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多古籍已经佚失,但是现存的古籍依旧浩如烟海,并且几乎每种古籍都有许多版本,而古籍的版本又对古籍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虽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很多古籍已经佚失,但是现存的古籍依旧浩如烟海,并且几乎每种古籍都有许多版本,而古籍的版本又对古籍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如何鉴定古籍的版本,什么样的古籍版本是好的,这都需要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确定,「版本学」这门学科也因此应运而生。而如何鉴定一本古籍的价值,哪一个版本的古籍最值得收藏保存,也一直是版本学的核心问题。
如果对古籍版本鉴定的知识有所涉猎,不仅能够了解到与古籍相关的基础性常识,同样能够帮助我们在纷繁的书海中慧眼识真,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来。
△ 《秋窗读书图》·南宋·刘松年·故宫博物院藏
什么是「古籍」
想要鉴定古籍版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古籍」。「古籍」的「籍」原意其实就是书,因而「古籍」就是对古书的雅称。
但是对「书」的定义大多数人都存有误解,认为只要是记载文字的合集就是书,事实上并非如此。
商代人在龟甲、牛肩胛骨上刻的文字,其实是占卜时的卜辞,并不构成书。而青铜器铭文「金文」,多为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即便文字很长,内容题材也变得更广了,但其性质实则跟后世歌功颂德的石碑相同,也不能算作书。
与此同时,人们已经开始在竹木简上写字,并将其称为「典册」。「典册」虽然有了世人意识中书的雏形,但是仍然不能算作书。
这是因为典册中的内容只是诏令之类的文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的档案。这样看起来,书的定义不仅跟是否有文字相关,而且跟文字内容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到了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开始作四言诗,草拟贵族间各种礼仪的细则,各个诸侯国开始按照年月日记录每一年的大事件,即「春秋」和「史记」。
这些文字当时都由祝官、史官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之外,其余内容仍都没有编纂成书,只能称为「文献」。
△ 《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传》·宋刻本·上海图书馆藏
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学术、文化开始从祝官和史官手里解放出来,孔 子等学者这时候也才有了机会,将过去积累的文献编成了《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并把这些教材称为「经」。
而讲解经的记录,经过编写后称为「传」或者「说」,其余文字内容的记载合集叫作「记」。这个时候,现代意义上的「书」的概念仍没有成形。
真正出现这一概念是在战国末期,这时候诸子百家各个学派的论著都已出现,并且出现了一批探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的专著,这些合集加上之前的「经」「传」「说」「记」才是我国最早的「书」,也就是最早的古籍。
△ 天禄琳琅团花宋锦绢制书衣
「版本」之称
「版本」一词的由来,要追溯到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后的宋代。版本之称,最初是为了区别手写本和抄本,同时还是定性书籍制作方法的一种叫法。
版本在宋代专指雕版印刷书本。而如今版本学意义上的「版本」,则引申为同一部书在编辑、传抄、刻版、装帧乃至流通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形态的本子。
「本」的原意是指树根,这与书似乎毫无联系,那么「书」和「本」是怎么关联起来的呢?首次将「书」和「本」放在一起的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刘向,他曾为汉成帝刘骜典校书籍20多年。
刘向奉诏校对群书时有几大工序:首先要准备所有版本的书籍,然后再校对其中的异同点,之后再勘误、列篇目、撰写叙录。
△ 中国书店内古书籍
这几个工序都进行完了,就要杀青,抄写在竹简上, 再经过修改审定,才抄写在缣帛上进呈。而在进呈给皇帝前,还要再校对一次。
校对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一个人操持,再读一遍已经写好的缣素书,边读边校;二是由两人负责,一个人持着修改审定过的竹书,另一人读已经写好的缣素书,发现错误再行改正,而先行修改审定过的竹书被称为「本」。
这个「本」取「原本」之意,而「原本」与「根本」同义,于是原义为树根的「本」字,便与缣素书所誊抄的原本的「本」字产生了联系。
这种联系一旦产生,它的含义就开始不断地演变引申,指代书的原本,或指书的传本,或书、本互称, 以本代书。
△ 《九成宫醴泉铭》·唐·欧阳询
「善本」之意
版本学的核心问题,就是通过甄别、考证、比较、分辨,最后得到真的善本,以便做好自己的学问。
然而,「善本」的确切概念却一直非常模糊,因此明确善本的定义对古籍版本鉴定是十分必要的。
「善本」一词的最初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没有错字、漏字的书本。但是在校书、抄写、刻印、排印等环节中,出错在所难免,因此在实践上,人们把有关善本的原初概念与在实际工作中对善本的遴选并不等同看待。
△ 《多宝塔碑》·唐·颜真卿
自古以来文人在遴选、运用、入藏图籍时,都很重视传本、旧本,这其实便跟善本的原初概念并不相同。虽然传世的旧本在文字内容上可能更接近原书面貌,但传本、旧本也并不一定就没有错字漏字,全是善本。
然而不仅世人重视传世旧本,而且越往后世发展,珍视传世旧本的人越多,这实际上等于又提出了一个概念——「珍本」。
时代久远,传世稀少的书籍自然十分珍贵,即使存在明显的文字错漏,但仍被视为珍贵版本,因而「珍本」和「善本」两个概念也便逐渐合流。
来源: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