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唐麟德元年(公元 664 年)正月,长安城内寒风凛冽,慈恩寺的古柏在风中摇曳,发出呜呜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寺内译经院的烛火彻夜未熄,年过六十的玄奘法师正伏案翻译,他的头发已染上霜雪,眼角布满皱纹,可那双眼睛,却依旧闪烁着对佛法的执着光芒。
唐麟德元年(公元 664 年)正月,长安城内寒风凛冽,慈恩寺的古柏在风中摇曳,发出呜呜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寺内译经院的烛火彻夜未熄,年过六十的玄奘法师正伏案翻译,他的头发已染上霜雪,眼角布满皱纹,可那双眼睛,却依旧闪烁着对佛法的执着光芒。
自贞观十九年(公元 645 年)从印度取经归来,玄奘已在长安译经十九载,共译出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如今,这位备受尊崇的高僧,却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 弟子的质疑、身体的衰败,如同两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译经院的门被轻轻推开,弟子辩机端着一碗汤药走进来,他看着玄奘苍白的脸色,犹豫了许久,还是开口说道:“师父,近日寺内有些弟子在议论,说您翻译的《大宝积经》与旧译版本差异过大,甚至有人说您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功绩,刻意篡改经文……”
玄奘握着笔的手猛地一顿,墨汁在纸上晕开一团黑斑。他缓缓抬起头,眼中满是疲惫与不解:“辩机,你跟随我多年,应当知晓我译经的原则 —— 字字严谨,句句核对,怎会有篡改经文之说?”
辩机低下头,声音低沉:“弟子自然相信师父,可那些弟子说,您年事已高,精力不济,或许是在翻译时出现了偏差,却不愿承认…… 还有人说,您当年西行取经,带回的经书并非全是正品,其中混杂了许多外道典籍,如今翻译出来,恐会误导世人。”
这些话如同一把把尖刀,刺向玄奘的心脏。他想起自己当年西行的艰辛 —— 穿越八百里流沙,翻越帕米尔高原,九死一生才抵达印度,在那烂陀寺求学五年,又游历印度各地,搜集了无数珍贵的佛经。回国后,他日夜操劳,只为将这些佛经准确地翻译成汉文,让更多人能接触到佛法的真谛。可如今,自己的心血不仅没有得到认可,反而遭到质疑,这让他如何不心痛?
没过几日,质疑的声音愈发强烈。有几位年长的弟子甚至联名上书,请求朝廷派官员来审查玄奘翻译的佛经,核实其真伪。消息传到玄奘耳中时,他正在整理刚翻译好的经卷,听到消息后,他身子一晃,险些摔倒在地,幸好被身边的弟子窥基扶住。
“师父,您当心!” 窥基焦急地说道,“那些人都是目光短浅之辈,看不到您的苦心,您千万别往心里去!”
玄奘苦笑一声,摇了摇头:“窥基,我并非生气他们质疑我,而是担心这些流言会影响佛经的传播。佛法本是渡人的舟楫,若世人因这些流言而对佛经产生怀疑,不愿研读,那我多年的努力,不就白费了吗?”
接下来的几日,玄奘依旧坚持译经,但他的身体却越来越差,常常咳嗽不止,有时翻译到一半,便会因体力不支而停下。弟子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劝他休息,可他却总是摇头:“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必须尽快把这些经卷翻译完,不能留下遗憾。”
正月初九,天降大雪,整个长安银装素裹。玄奘因连日操劳,身体愈发虚弱,他想出看看外面,便在弟子的搀扶下,来到慈恩寺的后院。后院有一水坑,坑边有一条小径,因积雪覆盖,路面湿滑。走着走着,玄奘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脚下一滑,身体不由自主地向水坑倒去。
身边的弟子来不及反应,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师父跌入水坑中。坑中的水冰冷刺骨,玄奘由于身体虚弱,很快便失去了意识。弟子们惊慌失措,连忙呼喊着找来其他人,齐心协力将玄奘救了起来。此时的玄奘浑身湿透,嘴唇发紫,已经陷入了昏迷。弟子们急忙将他抬回禅房,换上干净的衣物,又找来郎中为他诊治。
郎中诊脉后,摇了摇头,对弟子们说:“法师本就年事已高,身体虚弱,此次跌入冰冷的井中,寒气侵入体,恐怕…… 恐怕时日不多了。”
弟子们听到这话,都忍不住哭了起来。辩机跪在玄奘的床边,泪水涟涟:“师父,是弟子没有照顾好您,您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弟子们该怎么办啊?”
玄奘在昏迷中似乎听到了弟子们的哭声,他缓缓睁开眼睛,虚弱地说道:“别哭…… 我没事…… 只是…… 还有些经卷没翻译完……”接下来的几天,玄奘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偶尔清醒时,便会询问译经的进展。弟子们按照他的嘱托,继续翻译经卷,每当有新的进展,便会在他耳边轻声诉说,希望能让他安心。
正月十六这天,玄奘突然清醒了许多,他让弟子们将自己扶坐起来,然后说道:“我知道自己大限将至,今日召集你们前来,是有几句话要对你们说。”弟子们纷纷围在床边,目光紧紧地盯着玄奘,生怕错过他说的每一个字。禅房内一片寂静,只有窗外的风雪声,在无声地诉说着悲伤。
玄奘的目光扫过众弟子,声音虽然虚弱,却异常坚定:“第一句话,‘译经求真,不违圣意’。我这一生,致力于将印度的佛经翻译成汉文,始终坚守一个‘真’字。无论是翻译经文,还是讲解佛法,都要以经典为依据,不能掺杂个人的主观臆断,更不能为了迎合他人而歪曲经文的本意。佛法的真谛,就藏在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只有准确地理解和传播,才能让世人真正领悟佛法的智慧。你们往后若继续译经或弘法,一定要牢记这一点,不可有丝毫懈怠。”
弟子们纷纷点头,将这句话深深印在心中。辩机含泪说道:“师父放心,弟子们定会谨遵您的教诲,译经求真,不违圣意,绝不让您的心血白费。”
玄奘微微颔首,继续说道:“第二句话,‘行住坐卧,不忘修行’。修行并非只在寺庙中诵经、打坐,而是要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行走时,要觉察自己的脚步;静坐时,要观照自己的内心;与人交谈时,要心怀善意;面对困境时,要保持坚韧。你们切勿将修行与生活割裂开来,那样的修行,是空洞的,是无法真正成就道心的。”
窥基听到此处,心中豁然开朗。他此前总认为,只有在译经院中专心译经,才算修行,如今听师父一说,才明白修行无处不在。他对着玄奘深深一拜:“弟子此前对修行的理解过于狭隘,今日听师父教诲,茅塞顿开。往后,弟子定会在生活中践行修行,不辜负师父的期望。”
玄奘看着众弟子,眼中满是期许,他顿了顿,缓缓说出了第三句话:“弘法利民,不问得失。我西行取经,译经弘法,并非为了个人的名利。你们往后若有机会弘法,一定要牢记‘利民’二字,无论遇到多少困难,遭受多少质疑,都不要忘记自己的初心。或许你们的努力不会被所有人认可,或许你们的付出不会得到任何回报,但只要能帮助到一个人,你们的努力就是有意义的。
这第三句话,如同惊雷一般,在弟子们的心中炸开。他们看着师父虚弱却坚定的脸庞,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穿越流沙、远赴印度的玄奘,看到了那个日夜操劳、坚守译经的玄奘。原来,师父的一生,都在践行着 “弘法利民,不问得失” 的信念,即便在晚年遭受质疑、遭遇意外,也从未动摇过。
弟子们再也忍不住,纷纷跪倒在地,泪流满面:“师父,弟子们定会谨遵您的遗言,弘法利民,不问得失,将佛法的智慧传播下去,不辜负您的一生心血!”
玄奘看着弟子们,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缓缓闭上眼睛,声音轻得几乎听不见:“好…… 好…… 我可以…… 安心了……”
正月二十四日,玄奘法师在慈恩寺圆寂,享年六十五岁。消息传出后,长安城内的百姓纷纷落泪,无数人自发地来到慈恩寺,为这位伟大的高僧送行。唐高宗得知消息后,也悲痛不已,下令将玄奘的遗骨安葬在白鹿原,并为他修建了佛塔,以纪念他的功绩。
玄奘圆寂后,他的弟子们牢记他的三句遗言,继续致力于译经和弘法事业。辩机按照 “译经求真,不违圣意” 的原则,整理和完善了玄奘未完成的译稿,确保每一部经卷都准确无误;窥基则践行 “行住坐卧,不忘修行” 的理念,在译经的同时,注重在生活中磨练自己的心性,最终成为唐代法相宗的创始人之一;其他弟子也纷纷走出寺庙,前往各地弘法,他们遵循 “弘法利民,不问得失” 的初心,面对质疑和困难,始终坚守信念,让佛法的智慧传遍了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时间的推移,玄奘的三句遗言不仅影响着他的弟子,更跨越了千年的时光,成为了无数弘法者的精神指引。
例如,宋代高僧永明延寿在弘扬佛法时,始终以 “译经求真,不违圣意” 为准则,他对前人翻译的经卷进行仔细校对,纠正了许多偏差,为佛教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常对弟子说:“玄奘法师的这句遗言,是译经和弘法的根本,若偏离了‘真’,一切努力都将失去意义。”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创立心学时,也受到了 “行住坐卧,不忘修行” 的启发。他提出 “知行合一” 的理念,认为 “知” 与 “行” 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在行动中不断反思和提升,才能真正获得智慧。他曾在著作中写道:“玄奘法师所言‘行住坐卧,不忘修行’,与我‘知行合一’之理相通,皆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如今,慈恩寺的大雁塔依旧矗立在长安城内,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每当人们来到这里,都会想起那位西行取经、译经弘法的玄奘法师,想起他晚年留下的三句遗言。这三句遗言,如同三盏明灯,跨越了千年的时光,依旧在照亮着人们的心灵,勉励着无数人在追求真理、践行善举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永不放弃。
来源:小橘子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