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表哥没搞互联网大厂的复杂项目,就在杭州小区周边做社区生鲜团购,从一开始骑电动车送货,到现在有5个固定团长、3间冷链仓储,只用了18个月。这8个搞钱逻辑,没有高深理论,全是他踩过坑、吃过亏后摸出的实在经验。
表哥没搞互联网大厂的复杂项目,就在杭州小区周边做社区生鲜团购,从一开始骑电动车送货,到现在有5个固定团长、3间冷链仓储,只用了18个月。这8个搞钱逻辑,没有高深理论,全是他踩过坑、吃过亏后摸出的实在经验。
前几年大家都往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平台挤,表哥没凑这个热闹。他在小区住了3年,发现不少上班族下班晚,超市新鲜菜卖光了;老人腿脚不便,买米买油拎不动。这些“家门口的麻烦事”,没人专门盯着解决。
他试着建了个200人的小区群,每天下午发新鲜蔬菜、水果和粮油的清单,晚上6点前下单,第二天早上送上门,还能帮老人把米扛到楼上。没想到第一天就有30多单,比他之前跑外卖赚得还稳。大风口像抢热门景区门票,挤进去也未必有好体验;家门口的小需求像自家楼下的便利店,刚需又稳定。
刚开始表哥想把业务做全,既卖生鲜,又卖日用百货,还搞零食团购。结果第3周就出了问题:有客户订的牛奶漏了,他没及时处理;订的青菜因为同时要送百货,耽误了时间,到手不新鲜,退了好几单,赔了不少钱。
后来他砍掉所有业务,只做“社区生鲜配送”,而且只选本地农场直供的蔬菜、水果和鲜肉。他每天早上亲自去农场挑货,保证新鲜;配送固定在早7点到8点,提前跟客户约好家门口取货。专注之后,投诉少了,复购率从30%涨到了70%,2个月就把之前赔的钱赚了回来。搞钱就像种庄稼,一次种太多品种容易顾不过来,专心种好一种,才能有好收成。
上班族早上没时间买菜,表哥提前把搭配好的“一日三餐食材包”备好,比如“番茄炒蛋+青椒肉丝+青菜”的组合,客户直接下单就能拿回家做饭,比自己去超市挑节省半小时。一份食材包赚5块,一天能卖80份,这是上班族愿意花的“省时间钱”。
对小区里的老人,表哥提供“上门选货+送货上门”服务。老人不用下楼,他把新鲜蔬菜、水果拿到家里让老人挑,还帮着把重的粮油扛上楼,只多收2块钱配送费。老人们觉得省心,复购率特别高,这是老人愿意花的“省心钱”。别总想着赚“快钱”,把身边人的小需求满足好,稳赚比赚快更重要。
表哥花了2个月,把生鲜团购的流程写成“操作手册”:第一步,每天下午2点前,从农场确定次日供货清单(只选30种常吃食材,避免种类太多难管理);第二步,下午3点在群里发清单,标注价格和重量,接受预订到晚上6点;第三步,晚上7点统计订单,报给农场备货;第四步,次日早上5点去农场拉货,6点前分到各个小区自提点;第五步,早上7点到8点,通知客户取货,顺便处理售后。
流程固定后,他一个人能管3个小区的订单,后来招了2个兼职帮忙送货,自己只负责对接农场和处理售后,效率翻了2倍。搞钱的关键不是“自己干得多累”,而是“把能重复的事变成标准步骤”——就像工厂的流水线,不管谁来上手,照着流程走都能出活,这样才能从“自己干”变成“带着人干”,业务才能装得下更多订单。
表哥没花过一分钱做推广,却靠几个“小举动”让客户留了下来。对经常下单的上班族,每月送一次“赠品”——可能是一把新鲜香菜、两个土鸡蛋,或者一小盒水果,成本才一两块,客户却觉得“占了便宜”,下次下单总会先想起他;对老人,每次送货上门时多问一句“阿姨,家里米还够吗?”“叔叔,下次要不要带点软糯的香蕉?”,记着老人的口味和需求,下次主动推荐,老人觉得“比自家孩子还贴心”。
他还在小区自提点放了个“意见本”,谁提了有用的建议(比如“想加个早餐面包选项”),就送一份对应商品当奖励。不到3个月,每个小区群的活跃客户都从200人涨到500人,而且很少有人退群。比起砸钱做没人看的广告,这些花心思的“小好处”,更能让客户记住你、依赖你。
业务扩到第3个小区时,表哥发现自己忙不过来了——既要对接农场,又要盯配送,还要处理售后,经常顾此失彼。他没随便招人,而是找了小区里两个靠谱的邻居:一个是在家带娃的宝妈,平时在群里人缘好,让她当“团长”,负责维护小区客户、统计订单,给她订单金额8%的提成;另一个是退休的货车司机,有自己的小货车,让他负责从农场拉货、分送到各个自提点,按趟算工钱,比自己租货车还划算。
找对搭档后,表哥的压力小了一半,还能腾出时间找新的农场合作,把食材成本压得更低。搞钱不是“一个人把活全干了”,而是找到“能补你短板的人”——你擅长选货,就找擅长沟通的人做客户维护;你擅长管理,就找擅长执行的人做配送,互相搭台才能把盘子做大。
做生鲜最怕售后——菜不新鲜、水果坏了、送错货,这些问题表哥几乎每天都遇到,但他从不说“这不是我的问题”。有次农场送的草莓碰坏了一半,客户收到后抱怨,表哥没找农场扯皮,直接给所有订草莓的客户补发了一份,还额外送了一盒圣女果道歉,当天亏了800多块。
还有次给老人送米,兼职不小心送错了型号,老人年纪大记不清订单,表哥亲自扛着正确的米上门调换,还把送错的米留给老人“当添头”。很多客户都说“就冲你这售后,以后只在你这买”。其实售后不是“赔钱活”,而是“赚信任的机会”——你愿意为小问题买单,客户才敢跟你做长期生意,信任攒多了,比赚几次快钱更值钱。
第八个逻辑:“不赚最后一分钱”,留余地才能长久
表哥的生鲜定价,一直比小区超市便宜10%-15%,但他从不说“我这是最低价,不赚钱”。有次农场把青菜进价降了5毛钱,他没自己吞了,而是把售价降了3毛钱,还在群里跟客户说“农场给咱们让利了,咱们也跟着省点”;遇到节假日,比如春节前,别人都涨价卖生鲜,他只涨5%,还承诺“保证不缺货”。
有人劝他“趁旺季多赚点”,他却说“把利润让一点出去,客户才不会被别人抢走”。到现在,周边小区有3家模仿他做社区团购的,却没人能抢走他的老客户——因为客户知道,表哥不贪心,跟他买东西“踏实”。搞钱不是“一次赚够”,而是“细水长流”,不赚最后一分钱,给客户留好处、给合作方留利润,生意才能做满一年、两年,甚至更久。
表哥常说,他没什么大本事,就是把“身边的小事”做透了——盯着邻居的需求、把流程理清楚、跟客户处好关系。其实普通人搞钱,不用追那些遥不可及的“大机会”,把这些实在的逻辑落地,从一个小区、一份订单起步,慢慢就能把“小生意”做成“稳路子”。
来源:钱多多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