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当“肖战粉丝和陈佩斯为《731》包场30场,并祝贺单日票房破3亿”成为新闻热点时,这一事件已超越简单的娱乐新闻范畴,成为一个蕴含深意的文化现象。它既展现出了当代粉丝文化的强大动员能力,也折射出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商业化浪潮中面临的复杂处境。当历史记忆与粉丝
近日,当“肖战粉丝和陈佩斯为《731》包场30场,并祝贺单日票房破3亿”成为新闻热点时,这一事件已超越简单的娱乐新闻范畴,成为一个蕴含深意的文化现象。它既展现出了当代粉丝文化的强大动员能力,也折射出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在商业化浪潮中面临的复杂处境。当历史记忆与粉丝经济相遇,当民族伤痛与票房庆祝并存,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这种结合究竟是对历史教育的创新传播,还是对历史严肃性的无形消解?
肖战粉丝包场行为本质上是一种“情感动员经济”的集中体现。肖战粉丝群体作为高度组织化的数字时代共同体,通过集体消费行为表达对偶像的支持。这种动员能力令人惊叹——30场包场、单日3亿票房背后,是成千上万个体通过社交媒体集结而成的巨大力量。陈佩斯作为资深艺术家的加入,则为这一行为增添了公信力与跨代际的象征意义。从传播效果看,这种跨界合作确实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731》这部影片,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历史教育的广泛触达。然而问题在于,这种以响应偶像号召为中心的情感驱动,是否能够真正转化为对历史本质的深刻认知呢?
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商业化本身无可厚非,但“祝贺票房破3亿”的表述与《731》电影题材形成的并置却产生了一种价值错位的不适感。731部队代表的是一段充满苦难、伤痛和民族耻辱的历史,其影视化创作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引发观者对历史真相的追问、对和平价值的思考,而非追求商业上的成功指标。将“票房破3亿”作为庆祝对象,某种程度上将历史苦难异化为商业消费的标物,陷入了一种“用灾难换取票房”的价值悖论。这种庆祝语言的轻率,无形中削弱了历史题材应有的庄重感和反思性,有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肖战粉丝集体行动可能形成的“情感闭环”效应。在这个闭环中,响应偶像号召的初心可能遮蔽对历史本身的认知,集体狂欢可能替代个体沉思。当观看《731》首先被视为响应偶像的支号召行为,而非对历史的敬畏之举,当电影评价标准首先关乎“以偶像为榜样,做一个有爱国情怀的人,贡献多少票房”,而非“从中获得多少历史启示”,那这部电影传达的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就有被架空的风险。这种风险并非粉丝群体主观意愿所致,而是粉丝文化机制与历史严肃性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
要化解这种张力,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偶像本人及团队应当积极引导,将粉丝注意力从“支持偶像”转向“共同铭记历史”,做一个充满正能量,有爱国情怀的人;文化媒体应当提供更多深度内容,帮助观众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影视制作方则需坚守创作初心,避免将历史苦难过度商业化。最重要的是,作为肖战的粉丝观众个体,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历史意识,在情感动员之外,建立起对历史的独立思考和深刻敬畏。
历史不是用来消费的,而是用来铭记的;不是用来庆祝的,而是用来反思的。《731》的高票房若只停留在商业成功层面,将失去其最宝贵的价值。只有当这些观影行为真正转化为对历史的认知、对和平的坚守,粉丝的巨大能量才算得到了最有意义的释放。在娱乐与教育、情感与理性、商业与历史之间,我们需要寻找那个宝贵的平衡点——让历史被广泛传播,但不被轻率对待;被深刻记忆,但不被消费利用。这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面对历史叙事时,最需要达成的文化共识。 #意难平#
来源:河鸣经典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