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汾河之畔到天山北麓,三千里路云和月;从太行深处到戈壁绿洲,十载援疆不了情。9月15日,“晋疆一家亲,共叙山河情”采访团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诊室里,“怀忠针法”解除患者病痛;医养中心,老人乐享幸福晚年;校园中,智慧课堂点亮求知眼睛;研学路上,
从汾河之畔到天山北麓,三千里路云和月;从太行深处到戈壁绿洲,十载援疆不了情。9月15日,“晋疆一家亲,共叙山河情”采访团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诊室里,“怀忠针法”解除患者病痛;医养中心,老人乐享幸福晚年;校园中,智慧课堂点亮求知眼睛;研学路上,红色精神浸润少年心灵……这些温暖场景的背后,是长治援疆力量的持续赋能。“十四五”以来,长治市跨越三千公里山河,以真情为纽带、实干为笔触,在医疗、民生、文化、教育领域精准发力,从搭建跨省红色研学桥梁到推动优质资源扎根边疆,援疆成果惠及各族群众,晋疆情谊在携手共进中愈发深厚。
医者仁心:白衣执甲守护健康防线
在二二二团医院,长治援疆医生们以精湛医术与赤诚之心,为边疆群众筑牢健康防线,潘志强、宋彦杰、李永玲便是其中的代表。
中医科援疆医生潘志强的诊室总是排满患者,日均接诊40余人次,高峰时达70人次。作为山西省名中医路怀忠的弟子,他带来独创的“怀忠针法”,2025年新年伊始,仅用几天便治愈了被颈肩痛困扰许久的退休职工董大爷,获赠“医术精湛传四方 医德高尚暖人心”锦旗。他深耕“传帮带”,手把手带教当地医生,还针对当地疾病特点,于2025年5月推动增设颈动脉斑块与失眠专病门诊,为群众定制个性化诊疗方案。
急诊专家宋彦杰的工作充满“速度与温情”。面对硫酸灼伤手部的工人,他迅速制定急救方案,有条不紊地清理创面、开展抗感染治疗,快速缓解患者的痛苦。日常诊疗中,他耐心倾听诉求,细致带教年轻医护,用“只要你们能好起来,我们就放心了”的朴实话语,诠释医者担当。
妇产科援疆医生李永玲则上演了“生死时速”的救治。面对持续阴道出血、严重贫血的患者,在医院缺乏病理诊断能力的紧急时刻,她协调开通绿色通道,跨院完成病理检测,成功挽救患者生命。针对当地中老年妇女占比超60%、异常子宫出血高发的现状,她主导建立 “筛查—治疗—随访”全流程体系,填补了当地妇产科的技术空白。
在潘志强、宋彦杰、李永玲等一批批援疆医生的接续努力下,二二二团医院“国医堂”从无到有、从弱到强。自2015年起,七批长治援疆医疗专家倾力打造这一品牌,如今设施完善、人才齐备,可开展针灸、推拿等十余种中医适宜技术。通过“师徒结对”“赴晋进修”等模式,国医堂培育出稳定的本土医护梯队,还常通过健康大讲堂、公益义诊普及中医知识,不仅覆盖辖区居民,更吸引周边患者慕名而来,墙面上的锦旗成为晋疆医疗协作的生动见证。
民生暖心:医养融合织密幸福网络
“住在这里太享福了!吃住舒心,看病方便,孩子们也放心。”在二二二团职工医养综合中心,91岁的王素珍老人坐在活动室里,看着身边下棋娱乐的老伙伴们,脸上满是笑容。这座总投资2600万元的现代化医养机构,是2023年山西援疆重点民生工程,自2024年底投运以来,已成为33位老人的温馨家园。
走进医养综合中心,60间养老用房科学分区,单人间、双人间、夫妻间满足不同需求;康复中心、手工室、电影院等十余类功能空间里,每天都充满欢声笑语。最让老人安心的是,中心通过专属连廊与团场医院无缝衔接,实现“小病不出楼,大病直通诊”的医养融合模式。智能化管理平台实时监测老人健康状态,紧急呼叫系统保障应急响应,彻底解决了团场原有养老设施陈旧、医疗资源短缺的难题,探索出“医养融合、智能服务、人文关怀”的养老新样板。
医养综合中心的落地,是长治援疆聚焦民生需求的缩影。2020年至今,长治在二二二团实施的33个援疆项目中,民生工程占比高达96.32%,每一个项目都建在职工群众的心坎上。2022年7月,总投资680万元的六连便民桥正式通车,曾经泥泞难行的路段变成通畅大道,农产品运输时间缩短近一半;同期完成了团部安全用水提升工程,升级改造供水管道、建立水质监测机制,让家家户户喝上“放心水”;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集文化活动、便民服务、议事交流于一体,成为职工群众休闲娱乐的新地标。
为确保援疆项目高效落地,二二二团援疆工作队建立“周调度、月督查”机制,援疆干部深入一线全程参与。便民桥建设期间,工作队多次协调解决材料运输、工期衔接等问题,确保桥梁提前两个月通车;安全用水提升工程中,逐户走访优化管道路线,让工程惠及每一户家庭。这种“硬核”推进的工作作风,让长治援疆项目成为民生改善的“加速器”,也让晋疆情谊在一件件实事中愈发深厚。
文润疆土:向交融搭建连心桥梁
文化是跨越山海的纽带,长治始终将文化润疆作为援疆工作的重要内容,让三晋文化与兵团文化在天山脚下交相辉映。而“晋疆情 武乡行”红色研学夏令营,更是为两地文化交融注入了青春活力。
2025年8月7日至13日,二二二团子女学校的96名师生跨越千山万水,来到革命老区长治市武乡县,开启为期8天的红色研学之旅。在八路军太行纪念馆,一件件珍贵文物、一段段动人故事,让师生们肃然起敬;“忆苦思甜”实践课上,推石磨、蒸窝头的体验,让七年级学生王政千深刻体会到革命先辈的艰辛:“八路军叔叔当年连这样的食物都吃不上,我们没有理由浪费粮食。”在武乡县烈士陵园,师生们擦拭墓碑、敬献白花,感悟烈士精神;在行浸式实景演艺《太行山上》中,炮火连天的场景、军民鱼水情的故事,让不少师生热泪盈眶。
“这次研学不仅是一次旅行,更是一场精神洗礼。”带队教师席志强说。结营仪式上,当沉甸甸的证书和八路军徽章交到手中时,学生们流下激动的泪水。八年级学生姜恩慧坚定地说:“我将来也要成为一名党员,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这场跨越时空的研学活动,不仅深化了晋疆教育交流,更在青少年心中播下红色种子,让太行精神与兵团精神相互交融、代代相传。
除了研学活动,长治还持续推动三晋文化走进边疆。今年端午,长治市歌舞剧团在十二师屯垦文化旅游节上带来“文化润疆山西专场演出”,经典戏曲、优美舞姿赢得阵阵掌声;同期开展的长治书画展,将太行山水的雄奇、三晋民俗的鲜活展现在边疆群众面前。2024年6月,山西省“春雨工程”走进团场,话剧《新小二黑结婚》连演三场座无虚席;潞绣传承人手把手教学,让刺绣技艺在边疆生根;太行书画名家与当地创作者共同采风,将天山风光与太行精神融入作品,实现“送文化”向“种文化”的升级。
文化交融从来都是双向奔赴。2025年6月,二二二团带着冰湖葡萄酒、兵粮面粉等 “兵团名片”走进山西文旅推介会,吸引众多合作意向;7月初,长治“潞商·潞品新疆贸易行”座谈会在二二二团召开,双方签署农产品采购、技术合作等多项协议,让文化纽带延伸出产业协作新路径。8月21日至25日,在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山西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组织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辖区的优质企业亮相。新疆天润乳业的奶啤和各类乳制品、兵粮麦客的天山雪水灌溉区优质面粉和面食产品、康宏鸵鸟养殖基地的特色产品等,吸引众多山西市民品尝、咨询,十二师天润乳业产品展台零售额达8.6万元,兵粮麦客与5家山西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如今,上党戏曲的旋律在边疆时常响起,潞绣作品成为群众的收藏佳品,文化交融凝聚起各族群众携手奋进的精神力量。
薪火传承:教育援疆培育发展动能
“原来‘智慧课堂’这么神奇,学生能实时互动,课堂效率太高了!”2025年7月,二二二团子女学校教师王娟在长治市潞州中学观摩后,兴奋地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在长治援疆工作队的组织下,7名二二二团教师走进长治的优质学校,开展浸润式跟岗学习,从数字化教学工具运用到特色课程设计,每一项都让他们受益匪浅。
自2015年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教育协作始终是长治援疆的重点。近三年,长治持续投入资金改善办学条件,升级教学楼、配备现代化设备,让边疆学校的硬件焕然一新;同时,常态化开展师资培训,累计组织100余名二二二团教师赴晋学习,选派30余名长治优秀教师赴疆支教,通过“青蓝工程”结对帮扶,搭建起两地教育交流的桥梁。
援疆教师冯雪良是“教育接力”的代表。作为物理教师,他发现学生对科技兴趣浓厚,便牵头成立“无人机航模社团”。每周四下午,操场上总能看到学生操控无人机翱翔的身影。冯雪良手把手教大家组装设备、编写程序,带领社团在2025年兵团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斩获佳绩。“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所有付出都值得。”冯雪良说。
语文教师冯晋萍则将“传帮带”做到细致入微。她与当地青年教师李娜结成对子,从备课思路到课堂提问,从作业批改到学情分析,全程倾力指导。在她的帮助下,李娜在团场教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冯老师不仅教我怎么上课,更教我怎么走进学生心里。”
如今,长治教育援疆已从硬件支持迈向人才培养与课程共建的深度协作。援疆教师结合当地实际,引入 “分层教学”“项目式学习”等模式,开发“兵团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天山地理实践课”等特色课程,既提升教学质量,又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在长治援疆力量的助力下,二二二团子女学校的教学成绩稳步提升,越来越多边疆孩子通过知识改变命运,天山脚下的教育火种正孕育着未来希望。
太行巍巍,天山茫茫。十余载援疆路,长治以实干践行担当,用真情凝聚力量,在医疗、民生、文化、教育领域结出累累硕果。从国医堂的银针汤药到医养中心的欢声笑语,从红色研学的精神洗礼到校园里的朗朗书声,每一处变化都见证着晋疆情谊的深厚。“未来,我们会继续将三晋大地的关怀化作边疆看得见、摸得着的福祉。”长治援疆干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二二二团副政委陈杰的话,道出了所有援疆人的心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长治将继续以真情为纽带、实干为支撑,深化援疆协作,让晋疆一家亲的故事在天山北麓续写新的篇章,共同书写边疆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时代答卷。(本报记者 刘琴 文/图)
来源:山西青年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