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些人去体检,心电图做得干干净净,心脏彩超看上去也没啥问题,医生说“没事”,他也就安心回家了。但过了两三个月,忽然心悸、气喘、爬楼梯喘得像跑完800米一样,一查才发现心衰已经爬上身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有些人去体检,心电图做得干干净净,心脏彩超看上去也没啥问题,医生说“没事”,他也就安心回家了。但过了两三个月,忽然心悸、气喘、爬楼梯喘得像跑完800米一样,一查才发现心衰已经爬上身了。
很多人都问:“怎么突然就这样了?”其实身体早就提醒过,只是你没看懂而已。
很多人都不知道,眼睛其实是最早“出卖”心脏的地方。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不靠谱,但从医学角度来讲,一点都不玄乎。
心脏是一个泵,眼睛是一个窗口。一个负责供血,一个暴露血管。微循环一出问题,眼睛最先表现出来,只是我们总是错过那些看似“无害”的小细节。
有一种现象,叫“进化错位”。现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祖先在原始环境中进化出来的生理机制,早就脱节了。
比如,我们的身体其实更擅长短暂剧烈的运动,但现代人坐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八个小时,久坐的代价,眼睛比你以为的还要敏感得多。
你的眼睛可能比心电图还早发现心脏的毛病,因为它暴露在外,血管密集,而且随时都在接收身体的各种信号。
最常见的第一个信号,其实很多人早就见过——眼睑水肿。你早上起床照镜子,发现眼皮肿了一圈,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昨晚盐吃多了”或者“没睡好”。
但如果这种浮肿变得频繁,甚至出现下眼睑长期发胀,按下去还有点“陷下去”的感觉,那就不能只怪晚上的泡面了。
这是身体低蛋白血症和心功能不全的双重警告。心脏回流差、血液淤积,身体开始在“边缘区域”积液,而眼睑正是最容易积水的地方之一。
第二个信号是视野模糊或突然变暗。这不是近视,也不是老花。
尤其是那种眼前忽然一黑,像拉了窗帘一样的感觉,几秒钟后又恢复了,这种“短暂性黑矇”,很多人以为是站起来太快,其实更可能是心源性低血压,心脏泵血的力量不够,眼底供血瞬间断了。
根据2022年《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第50卷第3期的研究,心源性供血不足导致的视网膜暂时性缺血,在心功能减退人群中发病率高达32%。也就是说,每三个心脏功能不全的人里,就有一个通过“眼前一黑”被身体提醒了。
第三个信号很多人压根没往心脏那边想过,就是眼白泛黄或有轻微斑点。我们常说黄疸和肝脏有关,但其实心脏问题也能间接引发胆红素代谢异常,尤其是右心衰引起的肝淤血,会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最先改变的就是眼球巩膜的颜色。
如果你发现自己眼白颜色越来越偏黄,甚至有点浑浊,那不只是熬夜的问题了,可能是心肝循环出了纰漏。
还有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现象,就是眼球震颤或者眼球跳动。很多人觉得眼皮跳是“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但其实频繁不自主跳动,尤其是眼球本身出现微幅颤动,这可能是自主神经系统紊乱的表现。
心脏受到迷走神经调控,而眼球运动也受神经控制,当交感和副交感神经打架时,眼睛会比心脏先“暴露战况”。有研究指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与心律不齐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这种“眼球异常活动”,常见于阵发性心律失常患者。
讲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也太夸张了吧,眼睛怎么就能看出心脏问题?”那是因为我们一直都低估了眼睛的医学价值。
眼底检查,其实是唯一可以不通过创伤直接看到人类血管状态的窗口。不用开刀,不用插管,医生只要拿个眼底镜,就能看到你全身最小动脉的“实况转播”。这在心内科,是个极其重要的线索来源。
很多时候,一个眼底出血、视网膜动脉狭窄、黄斑水肿,就能提示医生心脏可能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心脏和眼睛之间,从来不是互不相干的两个器官。它们之间的联系,比你以为的要复杂得多。比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眼底动脉直径,普遍小于正常人。
这是因为血流长期不足,身体为了保护核心器官,会牺牲边缘灌注,眼底正是最先受影响的区域之一。
2021年发布于《中华眼底病杂志》第37卷第10期的研究指出,心衰患者眼底动脉直径缩小、视网膜微血管密度下降,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有些眼科医生,甚至能通过眼底图像判断一个人的心血管风险等级。不是靠猜,是因为眼底血管的状态,和冠状动脉、脑血管的状态,有高度同步性。你眼底的血管堵了,心脏的血管,很可能也在堵。
你眼底有新生血管增生,心脏可能也早已在“自救”。
从进化角度讲,我们的身体并不擅长应对现在这种高糖、高脂、长期缺乏运动的生活。心脏代谢负担越来越重,最先受累的微血管系统,就会优先在眼睛上表现出来。你可以不信感冒药,但不能不信眼睛的报警灯。
真正聪明的人,不是靠体检报告活着,而是靠对自己身体蛛丝马迹的敏感度。很多疾病之所以被称为“沉默杀手”,是因为它们在发作前都很安静。但安静不代表没有动静。只是你不在意。
眼睛不会说谎,它不像皮肤那样可以遮盖,不像内脏那样藏在深处,它每天都在告诉你身体的状态,只是你愿不愿意听。
如果你的眼睛出现这四种变化,不要犹豫,也别自我安慰。去查一查心脏,有时候不是心脏出问题才去查,而是眼睛早就告诉你,该行动了。
别把身体的提醒永远当成误会。
参考文献:
1.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22年第50卷第3期,文章《心源性供血不足与视网膜缺血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2. 《中华眼底病杂志》2021年第37卷第10期,文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视网膜微血管变化临床分析》
3. 《实用内科杂志》2020年第40卷第6期,文章《眼底检查在心血管疾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来源:郑医师健康科普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