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伊利稳坐乳业头把交椅,光明靠鲜奶单品年销40亿,新锐品牌认养一头牛估值破百亿时,曾经的豪门蒙牛却在2024年交出了最惨成绩单:净利润暴跌98%,市值蒸发千亿。
豪门崩塌只需一夜
中国商界正在上演现实版"富不过三代"。
当伊利稳坐乳业头把交椅,光明靠鲜奶单品年销40亿,新锐品牌认养一头牛估值破百亿时,曾经的豪门蒙牛却在2024年交出了最惨成绩单:净利润暴跌98%,市值蒸发千亿。
这相当于每天睁眼就亏2700万,每分钟烧掉2万块,连网友都调侃:"蒙牛改名叫蒙亏算了。"
更讽刺的是,这份耻辱性财报发布当天,蒙牛总部大楼的灯彻夜未熄。
高管们紧急开会时,楼下便利店的特仑苏正在搞"买一送一"。
曾经把普通牛奶卖出双倍价的奶界爱马仕,如今和临期食品挤在同一个货架上。这魔幻场景,活脱脱一部商界《红楼梦》。
跨国联姻变成杀猪盘
时间倒回2019年秋,蒙牛掌门人卢敏放豪掷71亿迎娶澳洲"白富美"贝拉米。
这场跨国联姻轰动业界,签约仪式上香槟塔堆得比人还高。
谁料五年后,这场豪门联姻成了教科书级翻车现场,贝拉米不仅没拿到中国奶粉"准生证",反而三年亏出13亿窟窿,仓库里滞销奶粉堆得能填平黄浦江。
牧场生意更是离奇。
当年花31亿重金买下的现代牧业,2024年竟亏出15亿史诗级黑洞。
有内部员工爆料:牧场每头牛日均伙食费80元,比北上广白领的午餐标准还高。
网友戏称:"我喝的不是牛奶,是牛的伙食费。"
更魔幻的是,当中国奶农含泪倒掉鲜奶时,蒙牛还在往这个无底洞砸钱。
断腕求生上演刮骨疗毒
新总裁高飞上任时,蒙牛总部前台换了副对联:"壮士断腕求新生,刮骨疗毒战寒冬"。
第一刀就砍向海外干儿子:贝拉米中国区裁员50%,澳洲总部直接挂牌出售。
现代牧业12个牧场关停时,现场视频里数千头奶牛茫然张望,运输车排成长龙,场面堪比末日电影。
嫡系部队也难逃整顿。
北京某蒙牛经销商老张说,去年突然收到通知:库存超30天直接断货。
他仓库里价值百万的特仑苏堆成山,"以前是送牛奶,现在是送瘟神"。
最狠的是产品线大清洗,真果粒砍掉8个口味,冠益乳下架12款产品,连当家花旦特仑苏都撤了高端限量版。
老贵族摆起路边摊
当同行在直播间挥金如土时,蒙牛开始学接地气。
上海静安寺地铁口的蒙牛快闪店,白领们排队买9.9元的"特仑苏+瑞幸"套餐;东北夜市里,蒙牛和蜜雪冰城联名的3元鲜奶冰淇淋卖到脱销。
最绝的是蹭《热辣滚烫》热度推出的"贾玲同款"低脂奶,包装上赫然印着"你离马甲线只差一盒奶"。
这波操作被业界嘲笑"自降身价",却意外打通任督二脉。
郑州某超市主管透露,蒙牛冷藏柜从角落搬到了收银台旁,"以前是求着商超给位置,现在是抢着要"。更魔幻的是,60岁的蒙牛大妈团在直播间跳"牛奶Disco",硬是把临期产品跳成爆款,单场卖出百万单。
翻开蒙牛最新财报,第46页藏着一组扎心数据:营销费用砍掉18%,研发投入反增25%。
这背后是冷链车上安装的温控黑科技,是实验室里针对糖尿病人研发的无糖牛奶,更是银发族定制奶粉里添加的助眠成分。
有研发员私下说:"现在做产品就像老中医把脉,得摸准每个群体的脉象。"
转型阵痛中也有曙光乍现。
在东南亚,蒙牛收购的艾雪冰淇淋横扫便利店冰柜,印尼工厂24小时连轴转;在健身房,新推出的"蛋白牛奶"被私教当成增肌神器推荐;甚至宠物圈都开始流传"蒙牛舒化奶治猫软便"的偏方。这些碎片化场景,拼凑出老牌巨头最后的倔强。
走在内蒙古呼和浩特的蒙牛总部园区,"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的标语依然醒目。
只是墙上的战略目标已从"千亿蒙牛"换成"百年蒙牛"。车间里,95后质检员小刘边记录数据边说:"现在每批奶都要过36道检测,比当年严多了。"
这话让人想起二十年前牛根生带着团队在出租屋研发第一款产品的夜晚。
或许这才是中国商业最真实的模样: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不断进化的生存者。
当00后开始用植物奶泡咖啡,当银发族拿着放大镜对比营养成分表,当跨境电商把新西兰鲜奶送上百姓餐桌,蒙牛这场翻身仗,注定要在超市货架、社区团购群和直播间里同时开打。
而胜负手,或许就藏在明天清晨某户人家冰箱里那盒带着水珠的牛奶中。
来源:煮酒君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