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夜与老同学韦明弟作别,临行前,他郑重递来一本红色日记本。翻开扉页,一行质朴的字迹映入眼帘,是他题的短诗:“千里我君一片心,彼此友谊青万青。水不因山而挡,友谊不因运而离。”落款写着“友:明弟于坡墟粮站写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字句虽简,却盛满沉甸甸的情谊,
如诗的年华,洒下最苦的汗水
1982年8月27日 晴
昨夜与老同学韦明弟作别,临行前,他郑重递来一本红色日记本。翻开扉页,一行质朴的字迹映入眼帘,是他题的短诗:“千里我君一片心,彼此友谊青万青。水不因山而挡,友谊不因运而离。”落款写着“友:明弟于坡墟粮站写 一九八二年八月二十六日”。字句虽简,却盛满沉甸甸的情谊,为我即将开启的远行,添了几分暖融融的慰藉。
凌晨六点二十五分,我和大哥登上从巴马开往南宁的班车。微凉的晨风掠过车窗,窗外的街景不停向后流淌。望着逐渐远去的故乡,心中既有对远方的憧憬,也藏着一丝对未知的不安。
八点整,班车在故乡罗皮临时停靠,大哥下车去提取托运的行李。就在这时,要去广西民院读书的李旭练哥迎面走来,陪着大哥一同回到车旁帮忙。
趁着他们搬运行李的间隙,我无意间望向窗外,竟看见年过半百的母亲匆匆赶来。她脚步急促,脸上满是藏不住的焦急与不舍,紧接着,二哥也出现在车窗边。
我喉头一紧,轻声说道:“妈,我去学校了,您一定要保重身体。”
母亲听后,慢慢抬起手,从贴身衣袋里颤巍巍地掏出几张皱巴巴的两元纸币。她用指尖紧紧捏着钱,声音沙哑地说:“家里穷,你爸走得早,没多少积蓄……就这八块了,你先拿着,以后有钱了再给你寄。”
那几张被攥得温热的纸币,像一块小石头砸在我心上,眼泪瞬间涌了上来。我哽咽着摆手:“妈,我不要,您留着用。暑假我在巴马粮所山坡边搬石头,挣的钱够路费和生活费了。”
转头望去,大哥和二哥的脸上早已挂满泪水。那一刻,我再也忍不住,温热的泪顺着脸颊滑落。
晨雾渐渐散去,一轮红日升起,暖光洒向站台。罗皮车站挤满了送行的人,车辆即将启动时,母亲忽然向前走了几步——我清晰地看见,她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
下一秒,她却定定站住,双脚像扎了根似的定在原地。目光紧紧锁在我脸上,仿佛忘了周遭的一切,忘了即将开动的车,眼里只剩下我这个要远行的孩子。
在这如诗的年华里,我落下了最苦涩的泪。可母亲手心那微薄的积蓄、家人眼中盈满的不舍,这份沉甸甸的牵挂,终究化作了我前行路上最恒久、也最温暖的力量。
1982年8月28日
昨日午后两点,班车缓缓驶入南宁。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踏上这座南方城市的土地,满心都是掩不住的新奇与期待。
隔着车窗望去,街道上车流与人群交织,热闹非凡。其中最鲜活的景致,是那穿梭往来的自行车流,一辆辆单车灵活地在街巷间穿行,像跳动的音符,为整座城市谱出了一曲热闹又鲜活的乐章。
抵达南宁汽车总站后,我和李旭练哥一同下车。练哥对这里十分熟悉,熟门熟路地领着我直奔南宁火车站,顺利买到了前往桂林的火车票。下午三点多,我们走到火车站旁的公交亭,搭上了前往广西民族学院的公共汽车。
到了晚上,我们结伴走进学院电影院,观看经典影片《虎口脱险》。银幕上诙谐幽默的剧情,让我们彻底沉浸其中,影院里不时响起阵阵开怀的笑声,为这初到南宁的夜晚,添了一抹别样的欢愉。
今日清晨八点,我们从广西民族学院出发,搭乘公交前往西郊公园。一踏入公园,仿佛闯入了一片隔绝喧嚣的静谧天地,草木的清香与清幽的氛围将我们包裹。我们漫步林间、嬉笑打闹,沉浸式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一两个时辰的时光转瞬即逝,直到十点多,才恋恋不舍地乘车返回南宁市内。
这是我第一次真切走进南宁的繁华市区:街道两旁林立的商铺、川流不息的人群、各式各样透着生活气息的招牌……每一样都让我目不转睛,恨不能将整座城市的模样都刻进眼底。练哥见我这副模样,笑着打趣:“眼看手勿动,动手钱得用。”我闻言失笑,心头的陌生感瞬间消散,只剩下轻松与自在。
我们在市区里走走停停,慢慢品味着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中午,练哥带着我走进一家小吃店,点了几样简单的吃食。他执意抢着付了钱,热气腾腾的食物下肚,暖意也悄悄漫进了心里。
时光总是溜得格外匆忙,转眼便到了夜晚。晚上十点,我们搭乘公交返回广西民族学院的学生宿舍。冲过凉后,一身疲惫的我倒在练哥宿舍的床上,很快便沉沉睡去。睡梦中,白天的种种经历仍像电影般在脑海里回放——这一天的新奇、欢乐与温暖,注定会成为我生命中一段格外珍贵的回忆。
1982年8月29日
凌晨五点半,练哥轻手轻脚地将我唤醒。带着残存的睡意,我迅速完成起床、洗漱,麻利地收拾好行李。六点二十分,我们在广西民族学院大门前搭上公交,朝着南宁火车站的方向出发。
七点整,公交稳稳地停在南宁火车站入口前。练哥忽然紧紧握住我的手,眼神里满是真切的关切,语气郑重又带着叮嘱:“送客千里终有一别,路上要是碰到不懂的事,多开口问问旁人,路就在嘴边呢,一定要照顾好自己!”话音落下,他轻轻推了我一把,示意我进站。
在此之前,“火车”只存在于我的想象之中。当它真正出现在眼前时,那带着沉甸甸力量感的钢铁车身,让我心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激动与兴奋。
我要搭乘的是302次普快列车,足足有十四个车厢。攥着车票,我跟着人流慢慢走向车厢,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座位,又费力地把笨重的小木箱塞进座位底下。刚安置妥当,火车便发出“呼呼”的鸣响,像是在宣告这段求学旅程即将正式开启。
火车开动没多久,一位穿着军大衣的年轻人上了车。经他提及才知道,他是我前天在火车站买票时认识的那位朋友的弟弟,名叫吴斌,来自武鸣。1980年高中毕业的他,今年顺利考上了广西师院生物系。我们相视一笑,我顺手帮他把行李安放好,擦了擦额头的汗,两人便挨着坐了下来,陌生感瞬间消散无踪。
刚坐定没多久,我便起身四处张望,想找找有没有一同前往广西师院的巴马一中同学。目光扫过车厢,很快就看到了考取师院体育系的王勇,还有化学系的叶毅。我们仨激动地握手、拍肩,脸上的笑意藏都藏不住。
我连忙拉着王勇问道:“蓝标玉呢?”“我在这儿!”王勇身后不远处传来一声应答,正是考上广西师范学院外语系的蓝标玉。而我,则被广西师范学院中文系录取。四个来自巴马一中的高中老同学,竟能在这奔驰的列车上意外相聚,那份满心的欢喜与雀跃,实在难以用言语说清。
下午五点三十分,火车缓缓驶入桂林南站。这座曾在我梦里出现过无数次的城市,终于真切地展现在了眼前。我们六个即将踏入广西师院的学生一同下车,穿过地道,沿着长长的铁轨旁的道路走出车站,一眼就看到了“广西师范学院接待处”那块醒目的牌子。接待处的老师和学长学姐格外热情,一边耐心询问我们的姓名与所属院系,一边主动接过我们手中的行李,还贴心地递来温热的开水,照料得细致又周到。
傍晚六点半,我们坐上学院安排的公交前往学校。我所在的中文系位于广西师范学院分部,这片校区坐落在七星公园附近的三里店,除了中文系,还设有外语、生物、化学、体育四个系。晚上七点多,公交稳稳停下,我终于站在了三里店的广西师范学院分部——脚下的这片土地,将是我未来求学岁月里全新的起点 。
来源:马铃薯是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