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心肾代谢学科交叉融合理念不断深化,多学科综合管理为患者带来了显著的临床获益。然而,目前该领域仍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2025年4月4日至4月6日,第三届国际心血管代谢大会在重庆盛大召开。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请
医脉通:
近日发布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管理专家共识(2024)》强调了“心血管‐肾脏‐代谢”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理念。作为共识的通讯作者,您认为,该共识发布有何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将这一理念落地?霍勇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对于临床医生而言,在共识发布的背景下,应着重思考如何构建更为完善的多学科诊疗模式。心肾代谢疾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医生不能局限于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而要全面考量疾病的前因后果。多学科协作能够实现对疾病更为全面、高效的管理。值得注意的是,心血管-肾脏-代谢综合征(CKM)这一概念的提出,要求医生将关注点前移,秉持预防为主的理念,聚焦代谢异常等上游致病因素,而非仅针对终末期心肾并发症进行干预。
从我国当下疾病负担和疾病谱的变化来看,大部分致死性疾病源自不良的生活方式。心肾代谢疾病多由不合理饮食、吸烟和运动量减少等不良生活习惯所引发。因此,对于公众而言,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积极主动地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在今年两会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体重管理年”方案,这是由于很多疾病的发生与饮食过量和体重超标密切相关。公众应明确,改变生活方式以预防疾病可能优于部分药物治疗,尤其是在心脏、肾脏出现明显病变之前,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可带来更好的健康效果。
同时,公众需知晓,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并非通过一次诊疗便能彻底解决,更多的是依赖于日常的慢病管理。公众自身须主动承担责任,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这也正是当下所倡导的主动健康理念。公众不仅要关注血压、血脂、血糖等健康指标,还要关注与疾病相关的指标,例如肾脏病患者出现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出现视力模糊、心脏病患者出现心绞痛等症状。新医学模式的提出与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行为紧密相连,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福祉。
医脉通:
您认为,与20年前相比,当前对于创新药物的定义标准发生了哪些变化?基于这些标准,近年来在心肾代谢疾病治疗领域涌现了哪些创新药物?霍勇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创新药物的演进呈现出阶段性特征,现阶段对于创新药物的定义标准与20年前截然不同。当前创新药物需同时满足两大标准:(1)改善患者不良预后,例如降低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2)安全性至关重要,不能因用药引发其他次生问题。而20年前的创新药物并非如此,例如部分降糖药物虽可实现血糖控制,却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因此,以全新的标准评定创新药物至关重要。
令人欣喜的是,基于当前的定义标准,大量创新药物应运而生。以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为例,不仅能够有效降糖,还可显著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发现即便对于非糖尿病患者,SGLT-2抑制剂同样可以在心力衰竭治疗中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极大地拓宽了其临床应用范围。创新药物通过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积累证据,为临床医生的用药选择提供指导,以更为有效地降低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减少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
医脉通:
您认为,在心肾代谢疾病临床管理中,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或关键问题是什么?未来,心血管医生应如何进一步突破这些瓶颈,优化诊疗流程,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霍勇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在心肾代谢疾病临床管理中,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缺乏心肾代谢疾病综合管理的共识。针对同一患者,不同科室的治疗方案有所不同。以糖尿病为例,部分科室将治疗局限于血糖控制,然而控制血糖仅是疾病管理中的重要一环,最终目标是要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第二,学科整合方面也面临诸多挑战。当下各科室之间的管理存在壁垒,例如糖尿病通常被视为内分泌科的管辖范畴,但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密切相关,部分心血管疾病可能来源于早期肥胖以及血糖、血脂和血压异常。从早期危险因素干预到终末期并发症管理,均需多学科协作共同管理病患。
第三,医学模式的变革与公众认知和行为息息相关。当前患者缺乏对早期健康指标的主动监测意识,往往在疾病进展至中晚期才会主动就医。强化公众作为"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认知,以及建立"主动健康"的行为模式至关重要。
作为心血管医生,为实现心肾代谢综合管理或更广泛的疾病预防管理理念,应在以下三个方面着重发力:
第一,构建跨学科诊疗共识。随着医学的发展,西医分支日益细化,虽有其优势,却易忽略疾病全貌及疾病间的相关性。因此,在深耕专科技术的同时,需强调各学科间的逐步整合,协同作战。
第二,优化治疗手段。创新药物的价值在于全方位改善患者身体功能、延长生存期限、提高生活质量,而非局限于单一功能改善。
第三,构建多学科诊疗模式。心脏科、肾脏科和内分泌科等联动,协同诊治病患。在形成共识和优化治疗手段的基础上,构建多学科诊疗模式,方能切实推动新理念、新手段的落地,最终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专家简介
霍勇 教授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教授、心内科首席专家
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亚洲心脏学会主席
中国胸痛中心认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胸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心脏康复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副主席、苏州工业园区心血管健康研究院院长国家卫健委心血管介入管理专家组组长,国家冠心病介入治疗质控中心主任
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来源:医脉通心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