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评毛主席韵脚不通,柳亚子:推翻历史三千年,自铸雄奇瑰丽词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4-12 16:40 1

摘要:在中国文坛上,毛泽东主席与诗人之间的交往堪称一段佳话。这位革命领袖不仅以雄才大略著称,更以对诗词的热爱而闻名。他常常在工作之余与文人雅士品茗论诗,在诗词唱和中展现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在众多与毛主席有过诗词往来的诗人中,柳亚子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位!

在中国文坛上,毛泽东主席与诗人之间的交往堪称一段佳话。这位革命领袖不仅以雄才大略著称,更以对诗词的热爱而闻名。他常常在工作之余与文人雅士品茗论诗,在诗词唱和中展现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在众多与毛主席有过诗词往来的诗人中,柳亚子无疑是最为特殊的一位!

柳亚子作为近代著名的革命诗人,其诗作既有传统文人的风骨,又饱含革命者的豪情。1950年国庆之际,柳亚子在观剧时即兴创作《浣溪沙》一阙,描绘了新中国欢庆的盛况:"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璀璨,"弟兄姊妹舞蹁跹"的欢腾,以及"歌声唱彻月儿圆"的祥和。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时代的赞美,更暗含对毛主席领导才能的钦佩。

毛主席的和词则展现出更为宏大的历史视野。"长夜难明赤县天"道尽百年屈辱,"一唱雄鸡天下白"则宣告新时代的来临。两首词作相映成趣,既有文人酬唱的雅致,又饱含革命者的壮志豪情。

1926年的广州,正值国共合作的关键时期。5月的广州,空气中弥漫着革命的气息。柳亚子从上海风尘仆仆赶来,以监察委员的身份参加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这位年过四十的文人,带着满腔热血和对时局的忧虑,踏上了这片革命热土。

与此同时,三十出头的毛泽东正以国民党中央候补委员和代理宣传部长的身份活跃在广州政坛。这位湖南青年虽然年纪不大,却已在党内崭露头角。两人在会议间隙偶然相遇,一见如故。他们找了一处安静的茶馆,泡上一壶清茶,从国家大事谈到个人理想,从革命形势聊到文学艺术。茶香氤氲中,两颗赤诚的心越走越近。

5月15日,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在紧张的气氛中召开。会上提出的《整理党务案》引发了激烈争论。毛泽东立场坚定,拒绝妥协,在表决时没有举手。会场上的柳亚子更是怒不可遏,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的诗人,此刻却像一头愤怒的狮子。当他看到何香凝痛斥提案违背孙中山遗愿时,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用力鼓掌表达支持。

会议结束后,柳亚子忧心如焚。他立即找到毛泽东,两人再次促膝长谈。茶馆里,毛泽东一边品着茶,一边分析时局。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革命的成败,不在于个别人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问题。"这番话让柳亚子眼前一亮。毛泽东接着说:"农民问题不解决,其他各阶级问题也无从谈起。可以说,国民革命就是农民革命。"这番见解深刻而独到,让柳亚子对这位年轻同志刮目相看。

1927年的中国,乌云密布。5月的江南,本该是草长莺飞的季节,却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柳亚子不得不告别故土,东渡日本避难。在异国的日子里,他时常站在海边眺望西方,思念着水深火热中的祖国。1928年清明时节,柳亚子终于回到上海。踏上黄浦江畔的那一刻,他百感交集——故国依旧,却已物是人非。

与此同时,在湘赣边界的崇山峻岭中,毛主席正带领着秋收起义的幸存者们开辟新的革命道路。井冈山的篝火照亮了黑夜,也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1929年初春,毛泽东率领红四军转战赣南闽西,这支斗志昂扬的队伍,像一粒火种,在闽西赣南的广袤土地上播撒着革命的希望。

1932年的夏天格外炎热。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气势汹汹地向中央苏区扑来。远在上海的柳亚子,从报纸上读到了苏区反"围剿"胜利的消息。当他看到毛泽东的名字时,不禁想起六年前在广州茶馆里的那次长谈。毛泽东当年关于农民革命的预言,如今正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变成现实。柳亚子心潮澎湃,提笔写下了"平原门下亦寻常,脱颖如何竟处囊。十万大军凭掌握,登坛旗鼓看毛郎"的诗句。在柳亚子眼中,毛泽东已从当年那个侃侃而谈的青年,成长为真正掌握革命武装的军事领袖。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大地烽火连天。柳亚子虽已年过半百,却依然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他辗转于香港、桂林、重庆等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但无论走到哪里,他始终关注着延安的消息。每当听到八路军、新四军的捷报,老人都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1945年1月11日,重庆的冬天阴冷潮湿。在《新华日报》创刊七周年纪念会上,白发苍苍的柳亚子激动地宣称:"世界的光明在莫斯科,中国的光明在延安!"会后,他挥毫写下"工农康乐新天地,革命功成万众和。世界光明两灯塔,延安遥接莫斯科"的诗句。

1945年8月的中国,刚刚摆脱日寇铁蹄的蹂躏,却又笼罩在内战的阴云中。蒋介石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重庆"共商国是"。消息传到延安,窑洞里的煤油灯彻夜未熄。8月26日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掐灭手中的烟头,斩钉截铁地说:"可以去,必须去。这样才能取得全部主动权。"

山城重庆的街头,柳亚子拿着刚出版的《新华日报》双手微微发抖。报上刊登着毛泽东即将飞抵重庆的消息,这位年近六旬的老诗人既欣喜又忧虑。8月28日下午,九龙坡机场人头攒动。当毛泽东头戴盔式帽、身穿灰布中山装走出机舱时,柳亚子在人群中热泪盈眶。他注意到毛泽东眼角多了几道皱纹,但那双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就像当年谈论农民问题时一样坚定。

两天后的下午,柳亚子来到曾家岩桂园。推开会客室的木门,毛泽东正伏案批阅文件,见他进来立即起身相迎。两双布满老茧的手紧紧握在一起,柳亚子感觉这双手比记忆中更加粗糙有力。

谈话间,柳亚子发现毛泽东虽然面容疲惫,但言谈中依然透着那份特有的从容与智慧。当谈到谈判前景时,毛泽东笑着说:"天下大事,总要有人来做。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为老百姓争一个和平建国的好光景。"这番话让柳亚子深受触动,他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润之此次是抱着大仁、大智、大勇三者的信念而来,单凭他伟大的人格,就觉得世界上没有不能感化的人。"

当晚回到寓所,柳亚子辗转难眠。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桌上,他提笔写下《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渝州曾家岩呈毛主席》。诗中"弥天大勇诚能格"一句,道出了他对毛主席不顾个人安危、深入虎穴的由衷敬佩。在柳亚子看来,毛泽东此行展现的勇气,不仅是为和平谈判而来,更是为四万万同胞的福祉而来。

晚年交往

1945年的重庆,秋意渐浓。9月6日这天,沙坪坝南开中学的校园里格外热闹。毛泽东、周恩来和王若飞一行轻车简从,专程前来拜访老友柳亚子和教育家张伯苓。在简朴的会客室里,毛泽东从怀中取出一卷手稿,郑重地递给柳亚子。这是他在长征途中酝酿,又在陕北窑洞里反复推敲而成的《沁园春·雪》。柳亚子展开宣纸,只见上面龙飞凤舞地写着:"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读罢全词,柳亚子激动得双手微微颤抖,他没想到这位在战场上运筹帷幄的军事家,竟能写出如此气魄雄浑的词作。

回到寓所,柳亚子辗转难眠。月光透过窗棂,他提笔写下和词,其中"才华信美多娇,看千古词人共折腰柳,推翻历史三千年,自铸雄奇瑰丽词。"一句,既道出了对毛主席词艺的由衷钦佩,也是对胡适批评的回应。

转眼到了1948年元旦,香港维多利亚港的汽笛声中,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告成立。柳亚子以六旬高龄出任民革中央常委兼秘书长,继续为民主革命奔走呼号。次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传来,柳亚子与众多民主人士一道,响应中共中央号召,踏上了北上的列车。3月18日,当火车缓缓驶入前门车站时,柳亚子望着古老的城墙,不禁热泪盈眶。

新中国成立后,柳亚子先后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等职。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每当想起与毛泽东的这些交往,柳亚子总会感慨万千。从广州初识到重庆重逢,从诗书唱和到政治协商,三十余年的革命情谊,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同志关系,成为一段流传后世的佳话。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