。

结果白领的朋友圈里有人心怀不轨,利用白领的身份信息和购票信息进行诈骗。

所以,朋友认为朋友圈等过度分享生活的行为,是在记录“公开的日记”,是在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

很多时候,朋友圈里晒生活,就等于把自己的隐私摊开给别人看。

稍有不小心,在做什么、住在哪里、身份信息就会被有心人利用。

不发或少发朋友圈的人,不是没有生活,而是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生活。

看透本质,拒绝无效社交

《百年孤独》一书中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故事。

何塞·阿卡迪奥·布恩迪亚创建了家族,却因为诅咒之力,每一代族人都在感受着孤独,最终整个家族毁灭殆尽。

他们沉迷于虚幻的世界,沉迷于财富、贪欲、爱情、名誉、地位,沉迷于制造假象和沉溺于假象。

但最终,他们也成了假象的牺牲品,在孤独中灭亡。

孤独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情感感受,我们通过社交来对抗孤独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无效的社交不但不会消除孤独,还会让生活沉浸于一种过度虚假的幻象中,没有太多益处。

越来越多的人,对社交媒体的态度变得理性。

在他们看来,朋友圈并不能真正地反映生活质量或人际关系。

著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自己没有微信,因为他不想在朋友圈里待着。

白岩松认为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就24个小时。朋友圈里有价值的东西没那么多,朋友圈里也没那么多真朋友。

他还举例子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成了“低头族”,现实中的交流非常少。

像他们年轻那会儿,大家经常会开卧谈会,因为一首诗、一部作品,一个观念,彼此争论,讨论到最后天都慢慢亮了。

白岩松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并非反对在微信上和朋友进行交流,但是不要让它占据你太多的时间。”

实际上他早已看透了社交的本质:别把朋友圈变成束缚你的圈,手机只是填补你无聊的工具。现实和知识才是真实的。

有句话这样说:“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

在这快节奏的社会中,过多的社交活动、媒体信息,总会消耗人的精力,让人疲惫不堪。

与其在朋友圈里眼花缭乱,不如过好当下的生活。

让内心宁静下来,过得真实一些,简单一些。

真实的世界,远比虚拟的社交更为精彩。

写在最后

心理学家弗洛姆曾说:“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逃离真实的自己。”

网络的发达和精神世界的空虚,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朋友圈“伪装”精致。

可也有很多人只把社交平台当做一个闲置的工具,把所有注意力用来打磨现实世界的生活。

的确,发不发朋友圈,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幸福程度。

发不发朋友圈,也都是个人的自由和选择。

但究其根本,比起虚假的“风生水起”,我们更需要抓住真实世界的精彩。

来源:破局者Breaker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