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安这座城市的底色,无需太多渲染,清清楚楚地写在黄土里。谁踏入这里,谁都很难不被那种从地表渗出来的历史气息震慑住。地铁修到哪,考古就干到哪,工人怕遇见的不是什么地下水,是不经意间捅出来的文物。一铲下去,千年之前的瓦罐,或许就登场了。说夸张?倒也不过如此!不少网
西安这座城市的底色,无需太多渲染,清清楚楚地写在黄土里。谁踏入这里,谁都很难不被那种从地表渗出来的历史气息震慑住。地铁修到哪,考古就干到哪,工人怕遇见的不是什么地下水,是不经意间捅出来的文物。一铲下去,千年之前的瓦罐,或许就登场了。说夸张?倒也不过如此!不少网友都觉得修地铁没得怕,就怕动不动整个文物局都得下场,考工地比干施工还累,这才是西安独有的氛围。
可要说真正代表这座城的历史标签,秦始皇与唐太宗好像总在台前。无论长安的旧名如何变换,谈及西安,总绕不开嬴政。秦朝的大一统,被反复讲述,即便秦的年头在历史长河中一晃而过,不到十五载。他留的长城,兵马俑,直到今天还在给西安带流量。唐朝那就更热闹了。大明宫,大雁塔,到现在游客如织。音乐喷泉、网红博物馆,再怎么装现代感都甩不掉一次盛唐的影子。
但汉朝呢?西安是汉朝的都城不也挺多年?奇怪的是,汉的气场就是弱那么一点。城市宣传里,汉的存在感完全被秦、唐压了一头。有人觉得是因为汉朝在西安的时间短,但一查资料,西汉前后二百多年,一点不比秦短。那东汉呢?改都洛阳不算,长安城的遗迹还在。这事怪了?
网上聊到原因,众说纷纭。有点说会不会因为汉高祖刘邦祖籍不是西安本地?有点半玩笑,真这么回事?还有说汉文化主力不在西安,而在汉中。这种地缘的分说,也有人信;但仔细一想就是,有多少游客真区分得清这些历史边界?宣传真要讲究地缘,长江流域也有的是大事件。那徐州?它真会和西安抢汉文化的头衔?
当然,秦唐在西安的“露出率”高,也不是没有理由。唐的盛世,不光中国人,外国人也有深刻的“唐人”印象。顶点的那几个瞬间:长安夜宴,丝路起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各种传说,耳熟能详。你旅游总得选几个最能拍照、能讲故事的点。秦朝就不用多说了,千军万马的兵马俑摆在那里,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一站在那,半天回不了神。
而且,宣传汉文化并不是没有。近年未央湖、汉遗址公园、昆明池、汉帝陵这些,西安也没少投入。票也卖得,游客照还是有的。只是啊,你说这些是不是能像兵马俑那样让人一眼记住?很难说。景区搞活动,也努力过,办汉服秀,汉代文物展,结果反馈总是平淡。有的本地人还闹不明白西安汉文化的“重点”在哪。这就怪了。
其实这也不全是景区不卖力。游客心里本就容易带着标签。秦就是统,唐就是盛。汉呢?有了丝路,张骞出使,汉武帝拓疆,但这些故事不如一句“始皇帝”或者“一骑红尘妃子笑”来得直接。要抓住游客心理,必须得有能让人一眼盯住的“标志物”。而汉朝的标志物,偏偏散了。未央宫残垣断壁,想让年轻一代打卡发朋友圈,总差点什么。
当然,另一种声音也不缺:宣传本来就不能把所有历史都“端上桌”,得挑重点。“13朝古都”这个金字招牌,不是每一朝都能平均分到红利。你要是来一场“全历史漫游”,游客时间哪够,一天都在听讲解,哪还有买特产的冲动。唐文化自带国际范,秦朝有惊天动地的考古奇观,汉朝亮点薄了点,这也是没办法的现实。倒不是说汉文化不行,只是它的“爆点”确实没赶上现在的旅游风口。
不过真要说汉文化“无人问津”,也是错觉。西安的博物馆里,汉代文物照样霸榜。考古学家们也最爱聊汉长安的城市布局。有时碰到高校历史专业小伙,问一句“你觉得汉朝怎样”,他们兴奋得滔滔不绝。但到了大众传播层面,汉的故事怎么也“吼”不过孟姜女哭长城,也赶不上唐乐坊的盛筵。
而且嘛,信息流动速度越来越快,游客的认知很大成分受短视频、社交媒体影响。《长安十二时辰》《大秦赋》这些剧带火了唐、秦,可惜汉的头条热度总差那么点。怎么破?有的景区想新招,带拍汉代工艺直播,讲汉代美食,网友点赞数不算少。那是不是汉文化的“吸引力”天生就弱?未必。市场风向变起来快,哪天张骞出使西域又成新梗,汉可能又翻红。
值得玩味的是,有学者觉得汉文化并非在西安“消失”了,而是悄悄活在人们骨子里。比如现在流行的许多习俗、词汇甚至饮食,都有汉代起源,但普通游客很难直接联想到“西安=汉文化”。这玩意不是景区解说三分钟能讲清的,得慢慢渗透。可惜,这种“软资产”大家都没耐心等。
再说,西安自己也有两难处境。一边要抓大流量,围绕秦唐高手如林,宣传也顺畅;一边要顾历史公正,做全域文化,但又容易稀释掉焦点。比如有一年搞未央宫遗址推广,结果游客反响一般,媒体也关注有限。主打唐文化的夜游活动,气氛十足,门票也能卖断货。这谁还会放着现成的热点不用?
从另一个角度想,西安其实在“故意”拉开距离。秦唐的大众知名度已足够强,维护起来成本低、回报高;汉文化,不如像打底色,不急着撑旗做主角,需要时随时都能“拿出来”。而且别忘了,汉文化早早就扩展到全中国,西安若一枝独秀,反而会让别处有了疏离感。各地都说自己有点汉,又怎么争得过本地市民的热情?
不过话又说回来,哪怕宣传偏了点,遗址摆在那里,历史没人能抹去。西安的大街小巷,无数不起眼的角落可能就藏着汉代遗迹。年轻人要真在本地生活个几年,总有一天能摸出些“冷门知识”。游客只是略过表面,流量选择了高亮的朝代而已。要真刨根问底,汉文化的根脉,其实从未断过。宣传归宣传,真实的历史还得靠时间慢慢讲完。
或许换个思路,当下大家对于历史本身的关注,多是靠情绪和话题驱动。又或者等下一个热点轮到汉朝,西安的宣传就自然“调头”。历史怎么包装,名气怎么分配,本质也没个固定标准,说变就变。有些时候,一朝盛世能不能留下热度,全凭一两件镇馆之宝的魅力。
西安,就是这样一座难以被定义的城市。有些事说不上来,转念一想,也都挺合理。不管外界怎么议论,汉文化没被高调宣传,也不等于它不珍贵。
最终,秦的震撼、唐的繁华、汉的根基都一同写在这座城市的风里土里。走进西安,你摸到的不是一时的辉煌,是一层层叠加的岁月。
来源:有个玻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