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都知道,婴儿一离开妈妈就容易哭,一旦回到妈妈身边,依偎在怀里吃奶,就会很快安静下来。这背后有什么样的生物学机制?近日,一项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研究首次揭示:大脑中的催产素系统,可能在早期母婴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是“爱的荷尔蒙”,更是宝宝用来“呼
我们都知道,婴儿一离开妈妈就容易哭,一旦回到妈妈身边,依偎在怀里吃奶,就会很快安静下来。这背后有什么样的生物学机制?近日,一项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研究首次揭示:大脑中的催产素系统,可能在早期母婴交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是“爱的荷尔蒙”,更是宝宝用来“呼叫”妈妈、调节亲近行为的信号分子。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小鼠幼崽发现:当幼鼠被短暂与妈妈分开后再团聚时,它们大脑中分泌催产素的神经元会明显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幼鼠会发出更多高频的“超声叫声”(类似人类婴儿的哭声),这种叫声通常在人耳听不到的范围,但母鼠可以清楚接收。
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人为阻断催产素信号(使用受体抑制剂或光遗传学技术抑制相关神经元),幼鼠虽然仍然会寻找乳头吃奶,但它们的叫声模式会发生改变——发声与吸吮动作之间的协调性明显下降,仿佛“沟通的节奏”被打乱了。
研究进一步发现,催产素调控的并不是“找妈妈”的动机本身——因为即使阻断催产素,幼鼠依然会吮吸母乳,吮吸时间也没有明显缩短。
真正受到影响的是:幼鼠如何在正确的时间、用正确的方式“说话”。比如:
在还没有吮吸到乳头时,幼鼠会发出特定类型的叫声;
一旦开始吮吸,叫声就会减少或停止;
而如果催产素信号被干扰,这种“叫-吃配合”的节奏就会变得混乱。
也就是说,催产素帮助婴儿“情境化”地使用发声行为,更像是一个沟通协调者,而不只是激发“依恋情绪”。
值得一提的是,这项研究还开发了一种新型光遗传学方法:使用可经颅照射的红光抑制催产素神经元。这意味着研究者可以在不植入光纤、不创伤幼鼠大脑的情况下,安全地调控其神经活动。
这项技术为未来研究早期大脑社会功能提供了重要工具,尤其适用于发育期的小动物,减少了对实验对象的伤害。
这项研究不仅推进了对催产素功能的理解,更揭示了一个精巧的生物学机制:婴儿通过催产素信号系统,调节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沟通节奏,从而更有效地获得照顾和回应。
就像一首早已谱好的亲子二重奏——宝宝负责“呼唤”,妈妈负责“回应”,而催产素,就是那支看不见的指挥棒。
参考文献:Zelmanoff DD, Bornstein R, Kaufman M, Dine J, Wietek J, Litvin A, Abraham S, Cohen S, Atzmon A, Porat I, Yizhar O. Oxytocin signaling regulates maternally directed behavior during early life. Science. 2025 Sep 11;389(6765):eado5609. doi: 10.1126/science.ado5609. Epub 2025 Sep 11. PMID: 40934325.编译作者:六月(brainnews创作团队)校审:Simon(brainnews编辑部)
来源:脑科学世界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