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经的西汉都城长安,在经历了王莽新朝的战乱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对这样的局面,新帝刘秀该如何选择?一个破败的旧都,还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洛阳?
曾经的西汉都城长安,在经历了王莽新朝的战乱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面对这样的局面,新帝刘秀该如何选择?一个破败的旧都,还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洛阳?
开国皇帝刘秀决定放弃古都长安,迁都洛阳,这个决定看似意外,实则必然,这背后究竟友有着怎样的考量?
西汉的开国皇帝刘邦听取了娄敬和张良的意见,最终选定关中盆地的长安作为都城。
就像张良说的那样,关中土地肥沃,有山川作为屏障,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此也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关中四面环山,地势险要,易于防守,难以攻打,这符合了用关中来控制天下的战略构想。西汉王朝统治的两百多年时间里,长安逐步发展成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信息来源:《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夫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刘敬说是也。”
汉高祖修建的未央宫和汉武帝修建的建章宫,气势宏伟壮观,充分展现了西汉王朝的繁荣和昌盛。
但任何事物都有兴盛和衰败的过程,王莽篡夺了政权,建立了新的王朝,长安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王莽统治期间,社会十分动荡,他制定的严苛政策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老百姓的生活困苦不堪。
长安表面上维持着一定的稳定,但社会内部却存在着各种矛盾,危机四伏,绿林军、赤眉军等起义军纷纷起义,天下陷入混乱。长安这座曾经繁华的都城,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重点。
绿林军、赤眉军先后攻占长安,到处烧杀抢掠,曾经辉煌的宫殿庙宇被焚毁,热闹的街市变成一片废墟。
信息来源:《后汉书·刘盆子传》记载:“(赤眉)乃分万人为一营,凡三十营,三辅震动。时青犊、上江、铁胫、大彤、高湖、重连、铁刀、五幡于弘农、陕县合兵,与赤眉共攻更始。”
即使刘秀的部下冯异打败了赤眉军,重新夺回长安,这座古城也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只剩下破败的城墙,各行各业都衰落了,百姓生活困苦。
此时的长安,像一位衰老的人,已经没有力量承担新王朝的重任了,对刘秀来说,选择一个经济状况良好,能够迅速恢复生产,提供可靠后勤保障的都城非常重要。
很明显,破败不堪的长安已经无法满足新王朝的这些需求。
刘秀和刘邦不一样,他不是在关中起家的,而是在河北,他靠着河北那些有钱有势的人的支持,在乱世里慢慢发展壮大,最后统一了天下。
所以,把都城定在洛阳,把政治中心搬到东边,更符合刘秀和他支持者的利益。
这既是对功臣们的回报,也是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的统治。更深层的原因是,刘秀想要树立自己的政治形象,稍微减弱西汉王朝的正统色彩,突出自己“复兴汉室”的功劳。
选择洛阳能够有效地摆脱西汉王朝的政治影响,建立一个以刘秀为中心的崭新的政治局面,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他只是西汉的延续,而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攻占长安耗时费力,但洛阳已是囊中之物,显然选择洛阳更加实际,三个月后,刘秀攻克洛阳并立即定都,这足以说明洛阳对刘秀政权的战略价值。
定都洛阳,方便刘秀从河内获取物资,从渔阳调动兵力,从而集中力量平定天下。
洛阳地处中心位置,便于调动全国资源,也更有利于刘秀“先东后西”的战略,即先平定关东,再逐步解决西方的割据势力。
《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攻占洛阳并定都的内容,如“秋七月丁卯,光武至怀。遣耿弇、陈俊军五社津,备荥阳以东。使吴汉率朱祜及廷尉岑彭、执金吾贾复等十一将军围朱鲔于洛阳。
刘秀的最终抉择刘秀最终选择洛阳作为都城,并非随心所欲,而是各种力量博弈的结果,尤其关东地区豪强的态度非常关键。
西汉为了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曾把大量关东豪族迁到关中地区,如果刘秀定都长安,很可能再次发生类似的事情,关东豪强肯定会强烈反对。
迁都洛阳,既能避免与关东豪族正面冲突,又能维护自己的统治,是一种政治上的权衡之策。另外,当时的儒生群体也对刘秀的决策产生了影响。
自汉武帝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儒生在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儒家看来,洛阳是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被视为天下的中心,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就像《荀子》里说的那样,要靠近四方,最好选择中心位置,所以帝王一定要住在天下的中心,这是礼制的规定。
当刘秀想把都城迁到长安时,儒生们纷纷劝谏,还写了很多文章歌颂洛阳的好,试图影响刘秀的决定。
在选拔人才方面,刘秀很有一套,他既要提拔有能力的新人,也要留用西汉的老臣,平衡各方势力,以此来保证政权的稳定。
信息来源:《后汉书·光武帝纪》及相关《儒林传》记载。如“(刘秀)将迁都洛阳,以邓禹为前驱,既而留都洛阳。诸将劝都长安,帝问于志宁,志宁对曰:‘洛阳地当九衢,王业之本基也。’ 帝然之。”
对于世家大族,刘秀采取的是既防范又拉拢的策略,一方面限制他们的权力,另一方面又给予他们一定的优待和安置,目的是为了维持政权的稳定。
除了政治原因,刘秀做决定的时候还要考虑打仗的策略和当时的实际情况。当时的关东地区,虽然有很多小军阀,但是他们的实力不强,而且各自为战。
刘秀选择了先搞定关东,再收拾西边的隗嚣、公孙述的策略。
定都洛阳就能更好地实施这个策略,可以集中力量一个一个地消灭敌人,最终统一全国。而且,长安经过连年的战争,已经变得破破烂烂的,重建起来非常费钱费力。
相对于当时的长安,洛阳的经济发展更好,交通也更加方便,并且没有受到战争的破坏,因此更适合作为首都。
考虑到政治、经济和军事等各个方面,加上各方势力的相互制约,刘秀最终选择了洛阳。
东汉王朝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离不开刘秀在各方势力之间巧妙地周旋和权衡,选择定都洛阳,虽然可能不是最优的方案,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是最合适的。
来源:豆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