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Yole Group发布的《Mobile RF Front-End Modules 2025》报告中一组数据尤为刺眼:2024年全球射频前端模块市场规模达154亿美元,而美国高通、博通等五大巨头仍占据超70%份额。
前言:
近日,Yole Group发布的《Mobile RF Front-End Modules 2025》报告中一组数据尤为刺眼:2024年全球射频前端模块市场规模达154亿美元,而美国高通、博通等五大巨头仍占据超70%份额。
但另一组数据更具颠覆性,中国厂商卓胜微(Maxscend)以4%全球份额跻身本土厂商榜首,华为手机同比25%的增速带动国产射频模组加速渗透。
作者 | 方文三
图片来源 | 网 络
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巨头垄断下的中国机会
射频前端市场的[马太效应]曾极为显著。
2022年全球市场CR5高达80%,博通以19%份额领跑,高通、Skyworks、Qorvo、村田紧随其后,这些企业凭借数十年技术积累,在滤波器、PA等核心领域构建起专利壁垒。
以滤波器为例,SAW滤波器全球CR4达95%,日本村田一家独大;
BAW滤波器更被博通垄断87%市场份额,中国企业长期徘徊在中低端分立器件领域。
但变化已在悄然发生,202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复苏成为关键推手,全年同比增长6%,其中华为以25%的增速强势回归高端市场,VIVO、小米、OPPO、荣耀形成[四分天下]格局。
本土手机品牌的崛起,为国产射频厂商提供了宝贵的[试错窗口]。
卓胜微凭借射频开关领域的优势,率先实现L-DiFEM量产,2024年销售额突破40亿元。
唯捷创芯则在PA模组领域突围,成为国内首家实现L-PAMiD大规模出货的企业。
这种突破背后,是需求牵引+政策支持的双重驱动。
美国关税政策的变动,让国内头部手机厂商对供应链安全的焦虑加剧,中高端机型开始主动导入国产射频模组。
2025年4月以来,小米、OPPO等品牌在旗舰机型中测试国产L-PAMiD模组,单机射频前端价值量提升30%,这一趋势被业内视为第二次国产替代浪潮的起点。
Yole预测,到2030年全球射频前端市场将突破170亿美元,而中国厂商的全球份额有望从当前的15%提升至30%,增量空间主要来自高端模组替代。
从卡脖子到破局点,找细分赛道技术突围
在Sub3G L-PAMiD等高集成模组领域,一颗指甲盖大小的芯片需集成10-20颗裸die,包含PA、LNA、开关、滤波器等,还要解决频段间干扰、散热、封装应力等难题。
国内企业的突围,始于对核心器件的逐一攻坚。
滤波器技术的[中国路径]尤为关键,作为射频前端价值占比最高的器件,滤波器曾是国产厂商最大的短板。
2022年前,BAW滤波器几乎被博通、Qorvo垄断,但国内企业找到了差异化突破口——高性能SAW滤波器。
Yole数据显示,自2022年起,高性能SAW在3.5GHz以下频段实现与FBAR相近的性能,成本却降低20%,这一技术路线的普及为中国厂商打开空间。
卓胜微通过自建12英寸IPD产线,实现SAW滤波器量产;
赛微电子则在MEMS工艺基础上,推出国内首款BAW滤波器,打破国外专利垄断。
高集成模组的突破则体现了系统级能力的提升。L-PAMiD模组作为高端手机的[标配],其技术难点在于多频段兼容与小型化。
唯捷创芯在2023年实现Phase7LE架构L-PAMiD量产,支持全球主流Sub3G频段,良率从初期的60%提升至85%;
慧智微则凭借可重构射频技术,推出Sub6G模组,适配5G-Advanced新频段,成为华为Mate60系列的供应商之一。
这些突破背后,是研发投入的[军备竞赛]。
2024年卓胜微研发费用达6.29亿元,研发人员占比超40%,而唯捷创芯、慧智微的研发费用率均维持在20%以上,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不过,技术攻坚仍面临[专利阻击]的挑战。
在BAW滤波器领域,博通、Qorvo拥有超2万项专利,国内企业每推出一款新产品,都需应对潜在的诉讼风险。
目前,卓胜微、海思等企业已组建专业专利团队,通过自主研发与交叉授权构建防御体系,预计未来5年国内射频企业的专利数量将实现翻倍增长。
竞争格局演变,六强争霸与行业出清
国内射频前端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有序竞争的阵痛。
2019年美国制裁后,资本涌入该领域,涌现出卓胜微、唯捷创芯、昂瑞微、飞骧科技、慧智微、锐石创芯等一批企业,形成[六强争霸]格局。
但2025年以来,行业分化加剧——卓胜微、唯捷创芯等头部企业因高端模组投入加大,出现短期亏损;
而中小厂商在分立器件领域的价格战愈演愈烈,部分企业毛利率跌破15%,面临被淘汰风险。
这种分化的核心在于产品结构差异,头部企业已从分立器件转向高集成模组,2024年卓胜微模组营收占比达36%,唯捷创芯PA模组营收超26亿元,这些产品的ASP是分立器件的3-5倍,虽短期投入大,但长期增长空间明确。
而聚焦ODM市场、Cat1物联网模块的中小厂商,受限于价格竞争,难以突破盈利瓶颈。
以ODM市场为例,虽然每年有4亿部手机需求,但单机射频前端采购额仅6-8美元,且ODM厂商为压低成本,常通过招标方式压低价格,部分订单甚至亏损中标。
行业出清的过程中,品牌客户绑定成为关键变量。
国内头部手机厂商为保障供应链安全,通常选择3-5家射频供应商进入资源池,只有进入资源池的企业才能获得产品迭代的机会。
华为通过供应链重构,带动海思、唯捷创芯等企业技术升级;
VIVO则与卓胜微合作开发Phase8L架构模组,进一步提升集成度。
这种绑定式发展,让具备模组设计能力、产能保障的企业脱颖而出,而缺乏品牌客户支撑的中小厂商,将逐渐被边缘化。
值得关注的是,汽车、物联网等新兴领域正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随着汽车智能化加速,ADAS、车联网对射频前端的需求激增,2027年全球汽车射频前端市场规模预计达19亿美元。
唯捷创芯、昂瑞微已推出车规级射频芯片,通过AEC-Q100认证,进入比亚迪、蔚来等车企供应链。
在物联网领域,慧智微的卫星PA模组适配低轨卫星通信,飞骧科技的WiFi7 FEM抢占高端路由器市场,这些新场景的突破,正为国产射频企业打开增量空间。
6G成新[战场],换道超车的历史机遇
当5G技术逐渐成熟,6G已成为全球射频产业的[新战场]。与5G时代中国企业跟跑不同,6G布局中,中国厂商有望实现并跑甚至领跑。
经过5G时代的攻坚,国内企业已掌握GaN、先进封装等关键技术。
北京大学团队研发的超宽带光电融合集成系统,实现0.5GHz-115GHz全频段高速传输,为6G毫米波通信提供核心支撑;
三安集成、苏州能讯在GaN射频器件领域实现量产,打破国外厂商在基站射频领域的垄断。
这些技术突破,让中国企业在6G射频前端的研发中,不再依赖国外专利与工艺。
此外,中国将6G纳入[十四五]规划,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发;国内代工生态不断完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的12英寸晶圆产线,可满足射频芯片的制造需求。
华为、中兴在6G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提升,已提交超2000项6G相关专利,这些都为中国射频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了保障。
6G时代的通感一体化、太赫兹通信、卫星互联网等场景,对射频前端的带宽、功率、集成度提出更高要求。
国内企业在可重构射频、智能超表面等技术领域的探索,与6G应用需求高度契合。
慧智微的可重构PA可动态适配不同频段,降低6G终端的复杂度;
卓胜微研发的三维集成封装技术,可实现射频芯片的超薄化、小型化,满足AR/VR等终端的需求。
正如Yole分析师哈桑·萨利赫博士所言:[6G将重新定义射频前端市场的平衡,谁能在技术与生态上占据先机,谁就能主导未来十年的行业格局。]
结尾:
从2019年的[卡脖子]焦虑,到2025年的高端突破,中国射频前端产业用六年时间走完了国外企业二十年的路。
但也需清醒认识到差距依然存在,全球前五大射频企业年销售额均超30亿美元,而国内所有射频企业总销售额不足200亿元,仅相当于博通的1/3;
在BAW滤波器、高端PA等领域,国外厂商仍占据技术制高点。
对于整个行业而言,需避免低水平内卷,加强产业链协同。
滤波器企业与模组厂商应建立长期合作,共同攻克技术难题。
只有形成[技术创新-规模量产-生态完善]的良性循环,中国射频前端产业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可控,在全球通信格局中占据战略高地。
部分资料参考:微波星云:《Yole权威报告:射频前端市场迎来"中国时刻"》,华经产业研究院:《中国射频前端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钟林谈芯:《国产射频前端,精彩在后头》,创伴者联盟:《射频前端研究:行业空间广阔,高端突破正值当时》
来源:AI芯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