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16岁继承的“登州卫指挥佥事”,是个什么官?难怪明朝会亡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4-12 14:46 1

摘要:在戚继光十六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而他们戚家有一个世袭的职位,哪怕戚继光只有十六岁,他也能继承这个官职。

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十六岁便投身军营,一生中有四十五年都在为军队效力。

在戚继光十六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而他们戚家有一个世袭的职位,哪怕戚继光只有十六岁,他也能继承这个官职。

所以戚继光继承来的“登州卫指挥佥事”,究竟是个什么官?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奖励开国功臣,送出去了一些可以世袭的官职,戚家的世袭官职就是这么来的。

元朝末年,戚家的先祖是住在山东的。但是山东战乱频发,为了躲避战乱,戚家的先人拖家带口,来到了安徽濠州居住。

但是在乱世之中,哪里会有不打仗的“世外桃源”?来到濠州之后照样要打仗。不过幸运的是,濠州是朱元璋的故乡,戚家继承人戚祥参军时,参加的是朱元璋的队伍。

当时的朱元璋还是一个不怎么出名的义军小首领,不过戚祥倒是没有嫌弃他,直接就选择了他当自己的老大。

在进攻云南时,戚祥不慎牺牲,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后很伤心。

开国之后,朱元璋认为戚祥开国有功,便找到了戚祥的儿子戚斌,将他封为了明威将军,并且让他们戚家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事这个官职。

戚继光的父亲名为戚景通,他比戚继光还要厉害,戚继光十六岁继承这个职位,就已经很年轻了,戚景通继承官职时,只有五岁。

戚继光和戚景通的经历,就暴露出了世袭官职的一个弊端:如果父辈去世过早,或者子辈出生过晚,就会导致官职继承出现问题。

戚景通是1473年出生的,1478年就继承了世职,当然他得成年之后才能正式到任。

在他到任之前,那个位置一直是空着的。戚景通虽然早早地继承了官职,但是他却一直没有儿子,一直到他五十六岁那年,才有了长子戚继光。

戚景通活了七十多岁才死,也算是高寿了。如果他的寿命没有这么长的话,戚继光也得早早继承“登州卫指挥佥事”。

而他们继承的这个官职要看作两部分,前边是登州卫,后边是指挥佥事,想要弄清这个官职,就要先了解明朝的军事制度。

明朝卫所制

朱元璋是个军队出身的皇帝,明朝的军事制度也是由他设计的,而他参考的原型就是唐朝的府兵制。

明朝朝廷在全国各地的重要节点都有驻军,每个省都有“都指挥使司”,这个部门管着全省的军队。

他们可以管辖“卫”,卫再管辖“千户所”,千户所又包含十个“百户所”。

百户所里并不是一百个人,而是一百一十二人,一个千户所就是一千一百二十人。

而一个卫则是包含“前后左右中”五个千户所,一共五千六百人。

一个卫的最高长官为指挥使,他统领“中”千户所,他平常也是坐镇“中”千户所里。

他手下还有四个指挥佥事,这四个指挥佥事分管“前后左右”四个千户所,一人管一个。

而戚继光继承的官职,就是这四个指挥佥事之一,也就是说,十六岁的戚继光,手里管着一千一百二十个人,大概相当于现代的一个团长。

为什么说明朝就亡于这种制度呢?其实原因很明显。

军队指挥官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官职,如果指挥官的质量良莠不齐,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戚继光是个好长官,他的父亲教给他很多领兵的学问,所以他十六岁掌兵也并无不可。

但是戚继光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

如果换个不懂事的来领兵,这支军队会丧失战斗力的。

明朝末年,明朝军队的战斗力很弱,只有少数几个名将才能抵御外敌,大部分的军队连百姓都打不过,这便是这种官职世袭制造成的影响。

如果是普通的文官,或者是什么闲职,世袭也就是世袭了,但是军队的指挥官可是很重要的职位,这样的官职怎么能世袭呢?也不知道朱元璋当时是怎么想的。

十六岁的戚继光继承这个“团长”职位后,他又做了什么?他又是如何成为抗倭英雄的?

民族英雄

公元1544年,戚继光继承了指挥佥事的官职,但是当他到登州任上之后,他的上司却见他年少,并没有让他直接掌兵,而是让他去负责屯田。

戚继光并未因此感到不公,他只是认真完成自己该做的事。

屯田之时比较轻松,戚继光在空闲时间也没有闲着,他将父亲留下来的兵书看了个遍。

虽然他现在还没办法上战场,但是他已经做好了上战场的准备。

俗话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熟读兵书的戚继光,很快被委派了一个重要任务。

他每年都要带着一队人前往蓟州戍边,这件事并不轻松,但每一年他都能完美完成任务。

后来戚继光又考中了武举人,准备去京城考武状元。

但是等他到达北京后,北方发生了战事,考试也随之推迟,所有人都在为这场战斗做准备。

戚继光虽然没能参加考试,但是他留在兵部的日子里,屡次出谋划策,几位大人物都发现了他的才能,主动向皇帝推荐了他。

转眼间,戚继光已经当了十年兵了,就在他二十六岁这一年,他被提拔到了省里的都指挥使司担任指挥佥事,管理登州、文登等二十五个卫所。

但是戚继光发现,这些卫所中的士兵,全都是老弱病残,而且军纪散漫,一看就不是能打仗的样子。

就算是再厉害的指挥官,也无法带着这样的军队打胜仗。

为了整肃军纪,戚继光拿自己的舅舅“开了刀”。

戚继光的舅舅是戚继光的手下,他仗着自己长辈的身份,居然敢不听调遣。

戚继光马上按照军纪处罚了他,一点情面不留。军中士兵见到后,再也不敢不听戚继光的命令。

由于戚继光治军有方,朝廷又把他调到了倭寇闹得最凶的东南地区,当了胡宗宪的手下。

戚继光来到东南后,深得胡宗宪赏识。胡宗宪一眼就看出了戚继光的潜力,并且给嘉靖皇帝上疏,将戚继光提拔为参将,并且将戚继光派去了最危险的地方。

戚继光刚任几天,就有一伙八百多人的倭寇上岸,戚继光安排了几千人防守,居然被倭寇打得落花流水。

这次战败让戚继光大为震撼,他没想到这样的也能输。不过他也通过这次失败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军队缺乏训练。

这些士兵根本就没有当兵的觉悟,根本不敢上去厮杀,见人就跑的士兵该怎么打仗?

于是,戚继光在抗击倭寇的同时,开始对军队严加训练。

从招兵开始,戚继光就要严格把控,那些想来到军队混饭吃的人,都被戚继光给踢了出去。

在招来了优秀的士兵后,戚继光又开始整肃军纪,训练士兵作战,训练作战阵型。戚继光还根据倭寇的作战方式,设计了新战法。

在戚继光的努力下,一支骁勇善战的“戚家军”出现了,一共只有四千人的军队,每一个人都能以一当百。

自从戚继光带着戚家军打出名声后,百姓见了欢迎,倭寇见了逃跑。戚继光带着“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几年时间,这才彻底平息了当地的祸患。

来源:文史闯江湖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