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唐朝那些不为人知的事—算入科举(未经考究,请理智阅读)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09 19:16 1

摘要:永徽五年(654 年)冬,洛阳龙门石窟佛像修建工程现场一片焦灼 —— 原定 “二十万缗” 的预算已耗尽,工程却仅完成过半,负责核算的官员捧着满是错漏的账目,面对唐高宗李治的质询无言以对。这场因 “算术不精” 引发的工程延误,成为压垮传统科举体系 “重文史、轻技

算入科举:656 年李治增设 “明算科” 的革新与唐代数理人才选拔的兴衰

永徽五年(654 年)冬,洛阳龙门石窟佛像修建工程现场一片焦灼 —— 原定 “二十万缗” 的预算已耗尽,工程却仅完成过半,负责核算的官员捧着满是错漏的账目,面对唐高宗李治的质询无言以对。这场因 “算术不精” 引发的工程延误,成为压垮传统科举体系 “重文史、轻技术” 弊端的最后一根稻草。两年后,即显庆元年(656 年),李治正式下诏增设 “明算科”,将《九章算术》《缀术》等算学经典纳入科举考试,开创性地将数理人才选拔纳入国家选官体系。这一改革虽在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因争议废止,却为唐代乃至后世科举注入了 “技术实用” 的新基因,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与选官制度史上一次珍贵的革新尝试。

一、革新之因:永徽年间的 “数理人才荒” 与制度困境

唐代初期,科举制度虽已运行三十余年,却始终以 “秀才”“明经”“进士” 三科为核心,聚焦文史素养与政治议论,完全忽视了社会发展急需的数理人才。到李治登基后的永徽年间(650-655 年),这一制度缺陷引发的问题集中爆发,成为推动改革的直接动因。

永徽三年(652 年),太史局的奏疏率先揭开人才短缺的危机 —— 贞观年间制定的《戊寅元历》已出现明显误差,“朔日无月”“节气错位” 的现象频发,严重影响农时与祭祀。太史局官员李淳风在奏疏中直言:“修订历法需精算日月运行周期,然局内官员多通经史、寡谙算术,连‘勾股测天’之法都鲜有掌握,修订工作停滞三年,实乃人才之困。” 彼时,朝堂上的官员多为明经、进士出身,对算术的认知仅停留在 “简单计数”,连户部税收核算都常因 “计算失误” 导致账目混乱。永徽四年(653 年),户部上报的全国税收账目中,竟有三成存在 “土地面积换算错误”“粮食产量估算偏差” 等问题,需重新核查,延误了国库充盈的进度。

工程领域的困境更为突出。永徽五年(654 年),长安城郭扩建工程启动,负责核算土方量的官员因 “不会计算梯形体积”,将原计划 “半年完工” 的工程拖延至一年,额外消耗了十万民力;同期修建的洛阳粮仓,因 “承重计算失误”,刚竣工便出现墙体开裂,不得不返工加固。这些问题让李治深刻认识到:“治国需文武相济,亦需算术、工程之才。若科举只取文人,技术空缺终将拖累社稷。”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压力下,增设 “明算科” 的改革思路逐渐清晰。

二、制度落地:显庆元年的 “明算科” 设计与实践

显庆元年(656 年)正月,李治颁布《置明算科诏》,正式将 “明算科” 纳入科举体系。为确保这一全新科目的实用性,朝廷围绕 “考什么、怎么考、录后用” 制定了一套细致的制度,打破了传统科举的单一导向。

在考试内容上,明算科以 “理论 + 应用” 为核心,分为 “帖经”“大义”“算题” 三部分,覆盖从基础算理到实际应用的全维度考察。“帖经” 环节从《九章算术》《缀术》《海岛算经》等十部经典中抽取内容,要求考生填补被遮盖的文字,重点考察对算学典籍的熟悉程度 —— 其中《九章算术》占比最高,因其涵盖 “方田(土地测量)”“商功(工程计算)”“均输(税收分配)” 等实用篇章,直接对应朝堂急需的技能;“大义” 环节则要求考生阐释算学定理的推导逻辑,如 “解释祖冲之圆周率的计算方法”,检验对理论的深度理解;最关键的 “算题” 环节,更是直击痛点,给出 “天文历法计算”“工程预算编制”“税收总额核算” 等实际场景题,例如 “某州有农户五千户,每户受田八十亩,按租庸调制每亩缴粮二石,计算该州年粮食税收”,考察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录取标准上,明算科彻底摒弃 “门第”“文史成绩” 等附加条件,仅以算学成绩定优劣。成绩分为 “上、中、下” 三等,“上” 等需帖经全对、算题无错,“中” 等需帖经对八成、算题对七成,仅 “上、中” 两等可被录取。因算学人才培养难度大,录取名额极为有限 —— 显庆元年首次考试,全国仅录取 5 人,此后年均录取 3-8 人,最多的永隆元年(680 年)也仅 10 人,远少于明经科(年均百余人)与进士科(年均二十余人),凸显其 “精英化” 定位。

而在人才任用上,明算科实行 “定向分配”,确保人才 “学以致用”。录取考生多被派往太史局、工部、户部等技术需求迫切的部门:太史局用其修订历法、观测天文,显庆二年(657 年)录取的王孝通,便参与修订《麟德历》,修正了此前的日月交食计算误差;工部用其核算工程、监督施工,垂拱元年(685 年)的考生王方翼,在洛阳桥修建中通过精确计算承重,节省了三成建材;户部用其统计户籍、核算税收,开元十年(722 年)的王仲堪更是设计出 “税收快速核算法”,将全国核算时间从三个月缩短至一个月。这些人才的加入,显著提升了唐朝行政体系的技术能力,成为永徽至开元年间制度运行的 “隐形支撑”。

三、争议与废止:开元年间的制度困境与历史转折

明算科的运行并非一帆风顺,随着时间推移,制度本身的局限与社会观念的阻力逐渐显现,最终在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走向废止。

争议首先源于 “生源短缺”。唐代社会仍以 “学而优则仕” 为主流观念,算学被视为 “旁门左道”,家长多不愿让子女学习 —— 明算科设立初期,全国报考者尚不足百人,到开元年间,有时甚至出现 “报考人数少于录取名额” 的尴尬局面。其次是 “实用性争议”,部分官员认为,明算科培养的人才 “仅通算术,缺乏行政能力”,难以胜任复杂的政务工作;而算学本身的发展也带来新挑战,《缀术》等典籍中的高深内容,连考官都需耗费数月研究,导致 “命题难、阅卷难”,考试效率低下。

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唐玄宗在宰相张九龄的建议下,下诏废止明算科,理由是 “应试者寡,徒耗资源,其职能可由国子监算学馆培养的专业人才替代”。至此,这一运行了 81 年的科举革新科目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四、革新余韵:明算科的历史价值与深远影响

尽管明算科最终废止,但其在中国科举史上的意义却远超制度本身。它首次打破了科举 “唯文史论” 的单一格局,开创了 “技术类科目” 进入国家选官体系的先例,为后世科举注入了 “实用导向” 的基因 —— 宋代科举中的 “明法科”(考察法律)、明代的 “武举”(考察军事技能),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明算科 “分类选拔专业人才” 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明算科培养的数百名数理人才,成为唐代科技与行政发展的关键力量。他们修订的《麟德历》沿用六十余年,设计的工程计算方法影响后世建筑,优化的税收核算体系提升了国家财政效率,这些成果不仅支撑了永徽至开元的盛世局面,更将算学知识从 “民间私传” 推向 “官方应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数理学科的发展。

回望显庆元年(656 年)李治的改革尝试,它或许算不上完美,却展现了一位统治者突破传统、直面现实的勇气。明算科的兴衰,既是唐代社会对 “人才需求” 认知的缩影,也为后世教育与选官制度提供了重要启示 —— 真正的人才选拔,应当兼顾文史素养与技术能力,既要培养 “治国理政的文人”,也需储备 “解决问题的匠人”。这一理念,即便在今天,仍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

相关推荐